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元意识,看见

知觉与觉知

三个例子

一、高僧的看到晚上,

二、武老师看到 黑豹

三、一个学生看到了七天

《高二男生的完美七天》。

这是我的一个咨询案例,我的一位来访者,是一个男生,看上去唯唯诺诺,有些驼背,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他很担心如果腰直起来会给别人构成压迫似的。和任何人相处,他都会第一时间去捕捉对方的感觉。他只能和一个人相处,如果同时有两个其他人,他就完蛋了,因为他不能同时去捕捉两个人的感觉,那会累死他。

我和他咨询时,有时会觉得,他是不是有读心术,可以潜入别人内心获得情报,因为他常常能说出我下一句要说的话。

他的这个能力,最初就是在和妈妈的关系中练出来的。他忽略自己的感觉,但对妈妈的感觉却极为敏感,特别是妈妈一有不高兴,他就会想办法去抚平。

他就这样活了17年。在17岁高二的时候,他有了完全不同的体验:在七天的时间里,他彻底体验了一次,完全以自己的感觉为中心而活,是什么滋味。

那七天,是劳动周。

劳动周的第一天,班主任先在教室里宣布:劳动周开始了,你们去学校操场集合,给你们分派任务。

班主任的宣言,让他脑子里的一根弦突然松了,他感慨说:终于可以不学习了。这句感慨的意思是:学习就是终极任务,父母、老师和同学,都盯着你的学习。我们周一讲了外部评价体系,这就是外部评价体系的头号标准。但现在这个标准突然失效了,这一周可以彻底不理学习。

出了教室,走在路上,他脑海里又跳出一句话:你们喜欢我也好,不喜欢我也好,那是你们的事。这句话是对朋友们说的,他在朋友面前太战战兢兢、太讨好,而这句话一下子让他感觉,脑子里另一根弦也松了。

走着走着,又跳出了第三句话:你爱我也好,不爱我也好,那是你的事。这句话是对女朋友说的,他女友在同一个城市,但不是同一所学校,离得很远。

到了操场后,集合,分派任务,给他分派的任务,是和两个男生一起去管自行车车棚。然后,解散。

解散后,他在和两个同学去车棚的路上,脑子里突然间跳出了一句话:我就是我!这句话跳出来后,他整个人突然间变了,一股气从身体里涌起,他的腰直了起来,背也不驼了,本来一个唯唯诺诺、脸上总带着讨好神情的男孩,一下子成了像黑社会老大一样的风格。然后,自动的,另外两位男生成了他的“小跟班”。

他说,这七天中,他完全不用头脑思考,一切都是听从自己的感觉,而总能做出一些非同寻常的举动来。

最深刻的一件事是,邻班一个男生在自行车车棚丢了一块手表,该男生是学校里“大哥”级的那种人,没人敢惹。照我这位来访者以往的性格,他会屁颠屁颠地主动把手表送过去,心里还会觉得自己好像做错了什么似的。

但这次,他想起了这个“大哥”欺负过他,他的第一感觉是要报复,所以把手表放到了一个车棚的抽屉里,不是藏起来,只是随意放在那儿。

如果是以往,他肯定会被“大哥”修理。但这次很有意思,先是有消息传到了对方耳朵里,来问他要时,他说,我没捡到。

“大哥”悻悻地走了,随即找人说合,说对不起,过去小弟有得罪请见谅,然后还请他和几个相熟的吃了一顿赔礼饭。在饭桌上,他话也不多,等快结束时,他把手表拿出来,放在桌子上,仍是没多说话。

另一件事是,管自行车棚的三个男生用扑克牌小赌,赌注是一盘草莓,他如有神助,一次都没输,很快把草莓几乎都赢过来了。但随即,他说不打了,接着把草莓分成三份,分给另外两个男生,他们也乖乖接受。

在这期间,他女朋友过来找过他。本来他们的关系是女友地位高,他的地位低,但这次女友看见他,目瞪口呆,立即有了一副超崇拜的神情,爱得不得了。

就这样过了七天,到了第八天的上午,开始上课了。他的时空感发生了变化,他看老师写字,每个字都有一尺大,闪闪发光,而且不像是写在黑板上,而是直接写到他心里。他脑子不用主动思考,但一切都明白。这种感觉持续了一个上午,他觉得,如果这样下去,他门门课都能考满分。

然后到了中午,女友过来找他,而他第一感觉是不想去。但想想女友跑这么远过来,不去见的话于心不忍,于是去见了。立即地,他的完美感觉,就从100分跌到了70分。而在见到女友的一瞬间,他内心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然后跌到了零分以下。

从此以后,他开始找心理咨询师。他说,本来我一直是活在地狱里,但不自知,觉得这很正常。可体验过天堂的感觉后,就发现地狱是如此煎熬。


以自性主动的雷达去观察外物,就是知觉,先知而后觉,这里是活在当下,对对方每一个眼肖都很清楚,而自性的雷达发射器没有打开,先觉察而后去明白什么事,这里的觉还是过去对他的印象,其实是不知也不觉的。

