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的美国,时代正处于转变之中,妇女解放运动进行的如火如荼。
毕业于风气开放的伯克利大学的凯瑟琳·安·威利斯前往著名的卫斯理女子学校教授艺术史。
她发现学校的陈规陋习已经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而当时的整个大环境也在致力于将在二战中走出家门走向社会的妇女重新劝说回家。
充满理想与热情的凯瑟琳,大胆的向陈腐的教学制度发起挑战,在校方的压力下,始终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
她的执着影响了当时在校的一大批女学生,让她们也包括自己重新对艺术、人生和爱情有了新的见解。
在艺术史课堂上,凯瑟琳教会这些学会学会直面自己
她让学生思考梦娜丽莎是在微笑,她的内心是否快乐呢?
反观自身,在十几年的求学路上我们的老师教会我们什么呢?
只是如何做题!如何得高分的一切做题技巧!
未曾有一位老师甚至是家长能够真切的看一看自己的孩子,问一问他们想要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
以至于一路走来,都是听从父母顺从社会。
遇到自己喜欢的异性因为惧怕被扣上早恋的帽子而退缩,但是为什么不能有人告诉我们的孩子,你可以在最美好的年纪体验这种美好的感情呢?
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上学,如果有人能告诉孩子,求知带给你的愉悦你感受到了吗?孩子是不是就会拼尽全力去追求这份快乐呢?
没有一个人能够大声告诉我们的孩子们,你只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你拿起画笔是因为要描绘自己的心境,而不是要成为画家;
你奋力奔跑,只是因为这酣畅淋漓让你沉醉,而不是为了体育加分亦或锻炼身体;
女孩儿们,你们可以早早步入婚姻殿堂,是因为爱人与家庭在你心中最重要,
你也可以永远不婚,是因为你更愿把精力放在家庭以外,这没有什么高低贵贱!
谁能说一个在家安心等待丈夫归来共进晚餐的女人比获得职业晋升的女人要不幸呢?
谁又能说叱咤风云的职业强人背后必是残缺的家庭呢?
在外界或明或暗的影响下,我们一点一点的放弃了自我,我们按着他人或社会给自己预设的角色进行这场人生的表演。
比如旧社会中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现代社会中的女孩子干的好不如嫁得好。
这种言论的束缚,社会的偏见是无法被撼动的,但是我们却可以无视它们,直面自己。
我的闺蜜T在大学毕业时候坚持要考研,很多人都劝她放弃。
T的父母也不支持,认为女孩子毕业了找份稳定工作,结婚嫁人生孩子才是正经事,T不理这些,埋头苦读。
可惜第一年考试失利,她很郁闷,找我倾诉,不知道是该继续备考还是安心找工作。
我记得自己当时就告诉她,想去做什么,听从自己的本心,T认为自己已经决意要做这件事,不做成功会留遗憾,毅然决定二战。
一战的时候都是各方反对,现在二战,压力可想而知,她的父母甚至扬言要切断一切经济支持,最终她没有妥协,考取了心仪的学校和专业,最近告诉我打算要再申请读博。
现在在聊起这件事情时候,我们都不禁感叹,还好自己当初坚持了本心,如果在成长的路上,我们能够遇到一个人早一些告诉我们这些道理,那会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还好,现在不晚,这个年纪,在各自的人生路上,我们还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