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格兰德·卢姆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谈判专家,不仅曾任哈佛大学谈判小组的讲师,还曾被奥巴马任命为美国司法部冲突解决专家,同时担任微软、惠普等企业的谈判顾问,可谓横跨政商学三界。现在市面上很多教授谈判技巧的书,都是教我们一些谈判中的简单技巧,比如虚张声势、压低预期等等,这些书传递出来的信息,让人们认为谈判就必须得针锋相对、锱铢必较、讨价还价。然而这本书颠覆了这些观念,作者在这本书中贯穿了一个核心主题,那就是,谈判是在建立一种合作关系,应该要共同努力,实现共赢。就像这本书的书名说的那样,这是一堂教你怎么在谈判中达成共识的“共赢谈判课”。
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介绍了谈判的四个基本要素;在第二部分里,作者又进一步将整个谈判拆解为四个循序渐进的阶段;第三部分则提供了一系列的实用战术及应对策略。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逻辑关系,从大到小地来看看,谈判专家格兰德·卢姆带来的这堂谈判课,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第一部分
谈判的四个要素分别是:1.主观的利益,2.客观的标准,3.谈判桌上的方案,4.谈判桌下的替代方案。
四个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利益。
利益是一切谈判开始的原因,也是成功谈判的基础。注意,这里作者特别指出利益和立场的不同。立场是主张,是谈判方在做什么样的要求。而利益隐藏在立场之下,是谈判方实际的需要。典型的围绕立场展开的谈判,就是讨价还价了。比如,一张猫王的签名画像,卖家叫价500美元,买家出价175美元。双方纠结在价格上你来我往,差距依然很大,谈判很可能就会失败了。
由此可见,讨价还价其实是一个陷阱。很容易让谈判双方都局限于价格这一个立场,而忽略价格背后隐藏的其他利益点。另一个例子就是拆迁方和钉子户的谈判了。钉子户在拆迁谈判中,往往会狮子大开口,喊出一笔天价赔偿款。如果只是就这个数字讨价还价,那谈判很容易陷入僵局。我们应该看到,这天文数字背后隐藏的真实利益,也许是对老房子的感情、对未来新生活的惶恐,甚至仅仅是对拆迁方的不满。如果能意识到这些利益点,谈判立刻也多出了很多切入点。
在复杂的谈判中,双方会有很多利益点,会有主次轻重之分。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双方一定有共同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以及互相矛盾的利益。在实战中,作者就建议我们在谈判前,花些时间了解双方的利益以及这些利益的优先级,做到知己知彼。多做这样的提问:“这项提案的背后动机是什么?”透过现象看本质,发掘隐藏在对方主张背后的利益,我们就迈出了达成协议的第一步。
说完了利益,我们看第二个要素,方案。
简单说,方案就是满足双方利益的各种解决办法。这里有两个关键词,第一是“满足双方利益”,第二是“各种”。满足双方利益很好理解。至于“各种”,其实是说,方案的形成应该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在作者看来,方案是“做大蛋糕”的工具,是谈判产生价值的地方。我们在谈判中会不自觉进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对方得到了什么,我们就失去了什么。其实问题是双方共有的,需要双方充分沟通、了解各自的利益诉求,然后共同想办法,找出各种可以满足利益的方法。作者不建议一开始就抛出自己的方案,那是在闭门造车。可以先有一个大体的想法,然后在与对方沟通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填充细节。
在上谈判桌前,我们可以做两种准备:“最可行协议”和“最差可行协议”。“最可行协议”就是最终理想方案的雏形。准备一个“最可行协议”能帮助我们在谈判桌上有的放矢,提高效率。另一个准备就是“最差可行协议”,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底线”啦。提前想好自己的底线是什么,可以帮我们快速判断谈判是不是达到一个临界点。比如对方开出的条件已经比我们的“底线”还差,那么此时达成协议就没有意义了。那我们就要考虑“替代方案”了。这在稍后我们还会具体介绍。