这是的元意识,就是人最初的自我,一是这一个自我在不在,如果在保护层之中,不一定出来,

这里可以用一个元意识,也可以用一个元婴来解释,我们的婴儿为什么不出来,是他感觉到了不安,他的关系并没有得到安全,于是他也没有动力出来,

如果外面没有风雨,情绪上因为伤悲而打开,于是他就会安全的出来,他能够感知,这里的关系只是 与远近的问题,如果他觉得不安全,就会远一些,如果安全他就会近一些,

如果他近一些,就会照亮一些事物,我们就能够觉察,并且获得对事物的第一手感觉。这一个事物有什么?他的颜色,声音,味道,这里我们也是我们的感觉的综全,还包括我们自己冷热的感觉。这一些最原始的感觉,是自我2。

用这一些感觉的对比 ,我们就会出我们的数据库里调出来我们的自己存放 信息作用比,来了解当前它是什么。当然 如果我们以前的数据库里没有这一个内容,也就调不出来,我们只能够大致上判断,再深入。这一些数据只是我们大脑之中存放的信息,它与原来的信息并不一定一致,对方的信息就敌人来打仗的部队,于是我们就从城里调自己的部队来对付他,对方有一个营我们就有一个营来对付。对方有一个师,我们就有一个师。但是这是的部队只是我们头脑之中原来的信息,并且不一定全部调出来。有可能调动部分我们当下适应的信息。

了解它是什么这后,我们就会有对它的反应,爱或者是恨,或者是愤怒好进攻。这样我们就会有各种情感下的步子,这是我们情绪上的反应,它也是明白对方是什么,之后,在我们的情绪记忆之中调来的以前的感受。这是自我和4。

爱它就想办法来拿来,恨它就弄走。这就是 我们就会有种种的想法,这就是自我5。我们思考着眼睛的各类选择,并作选择。而后身体执行。

这时我们的身体有一个部分就已经启动,这就是自我6,他是干活的,他开始按以前的程序来执行当下的工作,这里身体的功能,我们事实上已经不再头脑有动作。当我们的启动之后会有一个结果,我们就放在大脑的知识库存之中,下次有相同的事,我们就按些观点来启动这就是自我7。自我7加上自我零,我们身体之中有8个意识,它们都会单独的出现。


其实很多的时候,我们的自我5在动作,这就是 我们的意识,我们在思考,我们在做几个工作,这是我们的前额叶,它在决定 我们不要什么,我们要什么,还有一个是未来我们想要什么。这是 我们的上脑,我们最清楚 的意识, 我们面对的是我们不要什么,如果右脑受伤,人就容易忧郁,因为我们不要的太多,都难以控制。

我们左脑是我想要做什么,保持对当下最主要事物的注意力,这一个就能够让我们过着安静受控制的工作,可以安于当下,面对一些枯燥的事。如果人的左脑受㑼,人就会容易开心,没有生活当下那一些事,生活在过去之中,经常容易快乐。

自我5 会固化,这里有一个例子,睡觉不好,其实是自己我暗示的结果,这一个自己5已经固化了,我们就叫着自我6,这一个自己五的固化层。这是那一个坤在中,

但是我们理性之下,还是有一层,就那原因的感受层,这是我们最原始的大脑,在一些非常的时候,是它来控制我们的身体,想一想在大草原上,我们遇到 的狮子,我们是来不及分析与思考,它先切换的我们想来,就直接进入到的攻击模式或者是逃跑模式。

很多人有这一个经验,在猛然被什么惊动一下,一下子跳开,再回头看看,这时才发现只是一个草绳。我们的发现它是草绳子,是我们的思维,但是在之前我们已经跳开了。同时这也是我们最快的方式,一般来说, 我们的自我4,是原始的自己,比我们的意识要快10倍。

但是这里我们还有一个情况,那就是我们的对对方的觉察,有一个小例子,有一个人头一冰,发现头湿了,马上破口大骂,哪一个在漏水,后来抬头看看,原来是一个猴子,立刻转怒而笑。还有一个父亲他的爱人去世,孩子在闹,所有的都骂,后来知道的,我们就都伤心了,不再生气,

所以这里还有一个自我3,它是在判断,这是什么,我们生气,当我们明白对方是什么,如果是人就会生气,如果是动物那就不知生气体。

对方是什么,其实是我们看到听到感觉到的,我们的感觉的综合,有时我们感觉综合的是对的,有时这一个感觉是对的,我们综全却错了。我们感觉对生气,其实对方并不是,一个光头被人打,老张,是你啊,然后不是。

我们的感觉是对的,只是综起来不对老张,我们老张也是对,老张在我们的头脑里,欠产的感觉在新过来的,这里的感觉是自我2。关于用自我2来判断的例子。我们眼里闭上,可以感到对方故事的好与坏,这里我们会感觉到冷热,有画面感觉。

