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

      我以为我可以把语言晦涩的晚清小说读完,我才发现我原来是个连《红楼梦》都没有耐心看完的人。在硬撑着读完了小说《劫余灰》之后,实在是没法再继续把《京华碧血录》和《官场现形记》这两本读下去了。

      作家阿城曾提到读书要有素读的习惯,不带任何成见地看。我一度把这句话记在心上,所以立志不挑书,通读杂书。甚至想把那些古文言文都搬出来浏览一番。班固,屈原都在我想读的计划中。但有些东西读起来确实让人难受。

      看书其实挺考验意志力的,有些书你在看了前几页的时候,就知道这本书的好与孬了,但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只要这本书还没让你讨厌到弃书的地步,就一定要坚持把它看下去。用这种意志我看完了沧月的《七夜雪》和橘子辰的《既得少年时》,我对网络小说打心底是没什么好感的,甚至有那么一点点的排斥,但里面也不乏有些小说是能让我读下去的。

      在《练习写作》书里有提到过批判式阅读,读一本好书和读一本坏书其实是一样的,甚至读一本坏书能让我们学到的东西要更多些。阅读阅读最重要在一个读字,艺术取自于生活点滴,社会故事以小说的形式被文字化呈现,充斥着生活的喜怒哀乐,人性的魑魅魍魉。可以说一本书就是一段人生,读,皆有益。

        在央视的《主持人大赛》里一个来自锡伯族选手杨安用全新的视角讲诉了青年时的马克思,他提到马克思在17岁发出“为人类幸福而读书”的誓言后,就开始拼命的读书,一年读的书比普通人十年读完的还要多,最终凭着满身才气成为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无独有偶,在我们中国也有一位伟人也曾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他就是周恩来周总理,日本作家石田衣良在学生时代每年都读1000多本书。大佬能成为大佬都是有原因的,而我至今仍是无名之辈也有历史原因的。

        罗里吧嗦写了一通,连自己也不晓得到底想表达什么,就想写,写的也不好。

        最近总是感觉到时间在挥鞭赶着我往前走,我能看得到时间了,它幻化成父母脸上的皱纹和白发。就连自己也三十了,可现在啥都还没有,没钱,没事业,看到很多比自己还年轻的人都已经在发光发彩了,而我呢,总表现出对现在的焦虑与不安还有对未来的惶恐,可这除了能让我抑郁,对我的人生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提升与帮助。

      在我想着如何去过好自己的人生时。一句古言掠过“书中自有黄金屋。”古人早已给指了条明路。怎么做到?“勤为径,苦作舟”。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