学与玩

       很多家长都把学习和玩清楚地划分为两件不同的事情,二者之间不仅不能够重合,甚至还有些背道而驰的意味。有时候,我们似乎在把大人的思维方式嫁接到孩子的脑中,比如我们认为“工作”和“娱乐”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工作时的苦大仇深为的是下班后可以自由放飞心情,干点自己想干的事情,所以我们会告诉孩子:现在少玩点,等你学有所成,有你玩的时候。于是,本应丰富多彩的教育变逐渐演变成了教条,似乎只有正襟危坐在教室,伏在课桌上抬头听老师侃侃而谈的方式才算得上学习,除此之外,其余途径都被归为旁门左道,不务正业的路子,“寓教于乐”这句话人人都知道,但能运用的好的确实不多。

席慕蓉说过: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他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

       现如今是一个讲究“套路”的社会,但凡干任何事情都是有套路的,因为人类在经历了这么久的进化演变,各行各业该如何进行必定早有无数前人总结出了经验教训来的。所以现在大人们干活讲究使用“工具”,工具软件、工具方法,只要按部就班下去,结果距离当初设定的标准想必也不会太远。孩子们学习也是如此,英语有语法(在说英语的国家里貌似是不讲这个的),作文有要素,各种范文和声称只要熟记下来就能考个七七八八的成绩的段子文章充斥着孩子们的周围。家长也不再耐得住性子去通过时间的沉淀体会孩子的成长,一些急功近利的想法促使着很多人帮孩子去找各种“速成”的法门且不惜重金,因为人们总是愿意相信这个世界上一定有捷径可走,为什么我不能抄个近路呢?

       最近听到了一个新词叫“社交资本”,意思大致是说人与人之间在开展社交活动中引起对方注意或者使自身处于社交圈子中所需要掌握的信息、知识、资源等等。这里不说大人,就说孩子,孩子也有自己的社交圈,同样也需要社交资本。但我们有没有发现孩子和大人的社交资本存在很大差异?起码我的儿子每次找我发起个什么活动,十有八九都是与“玩”有关的。比如我们玩个角色扮演吧,玩个赛车游戏吧,玩个“我画你猜”的比赛吧等等,而我即便给他预备了每日的学习任务,也大多会把知识揉碎了掺杂进游戏和玩中,因为之前提到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如果首先连兴趣都提不起来,你要求他坐在那听你乌拉乌拉的说教,他即便是坐下来没有乱跑,多半也是给你家长一点面子而已吧。

       孩子天性就爱玩,不让孩子玩我认为是有点反人类的,起码是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论中总结的万物规律。学习确实不轻松,我们也不能如同骗孩子吃药一样说这个东西很甜,而应当让孩子知道学习真的没有看电视或是玩手机感觉容易上手。但是,为什么有的人学习的时候不让人觉得他苦大仇深呢?我想他除了知晓学习的意义外,也懂得处理、调剂“学”与“玩”之间的关系。所以,要敢于放孩子去玩,只要不是瞎玩,不是说家长不管,把孩子扔给电脑和手机,而是通过引起孩子的兴趣,让他带着积极的心态从玩中获取知识。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与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