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63
(三)大士道皈依
1.皈依的动机:不是为了自己一人的利益,而是愿遍虚空的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证得究竟佛果。这是大乘显宗和密宗修行者的皈依。(接下页)
P64
2.皈依的时间:从进入大乘开始,直到证得佛果位之间。而成佛时,就不需要皈依了,因为具备十力、十自在,已经远离了一切畏惧,具足救度他者的力量。
3.皈依的对境:大士道的皈依境,分为显乘和密乘。
(1)共同的外皈依境:具四身五智的佛、大乘的言教和证教、以及一地至十地的菩萨圣僧等三宝,是显密共同的皈依境。
(2)不共内皈依境:皈依三根本,即上师是加持的根本、本尊是成就根本、空行是事业根本,这是事部、行部、瑜伽部等外三密的皈依境。
(3)殊胜方便金刚乘的皈依境:皈依处所的脉、动摇的风、庄严的菩提心,这是玛哈瑜伽、阿努瑜伽的皈依境。
(4)究竟无欺实相金刚乘的皈依境:是“真实善逝三宝三根本,脉气明点清净菩提心,体性自性大悲坛城中,乃至胜义菩提恒皈依”,这是大圆满的皈依境。
归纳来说,三士道是为了对治三种恐惧,而皈依三宝:
1.恐惧堕入六道轮回:投生在六道轮回中,是一种恐惧。即使是人天乘或小乘的修行者,也会害怕堕入。
2.恐惧自私自利的想法:这是指大乘的修行者。因为大乘是学习利益众生,而自私自利的想法是修持大乘道的最大障碍。
3.恐惧不认识清净实相:这是指密乘的修行者。密法认为万法都是清净的,如果没有了解这一点,而执着万法不清净的显现就是实相,会造成迷惑执着而受苦。
我们应该反观自心,自己的皈依是小士道、中士道还是大士道?虽然我们修的前行法,是大士道之法,但如果以小士道的发心来实修,也会变成小士道之法了。(接下页)
P65
身为大乘佛教徒,我们应以大士道的发心而皈依。以这种大心量来皈依,是累积广大福德的来源。因为对境是无量无边的众生,想利益他们而发心行持六度万行,功德也会是无量无边的。
「因皈依和果皈依」
具有上述大士道的发心、对境、时间等三种特点的皈依,又可分为因皈依和果皈依。龙钦巴大师在《心性休息》中,指出了因皈依和果皈依的区别:“为因发誓因皈依,为果发誓果皈依。”
因皈依
因皈依,是以具足三种特点——佛为本师、法为修道、僧为助伴而皈依。或者说,因皈依是缘于外在显现的三宝,希望自相续也能获得同样功德的一种立誓。
显宗认为,我们目前不具备佛、法、僧三宝的功德,无法救度自己,更不可能救度众生,必须依靠外在三宝的庇护和加持力,作为暂时的依怙和引导而皈依。因此以佛为导师,法为修学内容,僧为修学助伴,破除人我二执,获得佛果。从最初的修行,直到证悟究竟法身为止,都必须不间断地依靠三宝,也就是说,皈依三宝是可以获得佛果的因,所以称为“因皈依”。因此,显宗又称为因相乘。
因皈依,又分为相似的承诺皈依、真实的随修道皈依:
1.相似的承诺皈依:了知佛是本师、法是道、僧是修道助伴,具足发心、对境、时间等三种特点而皈依,并立下承诺和誓言,念诵十万遍的皈依偈。(接下页)
P66
2.真实随修道的皈依:是依照上面所说的誓言承诺,通过实际运用佛是本师、法是道、僧是修道助伴的方式,如是作想而实修。
果皈依
果皈依,是指显宗的愿菩提心或特殊意乐,也就是愿一切众生都能证得四身五智的自性尊佛果。或者说,欲求佛果而皈依三宝,也可以称为果皈依。
而密宗的果皈依,是指三种自然智慧——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无二无别,心性的本体就是法身,始终无生无灭。密宗是以果位作为修道,通过化身、报身道用的“方便生起次第”,以及法身道用的“智慧圆满次第”的方式,慢慢串习,让佛性自然显露,证悟究竟的光明法身,不假外求。证悟了这样的实相智慧,就能得到究竟的救护。所以,对本来清净的心性本体、法身境界所做的皈依,称为果皈依。
