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能改变吗

暑假放5天假,于是就看了一部关于教育的记录片《教育能改变吗?》。主要讲述了现在教育中的问题,以及教育界的人士发表了自己对于教育的看法,算是一部很犀利的记录片,又很真实。我们都是经历过的人,相信体会会更深,灌输式教育,标准化答案,要考好成绩,我们背思想品德这门课,只为了考试,却不去参加实践活动,这些对我们的影响是好是坏?

这种教育没有错,在当时没有网络的时代,我们传授只能靠书本,当然离不开老师。但是我感觉在信息化这么发达的时代,传授灌输式教育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发展了。当老师给我们讲的东西,我们在网上都可以轻而易取地搜到答案,甚至比老师讲述给我们的的还全面;甚至有些问题问老师,可能老师也需要思考,可能也不知道,但是网络可以搜到你想要的一切答案,更有可能老师给你讲的都是正确的答案,但是在网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正确的答案,但同时也看到错误的答案,使得我们对问题理解的更透彻。这就在另一方面培养了我们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灌输式教育,最后让我们都厌倦了学习,体会不到快乐,所以当我们在高中被逼无奈,考上大学之后,很多同学突然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迷茫了,于是疯玩,浑浑噩噩度过大学最美好的时光,其实很多人还是很努力的,就是缺少给你指明路的人。很多人来提高班的目的不一样,而我只是想享受一下不一样的教育,从而对学习不再产生抵触心理。

这个纪录片也邀请了好多像易中天这样的大腕来发表自己对于教育的看法,看过之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哇,好多思想跟米老师的一样诶,但是我感觉米老师更伟大之处:他去实实在在地做了,那些人也只是停留在批判的层面。其实很多人可以看到现在教育的问题,包括我们的其他老师,一上课学生几乎是低头玩手机,或者睡觉的,但是考试照样可以过,现在的大学包括老师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这样能培养出人才吗?老师心里都明白,但是又有谁去真真正正地敢于突破现在教育的牢笼?有自己的想法,敢于实践呢?只是有的人把教育当成了职业,而有些人却把教育当成了事业。

《教育能改变吗?》以一个问题开始:中国的经济已经发展这么快了,为什么教育改革的步伐却如此艰难?回头想想,中国经济近30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教育呢?几乎没变,还是灌输式教育,老师讲,学生听。确实很引人深思,然后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述:


起跑线上

当下的中国基础教育,最蛊惑人心的一句话莫过于“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起跑线上的领先,孩子们苦不堪言,家长们疲于奔命。在中国,教育犹如一条环环相扣的生物链,生物链的最高端就是大学,从这个终点,一环一环向前逼近。于是,压力从高中、初中,一直压迫到小学,乃至幼儿园。所有的教育历程,仿佛都成了高考的“预备班”

为了上好大学,只能上好高中,然后只能上好初中,好小学,好的幼儿园,孩子从小就承载着种种的压力,孩子的书包从背包到拉杆包,家长承载着更大的经济压力,择校问题,学区房已让好多家长身心疲惫,高考作为一个指挥棒,让好多孩子从小就背负上了重任,在只为考试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孩子在幼儿园就要提前学习小学的知识,难度已超出了可以接受的范围,这样是科学的教育吗?恐怕只会增加孩子的厌学情绪。春晚能背下百家姓的王仙妮在被称为神童的同时,也遭到了质疑,这种靠死记硬背培养出来的孩子思考问题都是僵化的,孩子从小就被这样的教育捆绑着。

 

学习革命

“学习的革命”,是一句喊了十多年的口号。从小学到中学、大学,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正在扼杀中国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当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都被应试教育牢牢主宰的局面之下,中国学校如何重建一套完整的学生评价和奖励体系也变得异常艰难。芬兰的基础教育号称全球第一,它山之石,能否帮助中国的教育?教育改革的兴起,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方案随之诞生,但怎样的方案才是行之有效的呢?

今天我们怎样学习,教育的变革将从这样的常时性问题开始,《两百万分钟》是比较中,美,印三个国家的高中生的生活,调查发现中国高中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是其他国家的两倍,这在美国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个影片不仅是对美国教育敲响了警钟,美国担忧的是中国这样的学生将会引领中国赶超美国,但同时更是对中国的教育敲响了警钟,中国的填鸭式教育,灌输式教育,培养了一批只会背诵的学生,教育的流水线正在生产一个个标准化的人,只有标准答案,这样培养出来只是千篇一律,没有了自己的思考,没有个性,可想这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情。《两百万分钟》更突出了各国孩子学习方式上的区别,中国孩子参加各种奥数,抱着课本学习那种特别难的知识,而影片中美国孩子周四的作业竟是和朋友看热门电视剧《实习医生格雷》,他们不仅仅注重成绩,更注重全面发展,社交能力的培养,在美国的教育中提问回答是被认为是最有创新性教育之一,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会让学生上网查,得出自己的答案,根本不会存在标准化,只要是通过自己认真思考过的都是值得肯定的。

