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伴我跨越沧海桑田

        《教学勇气》读后小记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是帕克继《教学勇气》之后的十年纪念版。在读这本书之前,曾读过张文质老师的《我们低估了教师这个职业的难度》一文,他提到:“我们很少去询问:你凭什么做教师?就对一个生命的理解而言,你能说你理解自己吗?你能说你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吗?在各种复杂的纠结里,你能获得自我的内心平衡吗?你在受到不当刺激的时候,能保持情绪克制吗?这些都是极其困难的挑战。认识自我,本身是生命永恒的主题,也是终身的任务。但反过来,其实上述这些认知,当你做教师的时候,不是经常会遇到吗?你凭什么说,我就能够教那些学生学习呢?其实所谓的学习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现在也不一定知道呀!也就是说,人到底怎么学习,这仍然是一个有待探寻、有待进一步获得更多认知的漫长工作。”读到这样的句子,我曾经惶惑过,痛苦过,因为我很难回答张老师的提问。为自己无法参透教育的真谛而苦恼;为无法认识生命的本质而痛苦;为无法改变那个逐渐沉沦的学生而自责;为一堂没有上好的课而困顿;为有时无法控制的情绪而惶惑;为那高高在上的职称求而不得的怨恨;为无法安顿的灵魂而蹉跎。曾经的教育理想和情怀在日复一日的备课、上课、改作业、辅导学生、处理班务这样的杂事中逐渐消磨殆尽,一度认为自己不适合做老师,这就是职业的“高原” 期、“瓶颈”和倦怠感吧。直到遇见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在帕克朴实又温暖的文字里,在一个个真实的教学场景中,我逐渐认识了自己,认识了教学的本质,它如深秋的暖阳,明媚了心灵。有人把这本书称为生命中的贵人,心与心的依偎,灵魂与灵魂触碰,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教学来自外界的阻挠

      何为好教师?“不仅仅是说明好老师必须克己、自省,还试着去理解解激发他们生命活力、影响他们更好或更糟的行动的种种动因。我预感到,我们的社会将愈来愈沉迷于教育的外部价值——包括那无情而又愚蠢的标准化测试——我深感其对教育的冲击。我要寻求一些方法来保护和支持位于真正的教学、学习与生活之核心的心灵旅程。”整个社会对教育的压榨、排挤又过高的期望已到了疯狂地步。这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呐喊、呼救、守卫,也是这本书诞生的原因。

      “我曾任直觉预感,教育将更加痴迷于外在的价值,从而挤掉支持教师和学生内在生命价值所需要的空间。如今我伤心地发现,这不祥的预感竟如此准确。那过分的‘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法案——一套一直都在严重挫伤教师士气、窒息真正的教学而又毫无事实依据的法案——就是只关注量化衡量而轻视真正意义之思维模式的不可避免的后果。”读到这里,我笑了,辛酸地笑了。这样的口号,这样的思维模式全世界一家亲,“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全面发展孩子的素质”这样的思维是基于教育是万能的而行成的,最后成了套在教师身上的枷锁,成了压垮教师自信和自尊的“千金之石”。

      “教学是每天都进行的、随时让人挑毛病的工作。”家长挑——我的孩子今天进步了吗?同行挑——你这节课上得怎么样?专家挑——你有没有扼杀孩子的天性?领导挑——你是否是个合格的教师?社会挑——能否培养面向未来的建设者?“教师们的日常工作,我们的教与学,等于攀爬高山峻岭。”教育的难度可想而知,读到这样的文字,泪满双眸,为这样懂教师的知音而感恩。

      “教师和学校行政管理者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信任关系,相当具有有效地抵消外部影响因素的能量,而这些外在因素往常被认为是影响学校很好地服务于学生的主要决定因素。”只有在信任的环境中,才能进行心灵的沟通,教育才能有效进行,家校的信任、携手是如此重要。

      教学的恐惧源自哪里

      教学的的恐惧来自教育和生活的分离;来自教与学的悖论,最重要的是来自教师内心的恐惧。其实,恐惧无处不在,它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制度、文化和我们的自身。“有一个实事滋长学生和教师们带入教室的个人恐惧,那就是教育深深植根于恐惧的土地壤。它是我们占支配地位的认识方式,这种认识方式被如此强大的傲慢地推动,以至于人们很难看到在它背后的恐惧,除非人们能记起傲慢经常掩盖恐惧。”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常常陷入恐惧之中:为什么我们不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在想什么?为什么同样的知识,同样的教学方法总有些人学不会?为什么那个学生的眼神常常游离?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世界,那些稚嫩的面孔似乎在向你传达微妙的信息:你已经老了,你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台下的学生亦如此,他们害怕考试,害怕被老师提问,害怕眼神与老师对视,害怕自己比别人差,害怕前途渺茫……恐惧已成了教室里的“隐形杀手”。那么,好的教学是什么呢?“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亲切款待,而亲切的款待往往让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好客的主人总会微笑着对待客人,总会把最珍贵的礼物赠送给客人,总会在双方的交谈中身心愉悦,盼望着一下次的聚会。“教学亦如此:教师对学生的亲切款待产生一个更亲切款待教师的世界。”

