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77(接上篇)
僧宝
(一)僧众的本体
具有智慧及解脱的功德,是僧众的本体。
1. 小乘:声闻缘觉的四果位,依次现见自性,称为智慧;不同程度的解脱所断,称为解脱。(接下页)
P78
2. 大乘:菩萨从见道开始,现见法性,证悟真谛,称为智慧。解脱,是指从现见法性的初地至十地之间,能够不同程度地解脱烦恼障、所知障和习气障。
(二)僧众的分类
分为小乘僧众——声闻和缘觉,以及大乘僧众——菩萨和持明,每种僧众又分为凡夫僧众和圣者僧众。而圣者僧众,又可分为共同僧众——声闻、缘觉、菩萨,和不共僧众——持明僧众。
1. 小乘僧众
(1)声闻凡夫僧众:以出离心为本体,受别解脱戒以后,守持清净的戒律,修习禅定、增长智慧,直到见谛之前,安住在加行道、资粮道的修行者,称为小乘的凡夫僧众。
(2)声闻圣者僧众:即证得四种果位的圣者。预流圣者,在苦集灭道四谛的差别基上,以无常等十六行相的差别法而见谛。一来圣者,还未完全断除欲界九品的烦恼,仍然需要在欲界中受生一次。不来圣者,已经无余断除欲界烦恼,不需要再来欲界受生。阿罗汉,已经无余摧毁三界烦恼敌,又分为有余阿罗汉和无余阿罗汉两种。
(3)缘觉僧众:缘觉一开始学道之时,就像声闻一样,以出离心摄持而受别解脱戒,直到见谛之前,在一百大劫之中修行禅定,在最后有者时,证得阿罗汉的果位,并发四种愿:第一愿,投生在没有佛陀现世的空刹里;第二愿,在没有上师的情况下,自证菩提;第三愿,不以语言音声说法;第四愿,以身体神变令所化众生增长福德。(接下页)
P79
而因为愿力之故,他们转生到没有佛陀和声闻的刹土。这时,他们具足少许的相好庄严,而且不喜欢在家,渴求到寂静处。在寂静处时,依靠俱生所得的智慧,知道用尸陀林的粪扫衣做成三法衣,穿戴在身上。之后,他们观察尸骨由什么形成的?透过观察十二缘起——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了解到有了“无明”就会有“行”,有“行”就会产生“识”;以此次第推知,有了前因,就会产生后面的果,而形成轮回流转。
他们又逆向观察,“老死”要如何灭止呢?是因“生”灭而灭,“生”则因“有”灭而灭,以此逆向次第观察,直到“无明”灭。
他们通过观修顺次和逆次的十二缘起,以这样的智慧,认识到顺次、逆次的法性。从而与声闻圣僧一样,依靠相同的基础四禅,利根者不需要道友助伴的,会像独角犀一样离群索居;而需要道友助伴的钝根者,就会众多群居。缘觉,也包括有余阿罗汉和无余阿罗汉两种。
2. 大乘菩萨僧众
菩萨僧众,也有凡夫僧众与圣者僧众:
(1)凡夫僧众:发大乘的菩提心,希望一切有情都能证得佛果,进而为了一切众生,受持甚深见派——龙树菩萨传承,或广大行派——无著菩萨传承,两派中任何一种的菩萨戒。并守持自宗的清净戒律,修学六度所摄的圆满、成熟、修行法门,以此而住于资粮道、加行道、胜解行地的凡夫,是菩萨凡夫僧众。
(2)圣者僧众:现量见到法性的是圣僧,即一地至十地菩萨。
从一地见道开始,现见法无我,断除了见断的所有遍计执(接下页)
P80
着。之后,从二地至十地,对于在见道时的入定境界,继续护持和串习,次第断除了修断的所有俱生执着。