不管显宗或密宗,皈依的最终目的都是证得佛果。但修行方法不同,成就速度也有快慢。显宗依赖外境比较缓慢,密宗依止心性本体,会比较迅速。当然,这是非常难修的,要修到究竟证悟的成就,需要广博的知识与坚定不移的信心,所以,我们常说,修持密法需要上上根器的人。(接下页)
P67
第三节 皈依的方法
前行仪轨里的四句皈依文,总括了外、内、密、极密的皈依,包含了“因皈依”和“果皈依”的意义,是由外皈依的对境,依次往内依止,非常的善巧殊胜。
1.外皈依——“真实善逝三宝”
这是共同乘显宗的皈依。三宝,即以佛陀为本师,佛法为解脱之道路,僧众为修行的助伴,而顶礼皈依。“善逝”,是佛陀名号之一,佛是三宝的本性总集,是真实的究竟皈依处,所以说“真实善逝三宝”。
2.内皈依——“三根本”
这是不共同密乘的皈依。以身、口、意三门供养上师,依止本尊修行,以空行为助伴,成就上师、本尊、空行三根本,以此方式而皈依。(接下页)
P68
3.密皈依——“脉气明点清净菩提心”
在殊胜方便的金刚乘中,依靠脉清净而显现化身,气清净而显现报身,明点清净而显现法身,以此成就法、报、化三身的捷径来皈依。这里的“菩提心”,不是指通常所说的大乘发心,而是指脉、气、明点的清净自性,这个清净自性,也就是自然本智、法身佛。
4.极密皈依——“体性自性大悲坛城中”
在究竟无欺实相金刚乘中,皈依诸圣众尊相续中的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等三相无别的智慧。
为了使自己的自相续生起这些智慧,我们不断重复修持、体证,以此方式而皈依。
「一、皈依“佛、法、僧”三宝」
前行皈依文的“真实善逝三宝”,是共同乘的外皈依。
三宝的“宝”是比喻,梵文是“忍那”,意为“珍宝”。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说:“少出现故无垢故,具势力故世严故,殊胜故及不变故,以此六因称胜宝。”在这个偈颂中,以世间珍宝的六种珍贵,来彰显佛法僧的六种殊胜功德:稀有、无垢、具势力、庄严、殊胜、不变。
1.稀有(少出现):世间珍宝稀世罕见,贫穷者得不到。与此相似,三宝出世极为稀有,善根福报不足的人,百千万劫中也无法值遇。(接下页)
P69
2.无垢:世间珍宝明亮纯净。与此相似,三宝远离了烦恼障、所知障的一切垢染,清净无比。
3.具势力:珍宝具有赐予财富,满足愿望的能力。与此相似,三宝具有不可思议的威德与能力,能让众生暂时获得人天福报,究竟可以成佛。
4.庄严:珍宝是世间最美丽的装饰品,可以使身体或环境变得庄严。与此相似,三宝能让众生的心变得贤善,是一切善心之因,能庄严众生的心。
5.殊胜:珍宝的价值超过一切的世间物品。与此相似,三宝超越轮回,具有出世间的功德,超越了一切世间法。
6.不变:珍宝不会因为被赞叹或毁谤而发生改变。与此相似,三宝不是业和烦恼所产生,自性是无漏法,不会受到世间法的影响。
佛法僧三宝,都可以从本体、分类、功德等三方面进一步认识,如果能深入了解,容易生起恭敬心和信心,而且不断增长稳固,不易退转,自然能成为清净的皈依。
佛宝
三宝中的佛宝,是宣扬佛法者。从本体来说,佛宝断除了烦恼、所知二障。从分类来说,佛宝具备四身五智,以及恒常、周遍、任运的利生事业。从功德来说,具备法身和色身的功德。
(一)佛宝的本体
断证究竟,是佛陀的本体。小乘声闻缘觉和一地至十地的菩萨,所断和所证都还没有达到究竟。(接下页)
P70
1.声闻缘觉:从所证而言,声闻缘觉只是证悟了人无我和粗大的法无我,还没有证悟微细的法无我。从所断而言,虽然断除了所断业和烦恼障,但没有断除所知障和习气障。
2.菩萨:菩萨从一地见道证悟法性,断除了遍计的障碍。之后在五百大劫中入定,断除了吝啬,圆满究竟的布施度。
从二地开始进入修道,贪嗔痴烦恼逐渐减轻,六度次第圆满。比起小乘,他们的证悟更有提升和进展,从而直接断除了烦恼障;所知障,是从一地开始间接减少,到七地时,完全断除剩余的烦恼障。从三清净地——八地到十地开始,断除一切粗细的所知障。
3.佛:菩萨到了十地相续的最后之际,以金刚喻定的智慧,将细微的习气障完全断除,之前剩余的智慧,这时候无余现前。之后,所断已经完全清净,所证再也无所提高,成就佛果。所以,断证究竟就是佛陀的本体。
