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读后感

        很久没有阅读过历史类书籍,最近在阅读当年明月编写的《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感觉历史类书籍和文学类书籍的风格还是大相径庭的。如果说文学就如一个半遮面的琵琶女,给人一种朦胧抽象的美感,那么历史就像一个满腹才华的学者,向我们娓娓道来许多人生道理。

        朱元璋从穷困潦倒的农民到高高在上的帝王的经历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置之死地而后生”。人的能力往往是被逼出来的,不到走投无路的的时刻,你真不会知道自己的潜能有多大。试想,如果童年时的朱元璋生活相对安逸、幸福,他还会成为明朝开国皇帝吗?中国的历史又是否会改写?

        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的较量论证了“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个亘古不变的结论。一个单靠武力和强权维持起来的统治力量注定是无法长久的。陈友谅再英勇、格局大、有远见,但失去了最本质的“民心”,注定只能以失败告终。这一结论在解放战争时期又一次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刘伯温一直得不到重用说明了“功高不盖主”的道理,没有一个君主喜欢能力过于强大的大臣或将领,毕竟“防人之心不可无”,他们还是会担心自己的宝座有一天被他人占有。这种例子并不罕见。比如战国时期,功高震主的秦国将领白起却遭受接连贬官,最终在秦昭襄王五十年,被赐死。比如西汉时期,战功显赫的韩信最终被萧何和吕后合谋害死,真不愧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呀!再比如三国时期,锋芒毕露、自作聪明的杨修却因“鸡肋”事件成了曹操的刀下鬼,好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呀,却断送了一个活生生的性命,所以有时候,适当地低调内敛又未尝不好?

        有胆有谋、勇敢善战的蓝玉将领的人生故事证实了“胜不骄,败不馁”的观点。尽管他在捕鱼儿海之战中大破北元,人生也曾达到巅峰,但之后却自恃功高、肆意妄为,最终被朱元璋以谋反罪赐死。作为普通人也是如此,失败时不要气馁,得意时不要忘形。因为无论成功还是失败,这一切都是暂时的,这一天总会过去。

      ……

        有人说历史都是过去的人和事情,对于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没有什么价值。其实不然,历史是一面镜子,反射着现在和未来。现在的社会,大到国家,小到单位、个人,哪里能完全没有历史的痕迹,哪里不是被历史的哲理浸透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了解历史,才能把握现在;了解历史,才能拥抱未来!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读后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