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话摘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它的意思是说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提起历史上的“贞观之治”,想必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了,提到这段历史,就一定绕不开唐太宗和魏征。
魏征乃一代诤臣,匡时济世,而唐太宗以虚怀纳谏着称于世,正所谓一代贤臣遇明主。
《资治通鉴·唐纪·太宗贞观二年》中记载:“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魏征认为,为人主者,要虚怀纳谏,广泛吸取不同意见,这样才能下情上通,政治清明;而如果偏听偏信,只爱听入耳的话,不爱听反对的话,就会阻塞言路,造成政治昏暗。
正是因为唐太宗的广纳贤言,广开言路,虚怀纳谏,同时以身作则,以身示范,才能够任用和培养出一大批清正廉明、深明大义的臣子,因为这个优秀的公仆队伍,才能够创造出“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
“兼听则明”,这句从古至今都非常适用,它要求我们做领导或统帅的要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
这又让我想到了另外一句话“众口铄金,三人成虎”,虽然表面上都是说要吸取大家的意见,但本质上二者却大相径庭。
“三人成虎”,只说听取意见,但并没有对事情的真实性进行落实或是考察,只能说是道听途说,虽具有参考性,但不能下最后的定论。
而“兼听则明”,不光是要听取意见,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实际考察。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辨别真伪的试金石。
只有这样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防微杜渐,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兼听则明”。
我们知道历史上的齐威王,是战国时期齐国的第四代国君。齐威王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
齐威王在位时期,针对卿大夫专权、国力不强之弊,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国力日强。
作为君王,他睿智,有主见,知人善任,不偏听偏信,更善于调查研究。
即墨大夫是战国时期即墨都的最高军政长官,即墨大夫到任后,朝廷里的人都极力地诽谤他,说其官风败坏。
相反,对阿大夫确是极尽奉承和赞美之词,说其能力出众,受人尊重。
齐威王觉得这件事很有趣,便派自己的亲信到坊间明察暗访,实地考察。
而亲信回来禀告的结果与其传扬的却是截然相反的两种状态。
事实是,即墨大夫管理的地区“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
而阿大夫管理的阿地却是“田野不辟,民贫苦。”
原来,即墨大夫为人正直,善为人民办事,不善结纳朝廷左右近臣。
反观阿大夫善于行贿买动人情,巴结朝廷左右大臣。
齐威王掌握了实情以后,就把各地的官吏召集起来,对确有政绩的即墨大夫“封之万家”。
对阿大夫以及那些因受了贿赂而隐瞒实情的大臣处以重刑。
此后,群臣耸惧,莫敢饰非,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所以说作为明君,一定要练就一双慧眼,学会调查研究,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不光要听人说,还要实地考察,掌握最真实的情况,系统的、全面的、客观的、历史的看一个人。
这才是一代明君应有的特质,这样的明君是百姓之福,国家之幸。
历史上不乏贤明的君主,但也有不少昏庸无道的君王。
秦二世胡亥,即秦始皇的第十八子,秦王朝统一六国之后的第二位皇帝。
秦始皇死后,在李斯、赵高的辅佐下,胡亥继承了皇位。
但他在位仅仅三年,就被自己最宠信的臣子赵高所杀,秦王朝被起义军灭掉,秦国六百一十年的基业毁在胡亥之手,真是令人可悲,可叹。
胡亥身居宫中,听信赵高一人之言,杀害忠良。偏信则暗,这是导致秦王朝灭亡的最直接原因。
赵高是个宦官,在胡亥很小的时候就陪在他身边,所以胡亥对其十分信任。特别是胡亥坐上皇位之后,对赵高更是听之任之。
愚蠢的胡亥将皇朝的命运交给了一个宦官,听信赵高之谗言杀功臣、杀大将,只为赵高一言,不顾边界之危,岂有不灭亡的道理。
只因为蒙毅曾经得罪过赵高 ,所以赵高一直怀恨在心 。
胡亥继位后,赵高向胡亥进谗言说蒙毅的坏话,秦二世听信赵高之言,囚禁并杀害了蒙毅。一代忠良不得善终。
蒙恬,三代忠良,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参与灭六国之战,北击匈奴,率领三十万大军守护边关,守护秦朝不受侵犯。但是,胡亥仍要赐死蒙恬。
蒙恬死了之后,最厉害的守护秦王朝江山的人没有了,对秦王朝来说绝对是最大的一个损失。
胡亥修建阿房宫,于是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相继进谏劝说胡亥,停止修建阿房宫,工程浩大,避免引起百姓不满,避免天下大乱。
胡亥不满,命人把冯去疾、李斯、冯劫交给狱吏囚禁,审查追究他们的各种罪行。
就这样,胡亥把忠臣名将一个个斩杀,只为听信赵高一人之言,这样的江山还能继续存在吗?不能,秦王朝已经摇摇欲坠。
即使这样,他仍然执迷不悟,反而还任命赵高为丞相,真是愚蠢至极。
赵高想犯上作乱,为了排除异己,于是就预先做了一个试验,拿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
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把鹿说成是马。”
赵高问左右大臣,左右大臣有的缄默不语,有的说是马来迎合赵高。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假借法律暗中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后来大臣们都很惧怕赵高。
这也就是“指鹿为马”这个典故的由来。
此时的胡亥已众叛亲离,这都是他偏信赵高的结果,怪不得别人。
而偏信则暗的结局是: 胡亥死于自己最信任的那个人。
这样的结局实在是令人唏嘘。
这虽然是历史故事,但知史明鉴,同样适用于我们现代社会,做领导,切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否则可能会被自己最信任的人害死。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君王,还是权臣,也无论是领导,还是老百姓,这句成语都极有辩证的指导意义。
翻开历史,以史为镜。古人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不仅做学问如此,在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亦有借鉴意义。
这对于提升我们的思维水平,避免盲目性,增强辨别力,切实做到兼听则明,防止偏信则暗,有着很好的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