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校学子作伴彝族儿童 以诚相待行义教

星星数火把,跳月戏山翁。为践行大学生服务海岛普及“春泥”义教活动,促使蚂蚁岛彝族小朋友更好融入当地生活,7月17日,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大学生“海岛征程十五载,红色基因永传承”赴蚂蚁岛实践团6名成员前往浙江东海岸船厂,对从贵州、云南等地移民而来的彝族小朋友们开展特色义教活动,施行普通话培训让彝族小朋友们适应、交流。实践团秉持着尽己所能,以诚相待的态度和方式参与义教活动。

仅是初见以为序章

风中的咸腥味愈渐浓重,映入眼帘的便是“东海岸船厂”几个布满红锈的字牌。边防战士带领队员们来到了彝族在蚂蚁岛工作且生活的地方。随车驶过,目光所及,路边的凉棚下,坐着、爬着一群孩子,仅是初见,队员们就意识到这群小朋友便是迁徙而来的彝族小朋友。

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有乱花迷眼的城市商厦,更有衣着不净的民家孩童。见到孩子们队员们急忙推开车门,向孩子们走去。队员们渐渐靠近,凉棚里玩闹的声音渐渐轻缓下来,队员们主动上前表明身份“我们是大学生,来义教,教小朋友们说普通话。”孩子们仍紧抿双唇,牢牢地将双手背在身后,低着头怯怯地看向别处。旁边隐隐传来几声啜泣,小男孩黑白分明的眼睛里充斥着不安与惶恐,双手紧紧捏着衣服下摆,将本就短旧的棕黑色衣服扯成皱巴巴的一块。“他们怕你们。”一位彝族小朋友的母亲跟我们解释道。听到这样的解释,使队员们们变的沉重……

阳光炽热,落在孩子黝黑的脸颊上。队员黄晨啸表示“这些彝族的孩子,与在蚂蚁岛义教的其他孩子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怕生,语言的不同限制了我们的沟通。虽然这里的义教更艰难,但是他们是更需要我们帮助的一群人。”


浙江高校学子作伴彝族儿童 以诚相待行义教_第1张图片

以真诚为匙卸防备心门

队员们退回几步,与孩子们拉开一定距离,不断地微笑着,试图用微笑来传达出善意,让他们不要害怕。唯一一位彝族的大人不断的安抚孩子们,抚摸这个孩子的头,牵牵这个孩子的手,擦擦孩子的脸,跟孩子们解释着这些哥哥姐姐是过来和他们一起玩的。据了解,这里十几名孩子小的仅10个月,大的也不过7岁,因为家里的大人要上班,只能有一个大人一起带着这十几个孩子。紧紧缩在大人怀里的孩子渐渐放松,却仍只敢远远的看着队员们。

此情此景,队员们决定先将带来给孩子们的零食分给孩子们,减小他们的不安。

队员们撕开薯片,将薯片递给一个名叫欧其英花的孩子,欧其英花只静静的看着,一动不动,许是队员的微笑与真诚感染到了她,她缓缓抬起了头看着队员,举起右手,伸向前。队员握住欧其英花的手,赶忙将包里的纸巾拿出来,仔仔细细的将她的指缝与指甲间黑色的污渍擦去,然后将薯片放在她的手中。欧其英花捏着手上的薯片,抬头看着队员,迟缓地将手移到嘴边。逐个逐个,耐心等待,用零食沟通,卸下孩子的防备。

以微笑为桥梁,以真诚打动人心。彝族的大人主动对队员们说“我可以帮助你们一起教她们普通话。”得到这句话以后,队员们如获至宝,开始准备教小朋友们普通话。从最简单的“你”,“我”,“他”,“你好”,“谢谢”开始教起,队员们读完一个发音以后,彝族的大人便用他们的语言向孩子们解释这个字的意思。孩子们渐渐张嘴,一声声稚嫩的模仿,或许稍显怪异,不那么标准,但是他们开口的稚嫩的声音,却已让队员们得到了极大的慰藉。

童声阵阵,目光灼灼。看着这样的画面队员缪云怡觉得“不管他们能够学到什么,即使只有一点点,但只要我们所做的对他们能够产生好的影响,哪怕极小,那也就够了。”


时光短暂回忆绵绵

海风和着童声,孩子们穿着破旧白色短裤的小腿摇摇晃晃,听着队员们给他们唱的儿歌“黑黑的天空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随……”他们不懂歌词的含义,但是歌词的旋律将能够深入内心。

以纸为媒,队员们拿出带来的白纸,拇指与食指微抿,白纸在指尖翻转,手指拨动之间便折出几个整整齐齐的爱心。队员们蹲在小朋友们的面前把自己折的小爱心送给他们,而后带给他们一张白纸,自己手上也拿着一张。小朋友们似乎明白了队员们的意思,猛的点了一下头,带着头发微微颤动。队员们一步一步,放缓了折纸速度,有时小朋友将手指向纸,无声的询问上一步的折纸动作。此时队员们便握住孩子的手,大手牵引着小手,小手捏着纸张,缓缓捏着纸片翻折成型。

即使相处的时光短暂,却意义深刻,小朋友们不再害怕,队员们张开双手也有几名愿意走向哥哥姐姐的怀抱。她们稚嫩的脸上,有着的是无限的希望。十二双双手的挥动,是队员们在离别时收到的惊喜,在他们的目送中,我们离开了。但此次初见的他们还处于他们人生的序章,在他们未来漫长的人生中终能谱写出灿烂的未来乐章。



L���!�;

你可能感兴趣的:(浙江高校学子作伴彝族儿童 以诚相待行义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