双方共同讨论出了很多方案之后,怎么做筛选呢?作者就建议,一定要有客观的标准。这就进入谈判的第三个要素,标准。
因为谈判中双方援引的道理,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如果双方都只是强调自己的道理,自说自话,那就很难找到共识,而谈判也会变成以这种对抗性的耐力比拼。及时引入客观的标准,比如法律、先例、类似的案例、第三方评估或者市场价格等等,可以让谈判双方把关注点转移到方案本身的公平以及合理性上,化对抗为合作,共同寻求更公允的方案。
当然,作者也指出,要找到公允的标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如果谈判双方各有标准,甚至标准干脆是互相对立的,可能还会更加麻烦。这个时候,作者就给我们提供了两个办法:第一个办法,双方都可以依据自己的标准来谈判,但一定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解释,为什么按照我的标准更符合你的利益。第二个办法,就是创造一个新的混合标准。
第二个办法在一些国际性的谈判中就常常出现。比如,一般来说,国际谈判应该遵守一个标准准则,就是任何国家无权干涉他国的内政。但是呢,比如遇到一条河流经几个国家,上游的国家要建水电站,下游的国家要用饮用水,都是各国内政,但彼此却息息相关。这时候就需要定一个新的标准了。事实上,在1960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就因为这样的问题,达成了《印度河河水协定》。虽然说后来印巴关系一直紧紧张张,但这份协定却为所有需要分享水资源的国家定下了新的标准。
以上我们已经介绍了谈判的三个要素,但是我们往往会忽略谈判桌外的第四个要素,那就是当协议没有达成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有替代的方案呢?
前面介绍过,如果已经到达了底线,达成协议就没有意义了,因为那反而有损我们的利益,那么我们就应该采取备用计划了。所谓替代方案,并不需要谈判对手的认同,而是谈判未达成协议时,双方各自会采取的行动。
要为自己的谈判做足准备,上谈判桌前,就应该准备好自己的替代方案了。带着替代方案去谈判,可以增强我们的信心,也就是俗话说的,心中有底。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我们也要预估一下对手的替代方案,这样当对手做出威胁时,也可以更加从容地应对。
到这里,关于谈判的四个要素,就介绍完了。我们来回顾一下,利益、方案、标准和替代方案是谈判的四个要素。把这些要素牢记于心,可以帮助我们在谈判的关键阶段知道如何“做大蛋糕”,而不是急于“瓜分蛋糕”。这在书中的第二部分还会有详细的介绍。
第二部分
那么,从实践的角度,一场谈判应该有哪些程序呢?书里写道谈判的四个关键阶段:规划、发掘和改进,以及决策。
首先来看看规划。
尽管还没有上谈判桌,但在规划的阶段我们就已经开启谈判了。好的规划就像是打地基,可以帮我们预估谈判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减少畏难情绪。在规划阶段,作者建议我们应该做三件事:设定目标、制定议程以及传递核心信息。
规划阶段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确定这场谈判的目标。作者把谈判的目标分为两类,实质目标和关系目标。要知道,一场复杂的谈判可能是由多次会谈组成的。每次会谈都应确立一个实质目标。比如,在第一次会谈中双方可以将目标定为了解彼此的利益,之后就可以是集思广益提出方案、提出初步的协议、签署最终协议等等。一上来先弄清楚本次会谈的实质目标,可以让双方步伐一致,在一个节奏里。
除了实质目标,我们还应该定下一个关系目标。问问自己,每次会谈中我希望双方怎样互动?我希望在谈判中与对手建立怎样的关系?会谈后我希望彼此如何理解对方?每次会谈,都为自己与对手的关系订立一个小目标,例如取得平等地位、达成谅解或是建立信任等等。即使会谈不能达成实质目标,如果在关系目标中取得进展,也会推进之后的谈判。
第二件事,在确立目标之后,我们还应该认真准备谈判的议程。如果是面对复杂的多事项谈判,应该好好安排谈判的顺序。作者就建议我们从大的问题开始,因为这往往可以帮我们确定整个谈判的框架和思想体系,那么随后的细节性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另一个建议是先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因为这有助于快速建立信任的关系。但是也不要把最难的问题放到最后。因为这很有可能导致在最后一个关键问题上功亏一篑,让整场谈判无功而返。作者的建议是从简单的问题开始,但快速地切入关键的问题。