而我们的冷气,不有是一个自我一,自己一是一个小婴儿,它在什么样的,他开心不开心,不开心就会生生气,

当这一个小婴儿被照顾它就感受能力大,感觉就强,我们获得的感知多,就全面 感觉这一个完整的世界,三元,少了就二元,再少就一元,在一元的世界,只是能够感觉到自己的正常,他的感觉 能够正常的成长,而自我一,是我们早年的小婴儿,元婴,他有很多的解手,就是自我2,它与自我0的状态有关系如何?决定了它的能量,而且这一个触手,在童年的生长与抱持,也给他能量,




对冲与锯箭法研究与分析深深的元意识,元意识是人的最基础意识形态,影响人最久,影响最基础的人类信息数据输入,它直接影响人信息的输入的接口及人对信息的反应方向--危机,是输入还是抗拒。

这是人从有意识开始,到出生一岁半之前,人类的大脑指挥部都在元意识的统管之下,

人的开窍,就是找到最真实的自己,

这里男孩一般比女孩晚开窍几年,人开窍,就是找到了以前遗忘了自己,人的学习仅仅只为自己学,人在一天之中,一定有一个开窍的时间,或者是我们多应用这一个时间,回到 无限时间的掌握之中,回到为自己所做之做,

每一年都可以,与爱人之间,也可以共振,找到一个灵魂的共振点。

自性是一种高能量,象煮水一样,不是一个人就能够将火煮到高点,它有几个由来:

觉性是一个自性能量,



一、身体的同频率抖动,象苏菲舞蹈,二、团体上的煮水,三、同一频率上的共振,父母与孩子,刚刚认识的男女同频率热恋。三、有高能量的地方加上高能量的声音。四,与高能量的人在一起。如特蕾莎,与自己深度连接,六、仪式化的生态,七,完全的饥饿与濒死。

它是人的最基础的意识,

为什么它不容易显现,

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音,因为它的体量大, 所以我们难以看到全部,想象一只呆在大象耳朵里的跳蚤吧,他把大象耳朵的某一个地方当作他生命的全部了,在它眼中的世界,就是一个扇子形。

二、物与处,物在空中。人们太过于关于到低意识,低能量,关注到动的部分,难以观察到静止的,观察到处。

三、变化 是细微地而持久的,,象春草之生发,人们难以感觉到,

四,认知颗粒度太少。


五、

在这一点是,人不是他人,不是理在,不是情在,不是文化在,不是家族的遗传


道德经是一种感觉,而不是一种道理,是人进入到元意识的状态之中,人的感觉与体验是什么、这是点,我们拿微观世界,以电子信息为基础的理性 去理解以量子体系为基础自性,两者完全都是笑话,就象小学生拿一年级的一加一等于二去思考微积分。就象鸟儿爱上了鱼。

一只在孤独世界里游泳的鱼儿,吐着寂寞的水泡,一直在青青苇杆上放歌的鸟儿,唱着深情的山歌,鱼儿的水泡阳光下珍珠般闪了鸟的眼,鸟儿的山歌空灵中幽兰般薰了鱼的心,鱼儿爱上了鸟的山歌,鸟儿爱上了鱼的珍珠,鱼儿想要逃出鱼的世界,和鸟儿一起载歌载舞,鸟儿想要进入鱼的世界,和鱼儿一起吐爱的泡泡,鸟儿说,我爱你,你到天上来吧,我们可以长相斯守。鱼说,我也很爱你,你到水中来吧,我们可以融合在一起,直到永远。

  鸟儿还孤单的在天上盘旋,悲鸣着,无助的眼神凝聚在波浪的水面。鱼在水中,时时跃出水面,但很快落入水中,只能在水面与水中挣扎,痛苦的挣扎。  鸟儿离不开天空,鱼离不开水。可是他们相爱了!他们可以相爱,但必须付出昂贵的代价。鸟儿可以到水中去,死在鱼的身边,永远陪在她的身边。鱼也可以离开水面,死在鸟儿的怀里,永远和他在一起。是啊,他们是在一起了,可是,鸟儿再也不是那一只鸟,鱼也不是那一条鱼。它们俩只是身体在一起,可以再也不是原来彼此的自己。

我们的理解与感觉,是两个层面,我们相信我人的感受,对我们的理解却经常在怀疑。事实上,我们无法理解,只是因为我们少一些感受与不相信, 只是少一些感受。

举一个小例子吧:我们听一个老教授在纽约去分析北京是晴还是阴,他分析 的头头是道,可我们基本上半信半疑的,但是我们如果能够坐一个光子火箭到北京来看看,有它阳光,照在我们的身上,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怀疑。我们到北京来,是感觉。 我们听教授讨论是理解,我们难以理想与相信,很多的原因是我们自己过度理性而缺少感觉。并不一定是他们理论难理解。

自性,它给我们带来哪一些感受呢?

