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弃自我

我们比黑猩猩和原始人类更渴望了解自我。

                                                              --巴特 莫尔

抛弃自我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康奈尔大学心理研究室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些学生穿上特意的T恤去其他同学寝室,这些学生本以为大部分同学会注意到他们的T恤,但事实是只有23%的人有注意他们的T恤。

心理学把这叫焦点效应:由于我们能敏感的觉察自己的变化,所以容易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这种敏锐使我们经常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关注度, 并以此会不断联想别人会如何评价自己,陷入虚无的内心漩涡之中,甚至自卑、不自信

当我们焦虑、愤怒、失落时,注意我们的人并也没有我们想象的严重。也许别人会注意到我们愤怒,但这种注意会很快忘记,也不是我们以为的那种程度。所以多提醒自己:你以为的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约会的时候,为了给对方留一个好的印象,我们经常会为自己的外表头疼,到底是穿这件衣服,还是这件?而事实上,衣服外表和小缺点并不会像我们期望的那样受到高关注度。

抛弃自我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说这么多,就是希望能先感悟到焦点效应的本质,然后合理利用其特点并塑造更好的自我。既要杜防过于重视别人对我们的想法,影响我们产生不当的行为。又要合理把此人性加持到别人身上。

一个不知道焦点效应的销售员,可能一进门就对客户说“我们的产品怎么怎么样”、“我们的产品有什么优点”等,结果被人拒之门外。因为客户不会喜欢听推销员在那里絮絮叨叨。

谁也不愿意浪费时间去听别人的事,特别是对于陌生人。相反,他更愿意去听关于自己的事。

所以合理利用焦点效应,改变你的聊天方式。你走进了客户王总的办公室。王总正在打电话。你静静地坐了下来,观察。王总后面是一个书柜,前面的桌子上摆着一张穿着博士服的照片,裱起来的照片一侧竖写着“大展宏图”,看起来很不错。

这时王总打完了电话,你说:“王总,您是博士毕业啊?哪所名校?国内像您这样管着大公司的博士董事长可不多啊!”王总一听,立刻哈哈大笑:“哪里,哪里,过奖了,这是我以前在读……”接着,王总对自己过去侃侃而谈。

王总谈了一会,就自己主动切入正题聊产品。但是,当你说出价格,王总不再说话了。你很快又利用焦点效应,说:“王总,照片上的字是您写的吧,真有气势,你对书法肯定很有研究。”王总一听,说道:“过奖了,我以前…”

最后,这笔生意成功地谈成了。

抛弃自我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社交是双向关系,我们会不自觉的根据对方做适应调整,进行自我塑造。

我们在与客户第一次接触的时候,谈论的话题一定是有关客户的事,一进门,就要注意观察:客户喜欢的书,摆放的饰品,客户的衣服等等,但也不要看到什么都要说一遍,这样容易感觉你在拍马屁,有企图,让客户产生警戒心,只要举一个即可,接下来的工作就是了解客户的背景问题,但丑媳妇是迟早见公婆的,迟早要谈到产品的,还有报价、合同等,当谈到自己产品的时候出现了僵局,再引导到有关客户的自己身上来。

营销战略家 杰克-特劳特 在《人生定位》里也谈过类似问题:

有人格魅力的人,更注重自身以外的东西,把精力放在他人身上,和事物的本质之上。而这种特质使得这类人更有吸引力,也更容易成功。

而智力超群的人,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世界观上,习惯用自我意识过滤一切,使得活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上,常常错过了机遇和创意.

抛弃自我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所以以后跟朋友聊天,不要惯性的就把话题引导到关于自己的事上来,抛弃自我,学着练习怎么把注意力投到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抛弃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