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读书笔记

《美国学者》是爱默生随笔里的一篇演讲稿,爱默生从自然、书本、行为对学者的教育,对思想的影响,到学者应有的责任讲述了自己对美国学者应有样子的理解,很多观点即使现在看也是能被人接受的。针对我的笔记写了一些认知想法,希望能理解了作者的意思。

l然而,没有尽善尽美。气泵无论如何制造不出一个绝对的真空,同理,任何艺术家也无法完全排除陈规、褊狭,使其作品经久不衰,也写不出一本思想精纯的书,能面面俱到,千秋万代之后仍跟同时代或者第二代时一样不失时效。人们发现,每一个时代必须撰写自己的著作,或者说每一代人必须为下一代人著书立说。古书未必适用于今朝。

爱默生表达的应该是不同时代的文化不同,知识背景的差异,作品表达的内涵经由隔代或后续的时代的理解会有偏差,或者不足,或者不能很好的适应当代的疑问,所以需要每一代人都为自己著书或者说为下代人著书。《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对基督教经典解释就有这个含义,圣经在千年前文字的解释下表达的真实含义,在后代不再有用,后代只能理解表面的含义或是理解出现偏差了。

也正是因为这句话,我决定写下这些读书笔记,希望能用我所有的知识能理解这些文字下表达的含义,也同时希望自己有所启发,如李宗盛的《山丘》所唱“说不定我一声涓滴意念,侥幸汇成河”。

这段话也让我能联想到艺术的局限与技术的局限,艺术的局限在于艺术家虽然心里的感情会超越时代,但是技术的表现会局限于时代的背景下,所以不同时代会有不同风格类型的伟大作品。而技术局限,最典型的可以说说苹果电脑了,乔布斯在苹果初期就想着电脑应该如笔记本大小,不过局限于技术的限制而不能实现,只能等待技术的一步步进步。这两个局限之后再理解书本也是一样,书本使用的语言会局限于当时社会,他表达的思想一会被表达语言局限在当时的社会不能更好的为后世者理解,二会随着社会的变迁,可能书本说到东西已经不能解决现世的问题了。我也是看到这里想着学习先人的思想,同时也是提升自己,决定在做下笔记的同时看完后用自己的理解把这些东西写下来,也算用今朝的语言解说上一代人的著作。但是也要看到爱默生后续提到的,书本由此而来但问题也由此而生,书本记录的应该是创造行为-思想行为,而通过书本,这种创造行为就变成史记了,变成作品,人们也就忘了思想了,这是不应该的,后续爱默生还有观点会提到。

l怯生生的年轻人是在图书馆里长大的,相信自己的职责就是接受西塞罗、洛克、培根提出的观点,却忘了西塞罗、洛克和培根写这些书时,就是图书馆里的年轻人。

对年轻人的批评很是中肯,每个时代的大家都是从年轻人走过来的,年轻需要去接触大师的作品与思想,但同时也要在自己的时代提出自己的思想。书本只能启发思想却不能代替思想,一元论下的真理需要自己去探索才能找到。

那些在史上留下恢弘一笔的先哲们,他们写就这一笔的时候也都是年轻人,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如今的年轻人,在这片土地的人们,没有理由,也不应该照本宣科,只知道背诵先人的文章,而忘记的自己的思考。当然这里爱默生的出发点应该是世界是一元的,灵魂是合而为一的,所以人们应该都可以在自己身上发现世界的真理。且先抛开一元思想,这里提到的敢于挑战先贤,相信自己的精神也是值得鼓励的。

l当然,对于一个智者而言,有一部分阅读是不可或缺的。历史和精确科学他必须苦读方能掌握。同样,学府有自己不可或缺的职责——教授原理。但当它们的目的不是训练,而是创造时,当他们从远方把各种天才的每一束光辉都汇总到自己好客的殿堂里,并用集中起来的火点燃青年学子的心时,大学才能高水平地为我们服务。思想和知识都是天性,设备和排场在那里一无所用。长袍和基金,就算能打造一座座金城,也抵不上半句至理名言。如果忘记这一点,那我们美国的高等学府尽管一年富似一年,但它们的社会地位却一天不如一天。

不迷信书本,并不代表就不用努力钻研了,这里提到的历史和精确科学就是需要苦读才能掌握的,历史和精确科学应该可以理解为我们的现代科学门类,比如物理、数学、化学这些,爱默生一方面强调的是这类学科需要教授们苦读深研才能掌握相应知识,另外一面强调这些教授在掌握这些知识后,在课堂上讲授的是表面的1+1=2,不是表面的原理,应该是能激起青年学者的兴趣,能让青年们发现这些知识背后隐藏的潜在的规则,这个规则按爱默生的表达可能就是一元论下的真理或者上帝,能让青年学者去为寻找真理而更加努力。且不论这个真理的对否,只说这种期望也是很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科学的探索是枯燥的,如果没有精神的指引,科学家们能坚持下去吗,这种寻找真理的激情相信能使很好的动力。