量子之眼:

我们这一个世界,分为宏观世界,这就是我们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微观世界,这就是病毒与分子细胞所在的世界。它们都是由分子所构成 。还有一个世界不是超微观的世界,这就是由一些量子体构成。也可以换一种说法,整个世界都是由量子体构成。我们处于量子的云雾之中。我们自己也不过是一团量子的云雾。

蚁人骑着水熊虫

如果我们变小,有一台分子的摄像机, 蚁人的常规战斗缩放区间一般在1.27厘米到9.14米之间,




想象 一下自己戴着量子的



一、第三态:第三选择。

我们传统的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只有两种形态:一、存在,二、不存在 。在电子层面就是我们的有二进度的计算机语言,哪怕对于微观的电子就是开与关两种形态。但是在量子层面,却会有第三甚至是以上的形态,开、关,非开非关,这样它就会巨大的接纳性。

二、无界,人无比的自由自在,无所不有,无所不能:他即为宇宙,宇宙即为自己。

超微观有量子隧穿现象,可以无视任何界限的阻挡,在我们人类所有看着是边界,是月亮背面那永远看到不到地方,但是量子体可以全面 的通过。

当人是孩子,特别是一岁半这前的孩子,主要由这一种意识来主导,人与他人,与整个宇宙之间,是无没有任何界限感觉的,他觉得宇宙就是他自己。

探测的信息更为全面与系统化:在超微观有量子隧穿现象。我们宏观所见到的物质是致密的,但是在微观及超微观的层面,它们却有无数个缝隙,大家可以想 一下原子与原子核大小 的比例,

原子核直径约为原子的1万~10万分之一,那么我们取一个中间值,5万分之一吧。我们地球直径为12756公里,如果这个原子有地球这么大,那么原子核就相当于一个约255米直径的球,也就是一个体育场大小的球吧。根据原子或原子核大小差异,这个球直径也许在128米到1276米之间。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我们一个体育场与一整个地球之间,还是有巨大而空虚的空间,一些更为细小的粒子如微观的电子 ,中微子可以自由的穿越。他们穿过这一个宏观的物质去探索内部的情况,象孙悟空穿越水帘洞一样容易。

量子隧穿现象

也就是说,我们在宏观物质层面会有 被阻挡的现象,而在超微观里却会被直接而全面的通过隧穿而探索到。

三、没有物质,只有当下,只有不断变化 的能量与 事件:

所以它的观察也会是连续与不间断的。它永远会活在当下,关注的只是物质当下的状态。

我们来分别物质与事件这两者区别吧?我们说树,石头、金子都是物质,因为我们昨天看到他,今天看到 明天看他,它基本上一样,我们就算是把它打碎,它也能够保持着大致的样子,让我们能够把木头与石块区分开。对于细小的水滴与水分子,它在某一种层度上只是物质,它所有的水气组成一朵云的时候或者是风的时候,它就只是一个事件。它是偶然临时组织有一起,而下一个时间就完全不存在 ,它的形态也完全没有意义。

在量子的角度, 我们的看着比较稳定的石头、树与人,都不过是一团云雾,在不停的改变之中。它本来的世界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从量子的视角来观察的时候,世界不再由物体组成,而是由事件组成。我们所理解的物体不过是量子世界里更长久的事件而已。你想想,最坚硬的石头其实也在变化。据我们现在所知,石头是量子场的复杂振动。它也可以看作是力的瞬间作用,是粉碎重归尘土前短暂的平衡。这就是圈理论为我们描绘的世界。世界不是物体的墙,而是事件的网,它不能持久,它不断转化。

四、解离时间性,没有过去与未来。

人类的时间,在人的低能量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一种感觉,在微观世界已经有所有不同,例如在山顶上与海底,两种时间就会有所不同,我们马上要使用北斗卫星,它使用的时间系数也要与 我们地球上相比作一些微调才能够一致。这一些还只是在低速与宏观的体系之下。想象一下 我们自己的变成一堆量子体,速度象光速一样,我们与某一个讲话需要一秒钟,而半句话还没有讲完,我们已经到达月球之上了,地球上这一个人当下这一秒是什么样子,在什么状态,我们全面不知道。

爱因斯坦也曾经提到了这个观点,他认为,光速是整个三维世界的极限速度,任何事物只要达到或者接近光速它的时间就会变得缓慢,甚至停滞下来。飞船不断靠近光速的时候,时间会变得越来越缓慢,但真正到达光速的时候,那么时间已经无暇也无法影响到飞船本身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宇宙航行一百年光年的距离,对他来说其实就是一秒钟的事情。很多专家都认为,时间不过是人类的一种幻觉,其实如果把范围扩大到宇宙,所谓的时间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我们所定义的时间是一种衡量物体运动状态的参照物,所谓日月的变迁跟四季的更替,不过只是宇宙中的一种运动而已。人类科技到达光速,时间就不存在了。