第三件事,就是要确定我要传递的核心信息是什么?我们应该从自己谈判的目标中提炼出核心的信息,并时刻记得通过语言以及肢体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对方。这里呢,作者就建议我们一定要准备一个好的开场白,并且在一开始就直击核心信息。比如这场谈判我们要传递的信息是:“创造共同价值”,那开场白就可以这样说:“很高兴能与贵方一起讨论合作的事,我真诚地相信,我们有机会达成一个能很好服务于双方的协议。今天我们会认真倾听贵方的目标和愿景,我们认为这样做有助于达成最有价值的协议。”
来复习一下,设定目标、制定议程以及传递核心信息,就是作者建议我们在谈判的规划阶段一定要去做的三件事。
规划结束,我们要正式面对面开始谈判了。作者说,这时我们就进入谈判的发掘和改进的阶段。注意,由于这两个阶段紧密相连,我们会放在一起介绍。为什么说发掘与改进紧密相连呢?作者在第一部分里介绍了谈判的四要素:利益、方案、标准和替代方案。那在发掘和改进这两个阶段里,我们将反复在这四个要素中不断迂回往复,从发掘到改进,再发掘再改进,最终打磨出一个理想的方案。
先来看发掘阶段。在发掘阶段,我们需要比较多的关注谈判的前两个要素:利益和方案,具体而言,就是不断发掘对手的潜在利益,以及集思广益形成各种各样的方案。
怎样去发掘对方的利益呢?其实也非常简单,那就是合理提问。大部分谈判者都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去提问,或者问对问题。如果一开始就表现出对立情绪,谈判者就会显得理直气壮、无所不知,丝毫想不到应该通过发问来真正了解对方。于是双方都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争辩与评论当中,很容易就陷入了鸡同鸭讲的僵局。要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就要明白,首先的任务式是去发掘对方。那提对问题,就比争辩,显得宝贵得多。
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提问呢?作者建议,一般可以从开放式的问题开始,比如:“在这个问题上,你最关注的是什么?”“这件事有哪个方面对你而言特别重要吗?”
或者也可以从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开始,这样可以帮助你集中了解到对方在谈判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比如,“你能说一下对这个计算机服务系统有什么不满吗?”“对目前居住的房子有什么不喜欢的地方吗?”在挑战性的问题之后,你会自然而然地引出一些推论性的问题。通过这样循序渐进,你就越来越了解对手的立场、需求以及背后的潜在利益了。
探寻清楚双方的利益,下来就要一起讨论方案了。在这里,作者提醒我们,方案的设计应该要尽量大开脑洞,想出各种迎合双方利益的方案。这里会有几个小技巧:第一,尽力营造舒适的氛围,让双方可以无拘无束,畅所欲言。第二,先不要考虑方案的优劣,记住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做的仅仅是想出各种解决的办法。第三,要邀请对方一起加入讨论,而不是自说自话。对方的加入可以帮助你发掘更多的利益以及验证之前的利益。我们可以多多引导对方,比如问问“目前有两种办法可以考虑,你还有其他可行的办法吗?”
以上,我们主要讲了发掘阶段常常需要关注的两个要素:利益和方案。那么到下一个阶段,改进阶段,我们则需要关注另外两个要素:标准和替代方案。
脑洞大开,罗列了一堆解决方案后,我们要开始筛选了。这时就应该引入标准。标准可以帮我们快速识别并且摒弃掉那些不合理的方案,去伪存真。当然,在实践中,往往没有那么简单。选取哪个标准对谈判方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当然倾向坚持那些看起来对自己更有利的标准啦。比如你想在北上广深买房,如果能选择,你当然愿意坚持政府指导价而不是二手房的市场价啦。
所以在这个时候,双方其实需要花大量时间来讨论应该采用哪个标准。这时首先应该了解对方提出的标准有什么依据,例如:“你的报价是基于什么标准?”“公司里其他工作四年的员工签订了怎样的合同?”
