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片都放在图虫网上了,这里只是我一点想法。
摸久了胶卷机再用数码机出片,感觉各种不对。
自动对焦自动测光,脑子里面虽然有想法但是总抑制不了自己按快门的冲动。
回来数据线一插,剪切粘贴上传就是出片了。
喝杯热茶的功夫,拉拉曲线,调整下色彩平衡,加个降噪滤镜,最后再稍微缩小下就可以拿出来晃悠了。
偶尔有那么一两张自己喜欢的片子,稍微加一点模糊滤镜,抠抠图,转个黑白,就是张炫酷屌的成品了。
胶卷机呢?
全手动对焦,全靠眼力。全手动测光,全靠经验和机遇。
一整卷照完才能拿出来,还得抠片头剪圆趁着黑天儿缠在鼓上,然后是显影液停影液漂白液各种折腾。
拿出来冲好的胶片还得自己费半天劲剪了扫描,之中得注意不能沾太多灰。
扫电脑里面曲线色彩平衡降噪一个不能少,出片子还得从20多MB的TIFF转到JPG。
偶尔有那么一两张自己喜欢的片子,第一个想法是怎么才能保存好,等以后入了牛底扫再慢慢享用。
用数码机的时候感觉到科技是在进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快捷。
这也让我想起原来看到胶片末期那些高新技术,可间断曝光胶卷,带音轨带ExIF信息胶卷。
但是数码机一出,胶卷机立刻崩溃,掉头快的成了新时代影像大亨,转头慢的屈居二三线甚至破产。
哪怕是拥有各种铭镜,哪怕是坐拥从底片到灯光全产品线,都老老实实被时代淘汰。
换过来说,现在的各种Phone也在抢夺着数码机的市场,车展上就可见一斑。
管你是一两万的经济车还是六位数美刀的豪华车,统统屈居于手机之中。
加个滤镜,改个特效,还可以加个文艺框子,点击上传就是出片。
什么光圈快门感光度噪点完全不用管。
今天一边出图一边就在想我爹那个时候是怎么出片子的。
一套胶卷真正能出图的有多少张?反正我知道我小时候经常看到他工作室有一大箱一大箱的废胶卷盒。
新闻摄影的时候快门声噼里啪啦的完全不犹豫。
至少我现在捏我那个K1000的时候我心里还会算,尼玛这就是四毛钱(软妹币),又是四毛,尼玛一份儿北京晚报的钱出去了。
说远了。
想到这段时间看到的摄影圈各种奇葩的事情,想到COSPLAY圈各种黑的事情。
我觉得怎么样都和影像数码化有点儿关系吧。
反正片子扔电脑里就能看。
扔PS里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扔人堆里有个长腿就有prpr的。
扔绅士群里有个绝对领域就有YY的。
然后转着转着就没了原po著作名,就变成自己的。
骂着骂着这些事情就从单纯讨论作品变成了人身攻击。
黑着黑着不知道怎么就黑到圈子的好哥们儿头上了。
最后这些事情就变成了和COSPLAY和摄影一点儿搭不上关系的事情了。
但是这事儿又不能全赖高新技术头上,人事儿都是发生在人身上。
无论你给别人的是随随便便就能打开的jpeg,还是得用专业软件懂专业知识会被人骂装逼狗的raw。
用图看图的终究还是人。
又远了。
总之我是想了很多有关数码机胶卷机区别的事情。
前一天花了等同一个月拍胶卷的量捏了100多张片子。
然后今天又花了半天修完图出完片。
低感宽容度不足了我还想着是不是要换机身了。
镜头解析度不够了我还想着是不是得换这个廉价Tiffen的UV镜了。
这些都是我用胶片机完全没想过的事情。
一大堆图里面也只有几张是我仔细研究构图研究色彩照出来的。
反正有广角在,顶得近一点,多按几张,回头不成再裁。
反正有PS在,机身弱一点拉拉曲线宽容度又牛逼了,色彩也浓郁了。
总之一天捏了不少片子,虽然又琢磨了一点新东西出来,但总觉得这是在重复别人做过的事情。
也可能是我自怨自艾吧。
其实我对于摄影这种事情还是蛮乐观的,我照得爽,自己修得有成就感,别人看得心里一亮。
我就满足了。
这点儿胡思乱想就随着我洗洗睡让他烟消云散好了XD。
纽约车展跟随大队人马扫片归来。
是以记。
2013-04-07 23:03
于布鲁克林·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