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班级,沁人心脾

好的班级,好的老师,好的同学,终究化成一辈子的美好记忆

书香班级,沁人心脾_第1张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2017年8月10日  星期四  晴

前天晚上,假期和闺女一起学英语的小朋友送来了林清玄的一本散文集《愿你,归来仍是少年》,并从家里挑了一本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心满意足地带回去。

颇欣赏小朋友们换书而读的做法。这两年来,小朋友看的书比我要多出许多,除了偶尔网上的购书外,除了周末花上大半天的时间去泡县里最大的图书城外,平时班级同学之间的相互换书,互相借阅应该是小丫头这两年看书的主要根源和动力了。书非借不能读也,一直是经典之说。

或许是受“书香”一词的影响吧,对于阅读,特别是对于小朋友而言,我更推崇纸质阅读。总是觉得孩子们静静地拿着书本,沉溺其中的样子最可爱。幸运的是闺女所在的班级,大部分的孩子都特别爱阅读。她曾经提及,有一阶段的课间全班小朋友都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看着课外书,因为没有了老师的讲课声,整个班级比上课的时候还要安静许多。

看课外书,不知不觉中成了他们班级的一种时尚,一股潮流。每个人都在读《查理九世》,如果你不知道查理九世是谁,那缺一张解密卡的你就out了;放学铃声响起,大家三五成群地收拾书包回家,一边下楼梯,一边讨论郑渊洁的童话,如果你没见过舒克和贝塔,那你就完全插不上话了。

每次买书给她,见她三下五除二地看完,总是特别心疼。这样看书多么烧钱啊!她爸更是经常在她耳边念叨,“丫头,书太贵了,悠着点看!”幸运的是,相互借阅充分体现了书本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大人的生活里有拼车,小朋友的世界里有拼书。一套很让他们着迷的《查理九世》,我买一本,你买两本,他买三本,你看完给我,我看完给他。传阅到最后,班上每个同学都读了全套的书籍。既收获了快乐,也给大人节约了一笔开支,毕竟现在的书本都挺贵的。

小朋友们互换课外书阅读的习惯,使整个班级都弥漫着淡淡的书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种自发性的阅读,带来的是独立的思考和同学之间的讨论和模仿。

慢慢地,小朋友们天生那股不服输的劲儿也用到了写作上。老师干脆也放开了手脚,让他们各自施展才华,大胆地把布置的作文先直接让孩子们交换批改,互相点评。每一篇作文都让两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加以批阅,兴奋之余,孩子们也都尽职尽责。遇到错别字毫不留情地批评指出,看到好词好句也不吝夸奖,长篇大论加以表达自己的喜欢和敬佩。待同学们都批改完毕后,老师再收齐所有作文本,一边品味孩子们的文章,一边欣赏孩子们的点评,既点评作文又点评评语,工作量很大却很欣慰。

正是老师看似无心的用心,激发了孩子们更深程度的自觉性创造。闲暇时,发呆时,郁闷时,灵感爆发时,总是喜欢信手涂鸦。或诗歌或散文或文言或白话,不论文体,不管字数,只要自己涂得开心,小众读者看得满意,就是最大的快乐。

文采不够,书法来凑。在批改其他同学作文时,吸引小伙伴们眼球的,不仅是那些需要慢慢揣摩和体会的才思,还有那些很直观的书写。既然觉得自己的文章思路不及其他小朋友,那就尽量把自己的字写得和他一样工整,甚至比他还漂亮。书法的模仿总是简单有趣,你模仿我,我学习他,改日我们三一起PK。

这种你追我赶的模式,最后的结果是班上的小朋友字体乍一看都有几分相似,细细端详会发现一个比一个漂亮。甚至有很多小朋友来个“软硬兼施”,硬笔书法工整,毛笔书法流畅。孩子们这种在切磋中交流,在交流中提高的做法,让老师欣慰,叫家长自豪。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香班级,沁人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