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东南方向的子洪口,东有板山,西有白寺岭,海拨都在1100米以上,沟宽500米。昌源河顺沟北流,双峰对峙,形成天然关隘。
子洪口是古代往来晋中和晋东南地区的地理捷径,曾长期是条官道。各方商旅均从此路过,是魏晋南北时期从大同、太原前往上党乃至邺城的大道。这条约30公里的谷地,北口就在子洪村,历代是南北交通要道,也是军事要地,曾发生大小战事无数。最近的一次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春,原杨虎城手下的第17路军169师在师长武士敏率领下在子洪谷内英勇抗击日寇。击退了南下之敌。
从祁县城去子洪的路上,我们至今还能寻找到很多区域文化的重要历史遗迹。无论乘坐公交或是搭顺风车去考察,都很方便,这条路我就称它子洪之路。
出城不久就到了古县村。祁县历史上的治所大体有过三次迁徙,其最初的位置在现在祁县东南方向七八公里的古县村。
据《周礼·职方》与《尔雅·释十薮》记载,在远古时代,太原盆地南面是一片长满杂草的积水地带,叫做“昭馀祁泽薮”,祁地由此而得名。
春秋时晋国将祁地分给大夫姬奚做食邑,城址就在今天的古县村。祁奚又称姬奚,字黄羊,晋国大夫,晋国公室后裔,受封在祁地,称祁奚,被后人认为是祁姓始祖,也被祁县人认为是祁县早期历史的开拓者。
晋悼公时祁奚任中军尉。“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著名典故就出自祁奚。在其年老退休后,向晋悼公先后推荐曾经的仇人解狐和自己的儿子祁午接替自己的职位。这一美德,被传为佳话。
现在不远处的阎名村北还有座祁奚父子墓园,近年来在旧址上修缮一新。里面有祁奚父子的坟冢。这类名人墓园大多是衣冠冢纪念性质,供后人追思先哲之用。
祁县的戴氏心意拳是当地著名武术拳法。这戴氏就是戴隆邦,他就是在古县镇北面不远处的小韩村人。戴隆邦是清代中期的武术大师,多年摸索总结开创戴氏心意拳,招法简洁实用。
据说戴隆邦为人乐善好施,谦虚豪爽,在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经过几十年锲而不舍的钻研,师从形意拳姬际可弟子曹继武,又博采众长,编创出具有独特功法的戴氏心意拳。其子文良、文熊(大闾、二闾)也都是武林高手。戴氏心意拳是内家功法,以心为本,像形取意,以心行意,内外兼修,现已传承到第七代。
我在渠家大院见到的陈晋福就是一位传人。现在祁县城乡练习戴氏心意拳的人仍很多。
在小韩村内询问老乡,很快就找到了戴隆邦故居。这是坐北朝南的两进院落,高墙围绕,挑角抱厦门楼和县城内何家渠家的门楼十分近似,内外院都有东西厢房5间。二进院内门楼的木雕保存完好,挂“武林瑰宝”匾。彰显主人身份。
院落是典型的清晋中民宅建筑风格。屏门的绘画、门道的壁画、天花板上的图案都和武术有关。体现了武术大家的特色。屏门上有《练武图》,门道的壁画东侧画面是民间传说故事《刘海戏金蟾》,刘海取坐姿起扑状,武术动作逼真。西是《行僧图》。
现在故居里住的老人还是戴家的后裔。小院子收拾的很整洁,这是处很有武林气派的院子。后院正房腾空,更显得开阔。前些年据说曾准备搞开发,但没继续下去。
回到大路上继续东行就到了梁村,这是个大村子。
1953年在村西崖层断面上出露灰坑,地面裸露陶片等遗存物。这处古人类活动遗址面积很大,地处昌源河与王贤河交汇处,面积约2平方公里。