爱默生这里主要是要提到学者掌握这些知识后的授予,学者教授的不是简单的原理,而是点燃学子的探索真理的求知心,如果不能为学子的思想做指引,那么最终即使学府的财富充足,然而对于社会来说它培养的学子却是无甚用途。用这个观点,再看看我们自己的社会,一直有听到的被抨击的不就中国大学的教育制度问题吗,教不会学子独立思考,辛苦的学生们只能埋头苦读,而找不到苦读的真正含义,这能不算悲剧吗。

l行动对于学者是次要的,但是又是基本的。没有行动,他就不算人,没有行动,思想永远不能成熟为真理。哪怕世界像一朵美的彩云悬在眼前,我们也看不见它美在哪里。不行动就是胆小怕事,没有侠肝义胆就不会有学者。行动是思想的前奏,是思想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必由过渡。我一生有多少经历,我就知道多少事情。所以我们立即知道谁的话语饱含生活的积淀,谁的话语空洞浮泛。

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同时行动的经历经由思想表达。

l一种本能教导我:只有这样,喑哑的深渊才会回荡出说话的声音。我捅破它的常规;我驱散它的恐怖;我把它安顿到我不断扩张的生活圈子里。我通过经历对生活了解多少,我征服和垦殖的荒野就有多少,或者我的生命,我的领域就延伸多远。

这里好像能连接到弗兰克尔的《活出意义以来》,生命是在工作中、生活中寻找意义的,而爱默生这里表达的也是生命通过生活的经历来延伸生命的范围,体现出生命的意义。感觉这里跟他所表达的灵魂与上帝没有多大关联性,按他的逻辑,不应该是生活的经历在于生命去感受灵魂,体验灵魂吗,去找到上帝吗,上帝是无所不在的,如果你只是延伸自己的领域,又如何能覆盖上帝,如何能与上帝融合,合二为一呢?

l行动是原料,智能用它塑造绚丽的产品。这也是一个奇异的过程,经验借此转化为思想,如同桑叶被转变为绸缎一样。这种制作分秒必争,永远向前。

l他的责任就是要成为“主动思想的人”。他的责任可以统统包含在“自信”二字里。学者的职责在纷纭的表象中向人们展示事实,从而鼓舞、提高和引导他们。他从事的是观察这样一项任务,它见效迟缓,没有名利可言。

这里表达的观点,不仅仅适用于上帝灵魂那一套了,学者的责任,这是引领着人类之路的,向人类展示真理的样貌,而且这条路枯燥漫长,且无名利可说,面对现今的商业名利社会可说是对立的,但是学者不是真的名利毫无,现在的学者也可以是有名利的,对于这里的表达我相信更应该是说学者应该专注在观察真理的任务上,而不是追求名利,有或无都不是必须。

l其实,我相信人人都经历了上述的三个时代。童年是一种希腊时代,青年是一种浪漫时代,成年是一种反思时代。然而,我并不否认主导观念中的一种革命有明显的踪迹可循。

l如果有什么人们渴望生于其中的时代——难道不就是革命的时代吗?因为那时候新旧并存,允许人们两相比较;因为那时候所有人的能量都被恐惧、被希望搜索出来了;因为那时候旧时代的历史辉煌可以被新世纪的丰富可能加以补偿。这个时代,像所有时代一样,是个非常美好的时代,只要我们知道如何利用它。

这里说的三个时代,不知道说话的语境,不是很好理解,但是提到的革命的时代,让人马上想起了现在,新旧并存,这不正是信息技术带来的旧时代与新时代的写照吗,我们这一代不刚好是经历旧时代,不知不觉走进了新时代吗,但是我们的能量被激发多少出来了?至少我没感受到自己多大的能量,所以此时我就很想知道如何去利用它,这个美好的时代。

l人们惊奇地发现邻近的事物的美丽神奇不亚于遥远的事物。邻近的可以阐明遥远的。一滴水就是一片小小的海洋。一个人与自然万象紧密关联。这种对凡俗价值的领悟促成了果实累累的发现。歌德在这个问题上是现代人中最现代的,他给我们空前地展示了古人的天才。

一是细节的美,二是平凡的美,缺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就不能很好的感受到那个时代之前赞扬的是崇高的题材,而那个时代开始发现平凡的内容,或者生活中低层人民的生活也能体现更深厚的美,而不仅仅是之前的高层贵族的生活才能发现美,歌德到底如何体现这个问题的,很想去看看,也可以发现自己理解得对不对了。

l人生在世,如果不能自成一统——如果不算一个有个性的人物——如果不结出每个人天生要结的那种果实,而是被包括在我们所属的党派、部门的总数中,包括在成百人中,成千人中;我们的见解又按地理被预测为不是北派,就是南派,这岂不是天下的奇耻大辱?

社会群体对个体的淹没,就像个体的意见经常被群体左右,失去了自己的判断,这里要求的是每一个人都能体现出自己独特的一面,都能去找到真理,而不是把自己归为一个派别中,在为这个派别寻找答案,就是错误的。这很有个体自由的意思啊,抛却每个人天生要结的那种果实这种上帝思维,如果表示为每一个人应该去自己发现真理,去找到属于自己的事业、价值,这也正是生命是在生活中去发现每一个人的独特的唯一的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美国学者》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