事实上,我们人,在不同的意识状态之下,对时间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也就是为什么有一些人觉得他的时间很自在,同时他也工作与学习量相当巨大。而另一些人忙忙碌碌,什么结果也没有,却感觉时间相当紧张。人在量子态这下,意识会全面的打开,会基本上丧失对时间的感觉。

五、是人与自己的联接点,

在MIBT之中,人的性格 有四个变量:直觉(N)+思维(T)=概念主义者,触觉(S)+知觉(P)=经验主义者,直觉(N)+情感(F)=理想主义者,触觉(S)+判断(J)=传统主义者。

外向(E)和内向(I),感觉(S)和直觉(N)思考(T)和情感(F)判断(J)和知觉(P)

是人的意识在宏观层面的肌肉记忆,细胞记,也有微观层面的分子情感意识,电子层面的理性分析意识,不同的意识状态,人的所用的媒介是完全不一样的。


人在量子形态之中,是一组事件的统一,事实上人类速度越快,时间过了越来越慢,的光速的量子


一、它是我们的意识的第一推动力,我们在元意识里,可以并且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因为这一个世界都是他的,都是未来的,是他自己财产的某一部分,他象一个君主,在巡视着整个的王国,离到一块近,就去了解什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二、是元意识决定我们的好奇心,我们兴趣的起源,这就我们对某一个事物的心理距离,从本质上来说,在元意识之中,世界就是我们自己的,我们拥有整个宇宙,所以的事,都是我们自己的事,并没有外面的事,所有的外人,也都是来以某一个方式帮助我们的人。

三、自性产生了元意识,我们又叫初 心,它决定的我们的方向之中的向,我们知道我们要向哪里去,人向高处走,水向低处流,水会流动到能量低的地方,而自性的元意识会自动向能量高的地方去靠近。特别是同样频率的能量。人到成年之后,只有与自己的子女会有这一种强大的,无边界的能量联接,我们尽心尽力的为对方做事,并不计较利益的得失。而且内心付出 越来越多,而越来越舒服,给孩子做事,完全是没有边界,就象是自己的左手在为自己的右手做事,自己的手在为自己的嘴马拿一块糖,是那样的自然。无边界。

四、所有的事物,都是元意识所感兴趣的,但是还是有一心理距离远与近之说,有一些事物 ,我们的心理距离近,而另一些,心理距离远,这里的远与近,是能量的高与低。可以获得能量,就想变近一些,可能会推动能量,就会变远一些。人的七情六欲之间,有两个最基本的欲望是元意识所产生的,这也就是人的意义体系最原初的动力,人的元意识找到了同频的意识获得共振,就会能量充满,就是喜。而推动这一些能量就是哀。由喜而未喜之前,就是爱。而由哀而未离,就是惧。这是人的意识里最原初的两类动力。也是人永恒的动力。

五、人在一岁半之前,一般就是以自性的元意识思维为主的时代,而到了3岁之后,人的情感中心发育,这里就一点点的




一、科学的局限 与测不准原理:

我们当前的科学理论,对物质与能量只能了解不到4%,剩下的95%以上的能量与物质,我们叫着暗能量与暗物质,我们并不了解。

在我们已经了解的物质界,分为三类:第一类物质是宏观的,就是我们可以感知到的,直觉可以看到的东西,比如人是一个物质,房子也是一个物质,天安门、故宫都是物质。第二个层面是微观的,包括眼睛看不到的东西也叫微观,我们可以借助仪器感知到、测量到,从直觉上认为它存在,比如说原子、分子、蛋白,比如说很远的一百亿光年以外的星球。

第三个层面,就是超微观的物质。对这一类,我们只能理论推测,用实验验证,但是从来不知道它是什么,包括量子,包括光子。尽管知道粒子可以有自旋和能级、能量,但是我们真的很难通过直觉理解,这就是超微观世界。

在超微观世界,还有测不准原理,也就是我们对量子的位置和速度永远不能同时确定,最子是以物理学家说的:“叠加态”在运行,也就是位置的叠加态是指粒子同时处于好多位置上,速度的叠加态是指粒子同时拥有好多速度。用叠加态这个术语,下面我就可以方便地说话了。在测量超微观的量子体的时候,一次只能确定一件事。就是你可以确定它的位置,你也可以确定它的速度,但是你不能同时确定这2个信息。这就是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

这里最有名的,就是薛定锷的猫例子,在量子的状态之中,我们甚至不能够知道这一个猫是死是活。

我们的意识特别是人的元意识,一定并且至少是量子层面的意识形态。它有很多的不确定 性,而且我们目前的科技也不好研究与描述,我们个人的感知与知识经验更为少,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写一点关于它们分析,这里用的就是对冲法,

