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论语:论仁

第三课 《论语》:论仁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脩”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都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闻名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名篇精读

《论语》:论仁

  1.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第一)
  •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第四)

  •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第十五)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第十二)

  •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第十二)

  •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颜渊第十二)

  •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第十三)

  •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第十七)

  •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第六)

  •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第四)

小试身手

  1. 翻译:将上述十则全部准确翻译。
  • 默写:上述十则请按一天一则的节奏进行默写。之后每天的课前测,会有选择地让大家默写。

思维拓展

1.孔子回答弟子问仁,为什么说法都不太相同?请结合你了解的弟子特点,分别说明一下。

  •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请你举出两位人物,来作为这句话的例证。

披沙拣金

字词
  • 典籍
  • 叹为观止
  • 束脩
  • 闻名遐迩
  • 杀身成仁
  • 非礼勿视
  • 就近取譬
  • 颠沛流离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三课 论语:论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