当然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也要快速地让对方明白,为什么我们的标准是合理的。例如“要计算出这个项目需要多少人力、资金和其他资源,我建议我们了解一下这个部门去年是如何处理类似项目的。”“我认为对其他公司的项目多做了解,能找到一些有用的参考。”等等。
通过标准筛选方案是改进阶段的主要工作。但同时,作者提醒我们另一个很重要的要素,就是自己的替代方案。
这可以说是谈判桌上最难应付的一个问题。一般来说,在传统的谈判里,公开自己的替代方案就是一种威胁。比如在菜市场买菜,如果还价不满意,大妈往往会甩手就走,其实就是在公开自己的替代方案——上别家看看。
要么接受,要么拉倒。这一招一旦摆出来,你就是在传递压力信息,让谈判进入紧绷状态。因此作者说,公开自己的替代方案,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决定,一定要慎重。在这么做之前,想一想动机是什么,是要更深入的探讨,是想表达坦率与真诚,是想结束谈判,还是想加速谈判?如果决定要公开替代方案,毋庸置疑,这将对你的谈判对手造成负面影响,那就要考虑怎样可以将影响降到最低。可以坦率地解释原因,或者告诉对方,你的本意并不是要威胁对方。
有时,也可以主动出击,试试去询问对方的替代方案。多数时候对手不会轻易透露给你,但是如果他说了,你就可以了解到这个替代方案是如何满足他们的利益的。注意,这时切忌苛刻地做出任何评价,相反,要承认这个方案比起我们的方案有哪些优势。再进一步发掘对方的利益,改进自己的方案。
总而言之,发掘与改进阶段循环往复,好的谈判者会努力让自己更加了解对方的利益、标准、方案和替代方案,发掘更多信息,制定出更适合的方案。这是谈判创造价值的核心环节,也就是作者所说的,做大蛋糕了。
以上我们已经介绍了谈判的主要过程。那么利益已经充分了解,方案也充分探讨了,该做决定了,这就到了谈判的收尾环节,决策阶段。
要明智地做出决定,决策阶段一定要讲策略。像规划阶段一样,在决策阶段,作者同样建议我们做三件事:第一,以达成最可行协议为目标;第二,起草临时的协议;第三,采取下一步措施。
第一件事,双方应该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就是达成一个最可行的协议。这里达成最可行的意思,就是想办法最大化双方的利益。当然,也要时刻记得自己的底线和替代方案是什么,这可以帮助你更果断地做出决定。
第二件事,起草临时协议。谈判会牵扯大大小小的事项,有时千头万绪,很容易纠缠于细枝末节。想要一次性地在所有事项上达成一致,几乎是不可能的。那要解决这个问题,作者就建议我们起草并先尽量达成一个临时协议。这里,作者也提供了一些技巧。比如:试探:“如果让你们公司的人处理这个部分,怎么样呢?毕竟这是你们的专长,那样的话,我们可以考虑把价格降到你们希望的范围。”
提供选择:“这两个方案选哪一个我都很高兴,为什么不从中选一个呢?”