对冲理论是来自于阿尔弗雷德.琼斯的投资学,又叫配对交易。例如我们买汽车股票,我们就要对这一类股票的很多细节作判断分析:当时的宏观经济环境如何,汽车行业的景气程度如何,这一只股票的管理人员如何这一些变量相当大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用对比法,只是相对 性比较两只汽车股眼下的好与坏,需要考虑的事就少很多。买入一只汽车股卖空一只汽车,这样它们的相关连的背景等因素就会抵消掉。

这里得到大学的王烁老师把它叫着锯箭法,也就是我们用与其他意识形态也就是我们在微观层面,如神经细胞集群所形成的觉性,及情感之类分子激素所形成感性之中,去对比来思考与分析,把这一些外在的,可以显现与对比出来的数据来思考与分析它。

在这一种对冲与对比的情况之下,我们难以说它是什么,内部有什么情况,但是我们却可以说,它不是什么,与 觉性及感性的区分是什么。

但是这一种划分,也会有界限不明确性,与内在不明确性。象我们把长江划为几个部分,所以有上江人,中江人与下江人的说法,具体哪里是上江,哪里是中江,哪里是下江。我们真的不好具体化,而且它内部还有一个箭头并没有拿出来。这一个且留下后面的人再细分吧。

与我们的微观角度的细胞集群层面的觉性意识态与分子意识的感性相比 。人的元意识应该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测试的信息更加的灵活与及时,对当下的事物有着即时与相当灵活性的反馈,我们用来探测的物质主体越来越细少,也就会越来越灵活。这就象我们去探测铁轨的伤害程度,可以拿一根尺子来量外面的形变,这是宏观上去测量,我们只能够取量几个点,同时只是能够从外面去探测。也可以用微观的超声波来探伤,就可以多点去探测 ,更在细节化。更灵活。

二、

三、我们所探测的结果,都是能量的变化,这里更为灵活与全面的结果是,我们在元意识之中,所探测的现象,应该是更在稳定不容易改变。而且这一种感觉最为持久。

综上所叙述,在人类的感觉之中,我们把人的感觉之中的各类直接的感放到元意识里来讨论,同时把人类对自己与事物及他人的心理距离也放在元意识里来讨论,这里就是我们的直觉体系。

这里我们把最原初的单一性的颜色视觉,单一 的声音听觉、单一的嗅觉,单一的触觉及我们的体感,平衡觉,放在这一个领域里讨论,它们的特别是感而不觉,我们听到某一声音,我们并不去思考它是什么物质所发出来的,我们闻到一些单一香味,我们也不知道是什么所产生,我们触觉某一类,但是也是不知道因为什么所触。

同时我们把我们与事物的心理距离,特别是与其他元意识越来越近,我们就表现就是喜,而当与其他心理距离变远的时候,我们就会哀。这是最原始的内心体验 。

当我们与某一事物或者是人心理距离变近,我们就会有安全感,会内心充适满足。这里最近的距离是与我们自己大脑里微观意识的距离,这里与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所形成的一些依恋关系有很大的关系性。人的元意识需要与大脑之中微观意识来建立一些联系,这里与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与母亲的状态有一定关连。

人的元意识系统,是人建立与自己关系的核心,与自己的关系稳定,与事业及他人的关系就会稳定。这里就是安全感,安全感与安全没有关系,他是一种人与自己的关系,是人意识的基础系统,这一层稳定,上一层的建筑才会安全与稳定。

我们对于如何搭建这一个原生操作与信息输入系统还不是很了解,只是大致了解这一个系统,需要孩子前七个月之内大致完成,与他母亲或者是最亲近的看护人的参入及配合度密切相关,孩子刚刚生下来,是依赖气味去寻找安全感,他一定要找一个他最熟悉的味道,这里就是他在母亲子宫里最熟悉的味道,一般是他的母亲主要是孩子的母亲。这一个人象是孩子意识基础系统的泥瓦工,与母亲的关系的不同,发展出来孩子三种的元意识感觉体系:

有人数据研究,将婴儿的依恋关系分为三类:

① 全依恋 (Secure),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舒心地玩玩具,并不总是依附母亲,当母亲离去时,明显地表现出苦恼。当母亲回来,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游戏;

②不安全依恋,回避型 (insecure- avoidant),这类儿童在母亲离去时并无紧张或忧虑,母亲回来,他们亦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及躲避行为,这类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与母亲的安慰没有差别;

③不安全依恋,反抗型 ( insecure- ambivalent),此类儿童对母亲的离去表示强烈反抗,母亲回来,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不能再去玩游戏。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还发现一些儿童的行为不符合以上三种类型的任何一种,且这些儿童曾有被虐待与被忽视的经验,于是,Crittenden(1988) 提出另一依恋类型:不安全依恋,