1955年9月,文物部门探掘出土陶、石、骨器多件,还有陶鬲、石斧、骨镞、蚌刀等人工器物,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类型的古人类活动区。2013年梁村遗址进入第7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至今在断层上我们还能很容易的看到陶器的细小碎片和灰坑遗迹。遗址范围内种植着大片的苹果树。还记得第一次去时正值盛夏,走得嗓子里冒烟的我偷偷摘了两个小苹果解渴。真是甘甜啊。
梁村南部有个土丘,上面的洪福寺是祁县现存面积最大的古建筑群。这座始建于唐,重建于元代,历代修缮过多次的古寺,近年来损毁严重,文物部门正在维修之中。
我曾拍摄过天王殿西山墙倒塌后的惨状。洪福寺曾有左中右三路建筑。右侧关帝庙只剩遗址;左侧禅堂院除正殿被拆毁以外,其外观尚存;中路主体钟鼓楼被拆,其他房舍由于被粮库长期占用保存下来。
这是个三进的院落,有山门、天王殿、钟鼓楼、韦陀殿(已毁)、大佛殿等,大殿为元代风格,其他是明清建筑。据说韦陀殿为生铁铸造,又称“铁庙”,铸造精湛,毁于上世纪“大跃进”的疯狂时代。大佛殿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进深六椽,前檐下有廊,奇特的是大殿后多出一大间抱厦厅房来。
山西很多古寺经常会有一道结实高大的夯土墙保护,这多少也有点防御盗匪的意味。梁村北侧的涧壑村真武庙,东侧郜北村山坡上的泰山庙都有类似外墙。平遥双林寺和定襄弘福寺也有完整的围墙保存至今。
洪福寺本就在土丘上,再有高大的围墙,远看是个小城堡。想起一年深秋时和大保兄去探访,我还差点从夯土围墙缺口处滑下土坡,也是次小险。
公路来到子洪村口的小桥,桥下就是昌源河道,前面看两侧大山对峙,一条峡谷通向前方,这就到了峡谷的北口处。现在208国道就从这里穿过。子洪村作为扼守要道的位置,自然是过往人等的必经之地。估计在当年也曾经是商旅不绝的场面。
北朝以来,在这些往来的人流中,佛教信徒青睐这里的山水形势,产生了开龛祈福的举动。历经北朝隋唐,最晚到明代还有儒教弟子的活动。保存至今的这就是子洪石窟。
石窟在子洪村西侧昌源河边的双泉山崖上,坐西朝东,最早的开凿于北朝,隋唐和明代均有开凿。现在还残存约有十几窟。
距地面高约7米的第1窟北壁造像保存较好,唐代风格。第2窟已无造像。第3窟紧贴地面,残存造像北朝风格,依稀可见明代题记。第4第5窟风化严重。
第6窟保存尚好,艺术价值最高,窟内方形,5米见方,窟顶弧形,朝东有方形窟门,门框内左右两壁满布造像。窟内残留红色主色调,存大小造像18尊。正壁主尊背后残留较为完好的火焰型大龛。毁损严重,南侧主像保存最为完好,北朝风格。
半山腰上的第7窟形制保存最完整,高约3米,深宽各约3米。窟内造像是孔子和其弟子颜子、曾子,像高约一米左右,是十分罕见的儒教造像窟,据康熙版《祁县志》载开凿于明嘉靖时期。我在外侧石壁上看到些早期石刻残迹,估计这座儒家窟是在利用前代佛教石窟旧址的基础上继续营造的。
子洪石窟所在的山体岩石是砂质,沧桑的石窟已经日渐风化。不知道能有什么办法延缓这些历史和艺术信息的流逝。
出子洪村进入峡谷,右手边出现了水库大坝,这就是截留昌源河形成的子洪水库。来到库边,看峡谷间的库水波澜不惊,郦道元在《水经注》里称做胡甲水的昌源河没有了山区河流水击石穿的激扬奔腾,一下变得温柔可人却又深不可测。胡甲水的名字来历,是否和魏晋北朝时期曾在这里生活过的以南匈奴右部为首的胡人有关呢。
短短十几公里路,早期人类遗址、先贤墓园、寺庙、民居、石窟等人文遗产如此丰富,末尾还有水库风光助兴。
没有出名的景点,都是默默无闻的文明遗存,真实地存在于普通乡间,毫无一丝装饰,这就是朴实无华的子洪之路,初看没啥,而愈发感到内涵深厚,我在山西旅行所见往往如此,子洪之路即是其一。
文·图 / 刘勇
资深旅行媒体人
漫游家特邀主编
·
人生如旅行
旅行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