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课堂

课前提问: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生1:44-4=40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44比4多40

师:22+1是多少

生2:想2+1等于3,20加3等于23

师:25+3你是怎么想的?

生3:5加3等于8 20加8等于28

师:25+3你是怎么想的?

生4:我是这样想的,25继续往后数,26、27、28

师:22加2怎么算?

生5:先算2+2等于4.4再加上2就等于24.

纠正:第二步怎么想的呢?

生5:第二步是这样想,40加2等于24.

师:你怎么算25+3?

生6:我是想列竖式

师:还能怎么算?

生6:我还可以画图,先画两个十再画出5个一,再画3个一。我继续加就可以了。

【课前谈话】我提问了不同层次的6名学生对25+3 22+2 44-4 理解,我发觉学生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时候,会出现数数的办法、口算的办法、画图的办法。学生在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时候会出现比较大小的方法。

【课堂回放】

二班:口算:70+20  70-30 40-20 50-30  80-40(练习)

第一个环节:复习旧知,全班反馈(有读题不全的纠正)

第二个环节:出示情境,仔细观察,提出问题

第三个环节:列式解答,呈现算法

第一个学生:我是用计数器,先画十位二个珠子,个位画上5个珠子。然后个位继续画出4个珠子。我们就知道答案是29.

第二个学生:我是用摆小棒,先摆2捆,5根小棒,继续摆4根小棒。继续加一下。

第三个学生:我是用画数线的方法。

指明上黑板画出数线的方法。

第四个学生:我是想到了想减算加法,先算29-4=25  25+4=29

第五个学生:先算5+4=9 9+20=29


第五个环节:探索计算减法的算法。

第一个学生:我是用计数器

第二个学生:我是用小棒

第三个学生:我是借助画数线

第四个学生:我是想到了先算5-4=1,然后1+20等于21。

第四个环节:沟通算法,强化算理

第五个环节:巩固练习:教材的练习4、5  练习1、2、3

【一班】课堂

第一环节:复习巩固

第二环节:出示情境  提出问题

多个人来观察图,说出信息。

提出问题:多个学生提出问题。

第三环节:解决问题

如何列式?

25+4  25-4

分别进行解决

第一个问题:学生解决的方法不同。


【302】课堂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302】课堂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302】课堂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302】课堂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第四环节:融通算理,对比算法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回顾反思



反思课堂:

哪里不同了?

追问:当两个班课结束了,我在反思的是“哪里不同了?”其实,我在一班的课堂上有几个地方是有等待的。比如:让学生多说一说情境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多去提提问题。让学生反复想一想,还可以怎么算?还有,让学生想想用小棒、计数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沟通小棒和计数器与口算之间的联系。让我没有想到的地方,一班学生有想到平十法、破十法、想加算减法。还有学生想到了其它的方法。我在这个地方还和学生交流了能不能用“破十法”。因此,这些地方都是放慢了脚步。

追问:当二班是第一节课上的,我要问一问,我给了学生什么?我能明显感觉,一个相同内容,不同的时间段上,结果是不相同的。由于二班学生的思维灵活,能想到的方法也是比较多元。我在哪些地方鼓励了学生。当第一个学生能说清楚计数器上25如何拨,这个地方我是鼓励的。因为,我强化了学生对一个数的分解的过程中对不同数位上的数的意义的理解。可以肯定的是,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地方是有突出的。

共同问题:动手操作还是需要强化的。如果学生能够结合动手操作来演示计算过程,肯定是有效的。因此,课堂教学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动手操作的时间。为什么我没有让学生动手操作?一来考虑到节约时间。二来顾及到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效性。三来顾及课堂上学生的各种表现。其实,当我追问的时候,我会发现,在关键的地方用足够的时间是必须的。我应该让学生去大胆的操作。

应该让动手操作深入人心。

因此,当我意识到这样的一个问题,我大胆的改进了自己的教学。相信明天的教学会更好一点儿。

时间:2019年5月5日10点——10:50下课之后,我继续进班,改错和追问。之后11:00——11:25继续思考教学。

你可能感兴趣的:(【302】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