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

一学期学校要组织一次公开课,我觉得目的有二:一方面给教师一个展示自己教学能力的平台,另一方面为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提供一个契机。

每次的公开课我都是用心准备,因为我心里清楚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平时自己虽然很努力,但收效甚微,所以我努力一学期讲一节让自己满意的课,而公开课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我检验自己是否进步的机会。

本学期公开课活动又开始了,第一周初三讲,我被安排在了第二周,也就是说我有一周的准备时间。当得知要开展公开课后,我就开始准备,先是选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朱自清的《背影》,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首先进入我的脑海。因为这两篇文章都是写亲情的经典之作,容易感染读者,也容易让听课的老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且对于我来说,这两篇课文我比较熟悉。可我的缺点是课堂语言匮乏,我无法用优美的语言营造那种淡淡的伤感的氛围,也无法用精彩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认知。我的课语言干涩,缺少滋润。随后《木兰诗》一文进入到了我的视线,这篇文章我不知为何这次改版放在了本单元,它篇目短小,内容简单,好讲,可要讲出彩也不容易。选课我就好纠结,这其实就反应出了我教学中存在的两大缺陷。经过反复斟酌,我决定讲《木兰诗》。

在看了王君老师对文本特质的分类一文后,每次备课时,我也在问自己,通过本文的学习,我想教给学生什么,学生能得到什么。通读《木兰诗》后,我觉得本文既可以作为主题型文本来教,也可以作为写作型文本来教。写作型文本好梳理,就是去学习作者对写作内容的详略处理。详写停机叹息,征途思亲,亲人团聚,略写征战场面。作者为什么这么安排,我似乎明白,又似乎不全明白。我就利用听课上课的空闲时间找资料,周五星期了我也没有找到令我自己满意的答案。周六周日只好加班了。周六整整一天我几乎是在电脑桌前度过的,腰已经向我发出了警告,资料找的倒是不少,大都大同小异,连我自己都无法说服,我又怎么能用这一知半解的知识去引导学生呢。周日继续努力,直到下午看到陈晓东对这篇课文的解读我才茅塞顿开。决定两种文本特质并讲,设计两个问题:一是品读文本,探究木兰的寻常与不寻常,领略木兰的人格魅力(本文的主题)。在此基础上抛出第二个问题,本文详写什么,略写什么,有什么好处(为主题服务)。

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自己的设计应该算是精心安排,但课堂上并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那种效果。

反思这堂课,教师放不开,有些紧张。课堂的应变能力欠缺,课堂把控力有待提高。对文本应该有自己的理解,还是照本宣科,不照教参了,照的是名师的解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