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导论总结

计算机导论总结

应老师要求,上课所讲内容选择部分进行总结(第五章)

一基本知识总结:

5.1数据

5.1.1数据的定义:数据就是用文字、数字、图形、图像、声音等方式对人、时间、事务进行的描述。

5.1.2数据与信息的区别: 通常来说,输入计算机的字母、数字、等符号作为数据。如果字母、数字等符号具有一定含义且能帮助人们完成某个动作或是做出决策,那么就称它们为信息。

5.1.3计算机常用的编码方式:
1.ASCⅡ;
2.Unicode;
3.UTF-8;
4.GB-2312;

5.2数据结构

5.2.1数据结构定义 :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存储、组织数据的方式。数据结构是指相互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5.2.2数据的逻辑结构:
1.集合
2.线性结构;
3.树形结构;
4.图状结构。

5.2.3数据的物理结构:
1.循序结构;
2.链式结构;
3.索引结构。

5.2.4常见的数据结构:
1.线性表;
2.栈;
3.队列;
4.树;
5.图。

5.3算法

5.3.1算法的定义:
算法是指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清晰指令,算法代表着用系统的方法描述解决问题的策略机制。
5.3.2算法的特征:
1.输入项;
2.输出项;
3.有穷性;
4.确定性;
5.可行性。

5.4数据库

5.4.1数据库的定义:
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是一个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有共享的、统一管理的数据集合。
5.4.2数据库的特点:
1.数据结构化;即在数据库中的数据不再仅针对某个应用,而是面向全组织;不仅数据内部是结构化,而且整体式结构化,数据之间有联系。

2.数据共享性高,冗余度低,易扩充;避免数据之间的不相容性与不一致性。

3.数据独立性高;
补充: 数据独立性包括数据的物理独立性和逻辑独立性。
物理独立性是指数据在磁盘上的数据库中如何存储是由DBMS管理的,用户程序不需要了解,应用程序要处理的只是数据的逻辑结构,这样一来当数据的物理存储结构改变时,用户的程序不用改变。
逻辑独立性是指用户的应用程序与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数据的逻辑结构改变了,用户程序也可以不改变。

4.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

5.4.3数据库的体系结构:
数据模式是数据库系统中数据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具有不同层次与结构方式。

5.4.4数据库模型:
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

5.4.5主流数据库
当前数据库市场上主流的数据库包括Olacle、SQL Server、My SQL、Sybase、DB2。
计算机导论总结_第1张图片

二、对于基本知识的补充:

1、在计算机中,描述数据的存储单位有位(bit)、字节(Byte)等。位是计算机中数据的最小存储单位,能表示一位二进制数,只能存储一个0或1。字节是计算机中数据的基本存储单位,一个字节是由八位二进制数组成,即1Byte=8bit。

2、在计算机中,为了表示正数和负数,用数的最高位代表符号位,0表示正数,1表示负数。

3、原码:最高位是符号位,用0表示正数,用1表示负数,其余数值部分用二进制数的绝对值表示整数的方法称为原码表示法,简称原码。通常用[X]原表示X的原码。

4、反码正数的反码与正数的原码相同,负数的反码是在负数原码的基础上,除符号位是1之外,其他位按位取反(即是0的改为1,是1的改为0)。

5、补码正数的补码与正数的原码相同,负数的补码是先对负数求出反码,再在反码的基础上最低位加1。

你可能感兴趣的:(计算机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