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计算机学科导论”课及教学新思路

我上大学的时候,第一个学期就修过一门“计算机导论”课,系里派了资深的 席先觉老师教我们。记得大概是每周两次课,席老给我们从硬件到软件逐一启蒙。许是兰大计算机系是由数学系分出来的缘故,正如后面我们学习的重点在计算机科学,也与我们的学位是理科而不是工科相符,导论中涉及逻辑的部分颇多。当时没有课本,我们就记笔记,这门课的笔记一直在2004的一次搬家中才消失(懊恼,不过我的其他课程的笔记仍精心保管着)。学得稀里糊涂,但是在后来开各门课前,我都翻一翻笔记,还是起了作用。在我工作后,又浏览了一遍笔记,回忆起老师讲过的一些细节,顿时计算机科学的体系就能浮现在眼前。
  工作之后,映像当时任教的学校开“计算机基础”,讲的是计算机操作一类的内容,解决实际操作问题,也很重要。对比我修过的“导论”课,内容、目标均有不同。
  2002年来到现在这所学校。当时计算机教育界对教学改革的热情很高。在课程体系方面,教育部组织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教指委”)参考ACM和IEEE制定的CC2001(链接 http://www.acm.org/education/curric_vols/cc2001.pdf,以后陆续又出了几个版本,影响大的有CC2005,最近期的好像是CC2010),制定了对国内大学的指导意见CCC2002(CCC系列一直在跟踪CC系列)。CC2001的最大贡献在于给出了计算学科的定义,描述了计算理论的三个核心领域、三个过程、12个重复出现的概念,推荐了14门核心课程,定义了130个知识单元。我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关心计算机专业的学科体系和“计算机导论”这门课,之后参与学院制订培养方案的工作。2006年以来,“教指委”陆续发布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等文件,旨在规范这个“巨型”(人数多、招生学校多等)的专业。
  于是,“学科导论”课程逐渐统一,重视向大一专业新生展示计算学科的核心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发展、硬件、软件、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相关法律与职业素养等,此类的教材也陆续出了不少。但是在实践中,师生也普遍感觉这门寄予厚望的课程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倒是讲迷茫的学生越来越多。
  我在2011年开始有机会与“学科导论”深入接触。我想将自己的教学转移到低年级来,最好就教大一,试图解决学生在大学起步阶段的存在的问题。起步阶段顺利了,高年级现存的问题是能够由学生自己解决的。教研室主任非常支持,除了加入“C++程序设计”课组,将文经学院的“学科导论”也交给了我。在这16个学时的短课中,我按着初识计算机、 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灵魂——软件、 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科学体系、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六部分展开教学。
  与此同时,我的主要精力投入到对大学生课外学习的关注上。对大学生不学习问题的认识逐渐深入,其中有体制的问题、教师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有学习内容上的问题、教学要求的执行问题、学习态度的问题,还有学习方法(策略)上的问题。
  如果只往糟糕的地方想,不要说这样一个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让师生妥协:教师不用好好教了,学生真的不用好好学了。我对学生的咨询渐多,把握住一个原则,让学生相信奋斗,相信立足现实,树立目标积极行动起来,一切障碍都可以踩在脚下。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学生都能走在健康发展的道路。
  与此同时,我也在暗中跟踪我教过的学生。课程内容是载体,“学科导论”课是否发挥作用,看他们在后续的学习安排是否合理。但跟踪的结果是,这个问题不需要回答,因为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根本不在学习的道路上。学习安排是否合理,前提是学生在学。教“英语听说”课的妻子和我不断提起她的课堂上,学生拒绝开口。在这门课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用英语就一个话题展开对话,足可以了。这不就是学英语的实践环节吗?面对这个沉默的群体,她常想到放弃,但仍在坚持设法让学生开口说。
学生不学了,涉及面太多。学习动力、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林林总总。我曾从教师角度辨析过教育、教学、上课、讲课、讲书的区别(见《 静思录——教育教学中的事》),在帮助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可以做的事太多了。目光放在“学科导论”这门课上,想着要和学生一起突破的各种障碍,新的思路逐渐清晰:怎么学第一,学什么第二。
  学什么,对“学科导论”课而言,就是学科涉及的各个领域。依靠课程的内容,带着学生了解学科,引导学生确定目标,培养兴趣。用应试的方法和观念上大学,是大学生不能上好大学的根本原因之一,而不能抱怨他们的是,除了应试,他们不会也不知道还有别的学法。面对这个学起来还可能困难些的专业,怎么学,很重要。学法对路了,学什么的问题甚至自己解决。大学不是教出来的,是学出来的,大学老师也不能再以“我给他们都讲过”作为自己已经尽职的根据。学法也不能是教出来的,我就试水做做吧,课程内容要保持,学生的学习活动要重新设计。我开出的全校通选课“大学生学习指导”是主要靠讲的,“学科导论”课或许真能成了专业实践版的“大学生学习指导”了。
  目标想大了,问题很多,不求马上就有多大效果,有一点突破,就是成绩。
  思路定了,开始设计实施方案。怎么做这件事,效果如何?且待实践后再汇报。




   

你可能感兴趣的:(IT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