(二)佛宝的分类
佛宝的分类,分为所依身体、能依智慧、所为事业三种。
1.所依身体:四身
佛宝四身,即自性身、法身、报身、化身。
1.自性身:佛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完全清净了所知障和烦恼障,称为自性身。也可说法、报、化三身无二无别的自性,就是自性身。
注:
1 金刚喻定:指如金刚石般的坚固、断破一切烦恼的禅定,又称为金刚三昧、金刚灭定、金刚心、顶三昧。这是小乘声闻或大乘菩萨即将证得究竟果位的禅定;生起此定,声闻可证得阿罗汉果,菩萨则证得佛果。
P71
2.法身:梵语为嘎雅,引申出来就称为聚者,也就是聚集二十一种无漏法的体性,称为法身。
3.报身:依靠佛陀的自性大悲和愿力,以及所化菩萨们的福德力,而显现具五决定的报身。五决定,即(1)处所决定是密严刹土;(2)本师决定是五部佛,每一部也都有小部的五部眷属;(3)法决定,是远离言说的大乘法;(4)眷属决定,是登地的菩萨;(5)时间决定,不是本体常有,而是相续恒常。
4.化身:依靠报身的愿力和所化众生的福德力,佛陀显现殊胜化身。化身有四类:殊胜化身、投生化身、工巧化身、种种化身。
(1)殊胜化身:圆满示现的佛陀,就是殊胜化身。例如,释迦牟尼佛显现化身来此世界,度化了菩萨、声闻、缘觉圣众,也度化了一般的凡夫。
(2)投生化身:指在六道之中,依该道的形象所化现的六种佛,以及上师、善知识们。也就是说,不论是地狱、饿鬼、旁生道等六道中,都有佛的化身。
(3)工巧化身:有的观点认为,是指嘎玛布秀等工巧王;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土匠、石匠、铜匠等等。
(4)种种化身:化现为桥梁、道路、路灯、医药等等无情的器物,甚至是炎热时的凉风,寒冬时的暖流,凡是能为众生带来利益快乐的事物,都属于佛陀的种种化身。总之,化身无所不在,诸佛为了利益不同的众生,化现为种种化身相。
总的来说,佛宝四身,是一体的不同侧面。自性身和法身都是一切种智的智慧,是从佛陀自身安立。报身和化身,是从所化对象的清净和不清净角度来安立。在清净的菩萨面前,依靠佛的(接下页)
P72
大悲和愿力,以及所化菩萨的福德力,显现报身;在不清净的众生面前,依靠佛的大悲和愿力,以及众生的福德力,显现化身。
2.能依智慧:五智
佛的五种智慧分别是:
1.法界体性智:现量证悟万法实相,亦即与法界无二的智慧,遍行于一切所知,就像虚空无分别而周遍十方。
2.大圆镜智:在法界体性智的境界中,能无分别的显现轮涅一切万法,这样的显现清澈不灭,就是大圆镜智。就像明亮的镜子,可以显现各种影像。
3.平等性智:就像镜子里显现任何影像,但没有好坏之分,都只是虚幻的影像。同样的,以平等一体一味的方式,照见轮涅万法,就是平等性智。
4.妙观察智:能够丝毫没有混淆,恒时都能清楚了知万法的分别,没有障碍,就是妙观察智。
5.成所作智:就像医生要判断病情,决定治病的药物一样,诸佛根据众生的根器,决定教导哪一种法门。而且种种度化众生的事业,是在任运自成的境界中,不用刻意勤作,随顺众生的需求而行,这是成所作智。
这五种智慧又可以归纳为“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
1.如所有智:这是了知万法的本性都是空性大平等的甚深智慧。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属于如所有智。
2.尽所有智:这是能够了知显现的万法各自的差别和作用,是无所不知的广大智慧。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属于“尽所有智”。
而所有的智慧,又可以归于在“一切种智”当中。简单地(接下页)
P73
说,所断、所证都究竟圆满的智慧,就是佛宝。十方诸佛,都是佛宝,都是我们皈依的对境。(接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