互惠互利:“如果能够提前完工,每提前一天你们就可以得到一千美元的奖金。”
找帮手:“我们一直在争论如何处理化学品泄漏问题,既然我们都信任普渡大学的李教授,为什么不让他给个建议。”
折中处理:“既然我们都了解每项研究的利弊,而我们双方的底线只差3%,这3%我建议我们折中处理,这样我们双方都会满意吧。”
这些小技巧都可以帮助我们达成临时协议。而达成之后,就要考虑第三件事,采取下一步措施。在每一次会谈的结尾,我们都应明确下一步的安排,比如下次会谈的内容、确定最后的期限,制定职责等等。即便双方已经达成最后的协议,不会有下一次会谈,我们还应该采取一些保障的措施,以确保协议达成后双方可以立刻执行。有一位谈判专家就说过:“真正重要的谈判是从达成最终协议开始的。”协议的价值不是体现在字面的规定上,而是应该体现在双方履约的行为上。
到这里,作者完整地为我们呈现了整个谈判的过程,来回顾一下:谈判有四个重要的阶段:规划、发掘和改进以及决策。在规划阶段,作者建议我们设定目标、制定议程以及传递核心信息;在发掘与改进阶段,我们则是要结合谈判的四个要素:利益、方案、标准及替代方案,不断地循环往复,发现双方的利益,制定及筛选更符合双方利益的方案。最终,在决策阶段,我们要以达成最可行协议为目标,通过起草临时协议以及安排下一步措施,不断地推进每次会谈的成效,最终达成最后的协议。
那除了对整个谈判的过程深入解析,作者还在这本书的第三个部分,为我们介绍了一些实战应用的战术和策略。
第三部分
在谈判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对手方各式各样的刁难,遇到刁难战术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可以与对方展开积极的讨论,比如:“在这个问题上我感到很失望,我提了几个方案,但你只会挑这些方案的毛病,我很想知道你心中的好方案是什么样的?”也或者可以忽略对方,假装对方没有刁难你,依然保持积极的态度。另外一种方法是推迟处理。很多时候对方临时起意,你会措手不及。这个时候就建议你推迟处理,等双方恢复平静,情绪不再激动的时候,再来探讨这些刁钻的问题。你可以去吃个午饭,或者将会谈推迟一天,将谈判放一放。另外,保持适当的幽默也是一种方法,幽默可以让人放下戒备,让谈判显得有人情味一些。举个例子,在一场重要的谈判中,对方采用了黑脸白脸的战术,作者就说:“我感觉我们的谈判就像警匪剧中的一幕,你们中的一些人很严厉,另一些人却显得通情达理,我觉得自己只能招供,好吧,我承认是我打劫了那家银行。”
有的时候谈判对手会把你所有的想法都拒之门外,这就是所谓的“围篱”战术。应对策略可以是,在谈判前双方达成一致,首先罗列方案,要确定这一阶段是在创造,而不是决定采用哪个方案。如果对方开始就把你的想法拒之门外,那么可以提醒他们,你只是在提出方案,并不需要他们作出任何承诺。
还有的时候,对方会采取“大惊小怪”的战术,无论一开始出什么价,对方都会表现得好像你出的价太离谱了,这么做是为了降低你的预期而做出更大的让步。应对的策略有,尽量多了解他们的利益和标准,也让他们了解你的出价所依据的标准,找到要靠的谱,大家就不会觉得离谱了。
有的时候,对方会在你以为是最后一次的会谈上,突然要求你作出巨大的让步。这种“最后一个条件”战术是利用了你对谈判即将完成的期望以及想结束谈判的心理,让你措手不及。有效的应对策略包括,向对方提问,了解他们的利益,帮助对方了解,如果此时协议不成,他们即便采取其他替代方案,也会花费很大的代价,例如浪费了双方的时间,破坏了双方的关系等等。并且也可以向对方温和地公开你的替代方案。
无论是什么样的实战策略,作者希望我们把所有的谈判都当成是一场跨文化的沟通,假定自己和对方的交流就是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敏锐、诚实以及开放。找到彼此的文化鸿沟,用理解、同理心和互相尊重搭建沟通的桥梁。
当然,在本书的终章,作者也给出了谈判的终极策略,那就是:准备、准备、再准备。无论是谈判的四要素,还是四个进阶阶段,这些方法只是为了帮助你更充分地做准备,画出一张清晰的路线图,找到谈判创造价值的地方,找到做大蛋糕的方法。然后你要做的,就是放松走上谈判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