在一地时,会获得十二种“百数”的功德。比如,能亲见百尊佛陀,成熟一百个有情,前往一百个刹土,光照一百个刹土,以神变能震动一百个刹土,获得禅定百门,显示一百个自身,每一身体也都幻现百数眷属等等。
之后,从二地到十地之间,因为证悟境界逐步提升,功德也成倍数增长。在二地时,会有十二种“千数”的功德;三地时,有十二种“万数”的功德,以此类推,之后十二种“十万数”的功德不断增加,直到不可言说等同微尘数的功德之间,菩萨能成熟如海的众生,修行如海的刹土,令如海的佛陀生欢喜心,以此圆满如海的福慧二资粮。所以,大乘僧宝的功德,是无法说明解释,不可思议的。
总之,让众生愉悦,令诸佛欢喜而不厌烦,趋入如海的福慧二资粮之门,获得不可估量的禅定,以不可思议的功德作为庄严,就是菩萨圣者僧众。
3. 持明内僧众
密宗的持明内僧众,分为事续、行续、瑜伽续和无上瑜伽续。以宁玛派而言,无上瑜伽续分为三种:玛哈瑜伽、阿努瑜伽和阿底瑜伽。
进入密宗的标准,是能成熟的灌顶,称为入门或誓言。因此,接受密宗四续部的灌顶之后,以各续部的清净誓言,守护相续,就是能成熟。之后,实修四续部的教授,最后出现种种验相。所以,修持密宗者,在成就之前,称为持明内僧众的凡夫僧(接下页)
P81
众;在证得成就相以后,称为持明内僧众的圣僧。
(三)僧众的功德
僧众具备了戒、定、慧、总持、辩才等不可思议的如海功德。《宝性论》中说:“如所尽所各别证,智慧见者清净故,具慧不退之僧众,定具无上之功德。”这个偈颂,总结了大乘僧宝的八种功德:
1.如所有智:了悟法性的甚深智慧,即初地到十地菩萨所证悟的空性智慧。
2.尽所有智:遍知一切法相的智慧。
3.内自证智:即如所有智及尽所有智,此证悟智慧,是菩萨内自领受。
4.免于束缚:远离了烦恼障的束缚。
5.免于遮障:远离了所知障的遮覆。
6.免于劣见:远离了声闻、缘觉的劣见。
7.智慧:具有前三个功德所属的“所证”圆满。
8.解脱:具有后三个功德所属的“所断”圆满。
真实善逝三宝
皈依文说“真实善逝三宝”,意思是真实的究竟皈依处,是“善逝”佛宝,而法宝和僧宝是暂时的皈依处。
善逝,是佛陀名号之一。“善逝”,即善妙而去。指从轮回中,以很好的方式去到彼岸。佛陀获得断证圆满的功德,妙出世间,能往佛果,所以称为善逝。佛身是僧宝、佛语是法宝、佛意是佛宝,佛是三宝的本性,是真实的皈依处,所以说“真实善逝三宝”。(接下页)
P82
如同《宝性论》中所说:“断故欺惑故,无故有畏故,二法及僧众,非永皈依境。”这个偈颂,说明了法宝和僧宝不具备圆满的断证功德,所以不是究竟的皈依处:
1.断故:法宝,分为言教和证教。言教,需要证悟它的意义,而在了悟意义之后,词句就没有必要了。就像已经渡过了河之后,就不再需要船只一样。
2.欺惑故:证教,在获得上上道的时候,前面的道是所舍的无常法。
3.无故:是指声闻缘觉圣者不具备菩萨圣者的功德,而菩萨圣者不具备佛陀的功德。
4.有畏故:所有凡夫菩萨仍然畏惧恶趣。
5.二法及僧众,非永皈依境:因此,言教和证教二法,以及圣者和凡夫僧众,都不是永久的皈依境。
果皈依,就是究竟的“真实善逝”。从“因”入手,就是为了成就法身佛。这种法身是内求的,我们比较难以领会,所以,以外相上的佛、法、僧作为皈依的对境,是比较容易接受的。(接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