芬兰最值得我们关注,一个小国却有着全球第一的教学质量,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又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呢?他们的课堂没有理论知识,没有教材,老师会给出一个话题,同学分组讨论,老师只会关注每个同学的回答,在必要时给出方向性的指引,掌握学习方法远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他们不仅可以选择自己的学习课程,考试形式也可以自己选择,在中学时期就已经明确自己一生的职业方向,设置的课程都非常实用,更注重孩子性格的发展,社交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

 

公平之惑

30年来,中国的经济改革获得了成功,但是,巨大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以及贫富分化让中国教育面临着公平的难题。农村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教育质量低下,教育薄弱或空壳化。希望工程帮助千千万万失学孩子重返校园,但是,它还不能解决中国农村教育的全部问题。留守儿童、城市中的农民工子弟,这两个群体的命运构成了中国教育公平的新的短板和困境。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将如何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的城乡差距越来越明显,多数贫困地区的孩子能考上重点学校是一件多么艰难地事情,教学条件,师资力量,交通不便,教育资源让孩子出生就面临着教育不平的难题,但是免费教育渐渐成为现实,让教育在一定条件得到了改进。农村撤点并校让辍学率增加,在每年大学扩招的情况下,农村孩子的数量却减少,一个农民家庭14年的收入才可以供得上孩子4年大学的开销,考上学校也不一定可以上的起,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孩子可以在就地城市上学,但是难以在当地参加高考,同时这也是一个不公平的现象。

 

高考变局

三十年前,一场公平的考试取代了用出身和阶级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个人能力得到了承认。三十年后,人们在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需求面前,不再满足于 “一考定终身”的选拔人才方式,社会希望能够用更为人性化的方式来选拔人才,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呼吁改革传统高考体制。高考之外,还有另一条路,却为中国的多数学生和家长所忽视,那就是接受职业教育,但是在历来崇尚“学而优则仕”的国度,职业教育的发展却是长路漫漫。

中国的高考状元为什么没有被美国录取?高考可以认为是相对公平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让很多人受益,但是仍然存在这样那让的问题,强调共性,忽视个性的流程,成为令数千万考生身心疲惫的考试,问题从要不要高考到应该怎么考转变,美国的入学考试不仅仅看成绩,还一定要看一个人的社会活动,而我们是没有这一项的,当美国孩子参加社会实践的时候,我们却在上一门思想品德的课程,这只是我们为了应付考斯死记硬背下来的条条框框。同时高考太被我们看中,以至于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不知道该往何处走,其实我们也忽视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德国可以认为是职业教育最看重的国家,接受职业教育,国家的工厂化建设才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

 

大学危机

中国公众对大学教育的失望情绪日趋严重。就业难,扎堆考公务员,大学生择业观与现实的脱节等现象将大学教育的弊端暴露无遗: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的滞后,培养模式的单一,教师忙于论文,疏于教学,学生普遍感到迷茫,缺乏独立的思考与能力。高等教育大众化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大学校园,而从中走出的“合格的公民”却越来越少。如何找回丢失的大学精神?

大学生逃课,学生只能上规定的课程,选择性少,大学依旧延续中学时期的灌输方式,教学方法,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大学精神已变得面目全非,大学生卖猪肉,争当掏粪工,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公司找不到优秀的人才,现在的大学到底怎么了?不禁引起教育界人士的反思。

昔日的象牙塔,今日的名利场,大学为了利益开设一些热门的专业,配上电脑,找一个普通的老师,照本宣科,结果培养不出优秀的学生,只注重专业性培养,并且专业性也不强,这对未来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而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很大一部分人会进行一到两次的主要职业转换,极其优秀的大学是不会随便开设课程的,如果他们接受的教育不是特别专业化的或者狭窄的,就可以很好的实现自己职业转换,通识教育,博学多识才可以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大学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熏陶的地方,大学就是一个熔炉,每时每刻都在熏陶学生,大学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杰出人在的地方,大学本身就是探讨真理,追求真理,捍卫真理的地方,希望大学可以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

 

再度出发

中国教育如何与世界教育潮流融合?如何回归教育的本原?今天,无论是政府、学校、教育工作者,还是学生和他的家庭,都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新视野中,坚定对中国教育的信心,重新确定中国教育的坐标,即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将培养个性化的人当成教育的最后归宿。中国的教育改革在起跑,经过曲折、磨难,必将成功。

中国的教育在尝试着进行改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条路该怎么走,是每一个应该关注的焦点。,我看到了其他国家的教育,同时也看到了中国的教育,各有所长,希望我们可以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尾音

除了教育,没有什么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及一个人的命运,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很迅速,为什么教育改革的道路却如此艰难?现在还是延续几十年前的教育方法和模式,教育的最高境界本是让我们体会到教育是一件很享受,很快乐的事情,而我们上完了高中,却都成了标准化的产品,厌倦了学习,这样的教育还有什么意义?教育改革的道路上少不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只是希望不要让中国的孩子只是为了分数,为了高考活着,拯救他们,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刻不容缓。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读书遇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