破裂型 (insecure- disorganized),此类儿童对母亲展现出冷漠。在 Ainsworth的最初研究中,安全依恋儿童约占 65%,不安全依恋回避型占 21%,反抗型占 14%。后来,在 8个国家 2000名儿童中进行的 39个有关依恋类型的研究,虽然有一些文化的差异,却发现依恋类型的分布几乎与 Ainsworth的研究相同。破裂型不安全依恋约占 4% 。Bowlby认为,不安全依恋类型是相对稳定并长期保存的,但是,它可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1]


这一层也是人的数据输入系统,这一层稳定,我们就可能会稳定 而及时的输入新的外界数据,如果这一层不能够稳定,我们所依赖分析与参考的,还会是一个老的数据。我们没有观察与分析外界的能力,我们只不过是不停刻舟求剑,拿老信息,过去的信息来参考,没有及时而全面 的观察能力。这对大多的人都是一个问题。


研究认为,儿童期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依恋特征,成年以后仍然会显露出来,所以成年人也应该具有和儿童一样的依恋类型分类。

  A-回避型:与别人亲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发现自己很难完全相信和依靠他们。当别人与我太亲密时我会紧张,如果别人想让我更加亲密一点,我会感到不自在。在人群中约占20%

  B-安全型: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和让别人依赖我。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太亲密。在人群中约占60%

  C-焦虑—矛盾型: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我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我想与伴侣关系非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在人群中约占20%

  这三种类型的成人比例与婴儿的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一矛盾型的比例分配非常匹配。这个研究也支持了新弗洛伊德理论的观点:从成人的行为中能找到他童年经历的痕迹。 [3]


一些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研究,观察婴儿对父母的反应:他们发现有三个典型的场景。

第一个场景,父母在逗婴儿玩耍。这时候婴儿就会很开心,很享受。这是一种安全的依恋。第二个场景,父母自己在谈话,讨论他们工作和家庭的事情,没有把注意力放到孩子身上。这时候婴儿也很安心,因为他知道父母在。所以他就会东看看西看看,探索他的世界。这是孩子有了安全感以后,发展社交能力的基础。第三个场景,父母有了矛盾,他们吵架了。这时候妈妈再去照顾婴儿,妈妈的心情是不好的。虽然妈妈很想掩饰,在逗婴儿笑,可是婴儿却看到了妈妈的不安。

这时候,婴儿就会很紧张。他就会在目光里去找爸爸在哪里,好像是找一个能安慰妈妈的人。所以,依恋其实是一个情感通道。它既能把安全感传递给孩子,也能把不安全感传递给孩子。

这一种场景在婴儿时期,形成了人元意识的发展与发育, 这里母亲有一点象孩子的意识发展的桥梁,如果母亲持续 把这样的场景发展下去,孩子的元意识体系就不能够稳定 ,孩子与母亲之间的互动,会因为孩子元意识的强大与母亲互动的强与弱,这里金·巴塞洛缪认为每个人的依恋风格都是不相同的,他把成人的依恋模式分为安全型、多虑型、超脱型与恐惧型。安全型的人对亲密关系和相互依赖感觉很自在,他们乐观外向,并且愿意参加社交活动;多虑型的人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时刻都会保持高度的警惕,他们很希望跟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但是一旦自己的亲密对象与其他人有密切关系,他们就会心生嫉妒;超脱型的人喜欢依赖自己,对亲密关系没有多大的兴趣,往往表现得冷漠而独立;而恐惧型的人则总是担心遭人拒绝,不能相信别人,同时他们也不信任自己,多疑而害羞。

这一种依恋关系,解决的其实是人大脑与自己元意识之间的稳定性关系,这一种关系的是人的第一层意识结构。这会直接影响到上面的意识形态结构的建立。如果这一层不稳定,那么上一层也会更不稳定。人会无法稳定的去感知,于是就会出现僵固性思维模式,这一些模式的核心是人不能够及时与灵活的吸收到外面的信息。而是内心刻舟求剑,外界已经改变,我们还在以前的知觉系统之中。并没有改变过来。



