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无价:又见“傻兵”许三多

今天,又有一张照片悄然在微信上刷屏了。

一个笔直挺拔的背影,在长长的随意的排队人群中,是那么吸引眼球,遗世独立。

他是谁?那身绿军装已经无声的回答。看不见军衔,只看得到标准的军姿。

有那么一瞬间,我的反应是“这个兵好傻,肯定是个新兵”。就像那个影视人物,许三多。

可是,看到后面,一句评论让我这个16年的号称有军人情结的老兵,惭愧汗颜——“一个兵的挺立,站成一支队伍”。

如果他是一名新兵,用这样的方式在提醒老兵们,还记得我们“兵之初”那份最朴素的从军报国心吗?如果他是一名老兵,用这样的方式在告诉战友们,无论什么时候,“我是一个兵”。

就算只有一个兵,也要站成一支队伍,这就是信仰。

曾经,刚刚穿上军装的我们,就是那样“傻乎乎”的呀,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令行禁止,遵章守纪,叫我干啥就干啥。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身上的那股“傻”劲慢慢变得“精明”起来,开始计较起这样那样的得失成败,开始觉得和平年代稀松懒散没什么紧要,开始也如普通老百姓般追求“岁月静好”的生活。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代武将,铠甲在身,可免跪拜之礼,可见,军人之重,自古如此。戎装在身,使命在肩,选择了这条路,就必须有所取舍。总要有人来遮风挡雨,总要有人来负重前行,总要有人来吃亏受苦。军人,就是干这种“傻事”的职业。

军营,多少人怀揣着英雄梦想,走进这里。多少人在新兵的日记里写下了豪言壮语,渴望建立功勋。可是惊天动地的壮举,在和平年代毕竟还是少数。更多的当兵人还是默默无闻,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经历,又带着平凡踏上送行的列车离开这里。

所以,我们就该稀释从军的日子吗?

当然不该,更不能。

止戈为武,军人是世界上最矛盾的存在。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是军人惨烈而悲壮的一种幸福。不被别人记起,甚至靠边站,是军人落寞而骄傲的另一种幸福。如果我们军人挺直的腰杆,可以换来旁边这些人松松垮垮地站着,就不是对军人的褒奖了吗?不!那恰恰是对军人最高的褒奖。

沉默的汗滴,永远有意义。

至今记得《士兵突击》里有这样一段场景:钢七连改编了,留下连长高成和许三多。两个人的连队没法开伙,只好按团里的分配到机步一连吃饭,连长的意思是他请许三多算了,许三多说不行。最后,两个人排成列去食堂,钢七连番号还没撤,他们单独站一队,和一连一样都喊口令,饭前一支歌,该怎么唱还怎么唱。甚至一个人的声音还要大过整个建制连队。

哪怕只有一个兵,它也是“钢七连”。这股倔强的“傻”劲儿,就是“军魂”,就是真正的“兵味儿”。


今天,又见“傻兵”许三多。既惭愧,又欣慰。我辈初心莫忘,还要继续前行啊!

军改当前,正是人心浮动之际。我们从上到下都在强调,要服从大局,支持改革。可是怎么服从怎么支持呢?说不计较、没有情绪、没有小算盘,那是假的。但凡有违人性的态度都不过虚头巴脑的虚空玩意儿。可是,从军这么多年,如果连这点觉悟都没有,确实愧对党和人民的教育和培养。毕竟,我们从一无所有走到今天,从一无所知到成长成才,哪怕没有功成名就,出人头地,也都是在军营这个大熔炉里百炼成钢了。就像一个孩子和自己的父母算账,要怎么算,才算得清哺育之恩呢?就算父母没有能力供自己出国留学、锦衣玉食,至少也让自己健康茁壮,长大成人了吧?

还是那句话——一日从军,军魂入骨。这身军装,早就长成了我们的一道皮肤。说什么牺牲奉献,说什么海岛边关,说什么苦说什么累……被我们迎进祖国的第一缕阳光知道我们;被我们送走的万家灯火团圆夜知道我们;被我们守护的万里河山知道我们。不是所有的足迹都需要写成诗句,不是所有的付出都需要等价交换。

此生有幸,信仰无价。

这位不知名的“背影”战友啊,请接受我的敬礼。你一个人的挺立,为我们站出了“请祖国和人民放心”的姿态。我,情愿自己还是曾经那个“傻傻的小新兵”。哪怕我没有惊天动地,但我还在长长的队伍里。就算没有衣锦还乡的传奇,我也曾为亲爱的老乡扑进过风雨里,军旗上终会铭记我们青春、热血和生命的美丽。

你可能感兴趣的:(信仰无价:又见“傻兵”许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