    “好的教学有很多形式,好的老师给我们的知识会淡忘,但对好教师本身却长久铭记。”,这与“哈扎拉尔说,人人都需要有个老师,有的人终身都需要。”如此相似。就像丰子恺笔下的的先生:“夏丏尊先生也是学生所崇敬的教师,但他对学生的态度和李先生不同,心直口快,学生生活上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要管,同母亲一般爱护学生,学生也像母亲一般爱他,深知道他的骂是爱。因为他的头像木瓜,给他取个绰号叫做夏木瓜,其实不是绰号,是爱称。李先生和夏先生好像我们的父亲和母亲。”这样的老师才值得学生恒敬之,爱之。 好的老师并不是你的职称有多高,你发表了多少篇论文,获得了多少次奖项,也并不是你的课讲得有多好,而是用你的人格、你的热情、你的爱影响、唤醒、点燃了多少生命。一个好的老师一定是位心灵引导者,哪怕是班级里那个成绩最弱的学生,那个天天给你惹麻烦的调皮蛋,面对他们时,你能保持微笑,对他还充满期望,就算是一点微不足道的进步,你还有激励他的热情。   

      “教育采用的方式不是靠外部规范,而是靠理智的反思的自明自断。教师的内心是使我们的生命鲜活的核心,而使生命鲜活又是无愧于教育这个词的真正教育所强调和召唤的。”“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我说的自身认同是指一种发展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自我生命中所有力量汇聚,进而行成的自我:我的基因组成,赋予我生命的父母的性格,我成长的文化环境,支持过我的人,伤害过我的人;我对别人和对我自己人做过的有益或无益的事情,爱的体验和痛苦的感受——还有很多很多。在这个复杂的领域中,自认同是使我成其为人的永恒的奥妙中。”这是对教师认同最好的诠释,在教学中个人与其专业不能分离,不管是在黑暗还是在充满阳光的日子里,我们都要教导自我认识。自我认识包括对个人生命、性格、专业的认识。一个教师只有对自己生命的认同、职业的认同、价值的认同,他才能对这个职业葆有热情和期望,才能对学生充满爱心和悲悯,才能在不断学习和反思中提升自己。

      建立教学勇气

      “不论你是谁,不论你多么孤单,整个世界任你想象翱翔,像大雁般朝你呼唤,声声叫人心动——一再宣告你在万物之家的地位。”消除教学恐惧的方法就是要建立共同体——“一个实践真正的共同体的空间。”教育的核心是达到真正的亲密关系,简单如“亲其师,信其道”、“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追求真理。”,而现实中的课堂是什么样的呢?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知识是客体,老师引,学生学;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虽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主体也是有区别的,一部分学生却永远徘徊在客体之外。而帕克提出“真正的共同体是承载着教育使命的概念,因为它拥抱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我们所归属的现实、我们渴望了解的现实,远远超越了人类彼间的互动。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我们人类也与非人类形式的事物互支。它们与人类同等重要、一样强大,有时甚至比人类更重要、更强大。这个共同体并不只是借着我们个人思想和感觉的力量结一起,而亦因伟大事物的魅力的力量结合在一起。”这是帕克对共同体深刻的认识和准确的诠释,告诉我们:教学中的共同体是教师与自己的内心相连,与生命的成长相连,与身边的同事相连,与学生的认知相连,与世界的一切相连。在这个共同体中,人人都既是主体,也都是客体,既是学习者,也是被学习的对象。是力量的相结合,是生命的共成长。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在班级成立过学习共同体,学生从上课听讲、问题讨论、活动设计、课外实践都是一个共同体,读了这本书后,才知道我所创立的学习共同体只是形式上的,是为了便于教师管理而设立的。而帕克所倡导的共同体却是把多元化请进共同体,对学习的客体拥抱多重含意的解释,在群体内欢迎有创见性的争论,成员之间奉行诚实,体验谦卑,最终通过教育成为自由的人。

      现实教学中,学校教室的门通常是关着的,被称为关上门的教学。在这个封闭的教室里,教学不管出现什么问题,教师或困顿、或苦闷、或无助,但只能是一人承受着。小溪只能泛起破碎的浪花,百川纳海才能激发惊涛骇浪。“世界上没有优质教学的的公式,而且专家的指导也只能是杯水车薪。如果想要在实践中成长,我们有两个去处:一个是达成优质教学的内心世界,一个是由教师同行组成的共同体,从同事那里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我们自己的教学。”显然,名师只是凤毛麟角,能达成优质教学的内心世界的老师也是微乎其微。所以我们的教学之门才要打开,欢迎更多的同行走进教室听课、评课;才要集体备课,集集体之智慧,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才要和更多的优秀行一起,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效;才要在共同体中挖掘优质的教学资源,克服内心的恐惧,提高自我认识。内心世界转变后,我们所找到的家园不是一个封闭的、狭隘的地方,不是一个我们可以躲藏、既看不到外界也不被外界看到的地方。相反,这个家就像天空一样开放和广阔。

“我,曾历经沧海桑田

戴着别人的面具

不断迷失,失去我自己

……

如今,我终于变回自己!

——萨敦《如今,我终于变回自己》

      帕克在书的结尾处这样评述自己的书:“这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老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学学习,热爱教学生涯。”阅读其实是救赎的过程,人和文字的救赎,教育是一场修行,对真善美的修行,不管是救灾赎还是修行,它的内在都是爱的传递。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学勇气伴我跨越沧海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