斯鲁夫和他的小组在30年间追踪了180名孩子和他们的家庭。他们在这些孩子出生前约3个月开始测试,评估他们父母的个性,之后一直从生活的各个角度以各种方法对他们进行观察、测量和检验,并且始终坚持用多个严格的独立观察者。 研究结果并没有推翻常识,而是以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进一步强化了常识。首先,研究表明大多数因果关系是从父母指向孩子的。显然,容易发怒或患疝气病的孩子较难形成依恋,安静开朗的孩子更容易形成依恋,然而关键因素还是在于父母的敏感度。爱好社交、具有互动型人格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安全型依恋的孩子。与自己的父母拥有良好关系的父母也易于培养出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敏感的父母能够稳固地与难以相处的孩子建立联系,克服遗传缺陷。 研究也表明,人们的成长过程是连贯的。在某一年被评估为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下一年也倾向于表现为同样的类型,除非某些可怕事件的干扰,例如父母中一方的死亡或家庭暴力。“总体而言,我们的研究强有力地支持了童年期经验对人一生的影响”。研究人员在书中写道。早期的敏感照顾会让孩子在之后的人生阶段里更容易具备一定的生活能力。 除此之外,研究还表明依恋类型与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一些研究者认为,只要他们测量一个孩子的智商,就能轻易地预测这个孩子在学业上将达到什么程度。斯鲁夫等人的研究则表明,社会和情感因素同样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依恋的安全等级和照顾者的敏感程度与孩子全学年的阅读和数学成绩具有相关性。非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学校更有可能出现行为偏差。那些在6个月时由独裁、干扰性强且捉摸不定的父母照顾的孩子,在学校中更可能难以集中注意力,或是更好动。 通过观察孩子42个月时受到照顾的情况,斯鲁夫等研究人员能够以77%的准确度预测哪些孩子将在高中辍学,引入智商和成就测验数据并不能提高这一预测的准确度。能够完成学业的孩子们通常知道如何与老师和同学建立联系。在19岁时,他们会表示自己至少有一名“特别”的老师“站在自己这一边”。那些辍学的孩子通常不知道如何与成年人建立联系,其中大多数孩子表示自己没有“特别”的老师,而且“当他们被问到这一问题时,往往会露出迷惑不解的表情”。 童年时期的依恋类型也有助于预测一个人未来人生中其他关系类型的情况,特别是浪漫感情关系。通过依恋类型,研究人员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孩子们在学校里是否会成为领导者,也可以预测孩子们在青少年阶段的自信程度、社交参与度以及社交能力。 当这些孩子长大成人,自己有了孩子时,他们也倾向于重复父母的行为。40%小时候遭受过虐待的父母会虐待他们自己的孩子,而童年受到良好照顾的母亲几乎全都会全心照顾她们的孩子。 斯鲁夫和他的小组观察了孩子与父母一起玩游戏、设法解答特定谜题的过程。20年后,他们发现,当年的孩子们——现在已经是父母了——还会与他们自己的孩子玩同样的游戏,有时连结果

推动人自我发展的内在动机,主要有三个因素:安全感、自主性和胜任感。安全感主要来自于人际关系,尤其是我们和妈妈的依恋关系。如果你跟妈妈的依恋关系足够安全,就像一条船知道后面有避风港,行军的队伍知道后面有充足粮草支持,你自然就会对世界发展出好奇,会发展出探索世界的本能。

如果母亲给予孩子的是无条件的接纳和肯定,那孩子所发展出来的探索世界的本能也是自主自发的,不需要考虑别人的评价,也不是为了获得母亲的称赞。

这样,他的自主性就出来了。他不会把挫折当作一种“如果我做得不好,母亲就会嫌弃我”的威胁,而是执着于自己的目标,努力解决问题,把限制和困难当作是有趣的挑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的能力获得了不断的成长,这样,他的胜任感就发展出来了。慢慢的,他发现自己是有能力的,是能够应付这些挑战,并因此对自己充满自信。

而这种胜任感又会让他不断去寻找新的挑战,解决新的问题。他的自主性会增强,他的安全感来源就会从母亲转为自己,因为他是能够胜任这个工作的,由此形成了一种正性循环。这是一种成长型的心智模型。

反之,如果他的安全感没有得到满足,那他就会陷入另一种心智模型——防御型的心智模型。

他不愿意去探索世界,不愿去面对一些必要的难题。他行动的所有重心,都在想方设法地回避可能的伤害上。他通过缩减自己的活动空间,来获得一种安全感。

为了让世界看上去可控一些,他会非常在意头脑中的规则,以至于看不到现实发生的变化。有时候他也很努力,可这并不是自发的,而是被头脑中“应该如此”的概念驱动的。

他很在意被人赞扬和接纳,所以,别人的一点点批评意见,都会让他焦虑万分。因为太在意别人的评价,他就失去了行为的自主性。

这样,他就陷入另一种循环——不断寻求安全感的循环。而防御型思维,就是阻挡我们走向自我发展最大的思维障碍。

在关于心智发展的11讲里,我们会讨论防御型心智的思维特征和成长型心智的思维特征,并讨论怎么从防御型思维转变到成长型思维。

这一章的第一部分,你会学到防御型思维的三大天王:僵固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这三种思维背后都有它们想要防御的东西。

僵固思维,防御的是你内心完整自我的形象。它背后所隐含的对能力的观点,也许会出乎你的意料。

应该思维,防御的是你内心已有的规则。这些规则既有关于世界和他人的,也有关于你自己的。你会学到这些规则如何破坏了你的自主性,并让你焦虑、抑郁、沮丧。

绝对化思维,防御的是可能的伤害。你会学到人们如何用绝对化思维任意扩大防御的范围,并最终让自己寸步难行。

你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很多烦恼,比如害怕失败、不敢面对挑战、害怕别人的评价,它们背后都有这三种思维的影子,只是你并不知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性、元意识,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