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泛读-20180314

本周我们主要介绍3月10日出版的New Scientist中关于医疗的几篇文章。

癌症治疗新方案

每周泛读-20180314_第1张图片
前列腺癌细胞分裂的最后阶段 by Steve Gschmeissner/Science Photo Library

Moffitt Cancer Center & Research InstituteRobert Gatenby等人开展了一项小规模临床试验。他们对17名前列腺癌患者血液中的前列腺特异抗原进行定期检测,并根据每名患者的检测结果制定单独的药物治疗剂量方案。

传统的癌症化疗过程中大部分都是给定剂量的方式,而大剂量给药会导致癌细胞快速出现耐药性。例如对于前列腺癌治疗药物阿比特龙,患者平均17个月出现耐药性。而Gatenby等人通过对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跟踪,动态调整给药剂量,目前参与临床试验的17名患者中对阿比特龙出现耐药性的周期由平均17个月提高到了平均33个月,而部分患者的存活期已经达到了4年。

Gatenby等人的疗法并无法根除癌症,但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存活期和生活质量,而且不需为此目的进行新的药物研发。一些癌症治疗药物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完全杀死癌细胞治愈癌症,而是抑制癌症病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存活期。Gatenby等人通过个性化的给药剂量方案也实现了这一效果。当然这一结果还需要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进行验证。

目前癌症治疗领域的热门思路都是从自身免疫入手,包括Car-T疗法,PD-1/PD-L1药物等。CAR-T疗法是通过对患者自身的T免疫细胞进行基因工程修饰后再回输体内,使其可以识别和攻击癌细胞。PD-1/PD-L1药物的机制略复杂,简单说是癌细胞中的PD-L1蛋白会与T免疫细胞中的PD-1蛋白发生结合,进而传导抑制信号,诱导T免疫细胞进入静息状态。PD-1/PD-L1药物通过抑制这一结合过程,使T免疫细胞可以识别癌细胞并进行清除。

目前国外已有多个PD-1/PD-L1药物上市,前段时间诺华的CAR-T疗法也获得了美国FDA的批准。国内CAR-T和PD-1/PD-L1的研发也如火如荼,可以说在这个领域我们并没有落后于国外的大型药企。希望可以尽快看到疗效确切的国产药物上市。

HIV治疗的全球合作

2005年全球因HIV死亡人数达到了190万,而2016年这一人数下降至100万,这一明显下降是如何实现的呢?吉利德公司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降低药物价格:包括吉利德公司在内的一些药企有条件的放松了HIV药物专利要求,允许其他公司进行仿制并以较低的价格销售给中低收入国家。在非洲,目前HIV治疗药物的价格相比2006年下降了80%;

提高药物的可及性:早期新药进入中低收入国家市场阻力重重,例如某款1996年在美国上市的HIV治疗药物直至2010年才获准在非洲销售。目前在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制药公司的努力下这一局面正在得到改善;

提高HIV检测便捷性:目前各公司已开发出便携式的HIV自检盒,使高危人群可以尽快得知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有感染尽快进行早期治疗。

文章中还有一组有趣的数据,非洲东南部(HIV重灾区)每年新感染HIV的人数由1996年的峰值约170万人下降至2016年的约80万人。而中欧、西欧和北美每年新感染HIV人数由1990年的不足1万人飙升至2016年的接近20万人,几乎是直线上涨的趋势,这组数据思考一下有点意思啊。

OK,本周泛读的内容就是这些,下周见。

最危险的牢笼是蒙昧

最危险的蒙昧是无知而不自知

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每周泛读-20180314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周泛读-2018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