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成就艺术——看电影《梅兰芳》

(写于2008)

 梅兰芳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有点像现在的李宇春,看到“玉米”们的疯狂也就能想象当年梅兰芳的戏迷们。撇开他们在艺术上的成就,回头看粉丝们的审美口味,总还是显得有些怪异。不过,在影片中饰演少年梅兰芳的余少群在扮相上的确颇有说服力——比女人还像女人。黎明没有这个任务,他不像女人,只演绎梅兰芳男人的一面。看电影时,你得接受导演的这一分工和意图。

 当代人物传记片不太好拍,忌讳太多。陈凯歌为什么要拍《梅兰芳》?出于对梅本人的景仰?还是对老北京文化的追念?还是因为其间体现出来的他一直为之沉溺的艺术狂热?

 里面最有激情的人物不是梅兰芳,也不是孟小冬,而是文人邱如白——这是一个虚构的名字,因此人物虽有蓝本但作了极大的发挥。邱如白是梅兰芳艺术形象的塑造者、推广者、崇拜者,他才是一个艺术疯子,而别人只不过是把艺术作为生存手段。我猜编导最喜欢的是这个人物,这才是他们的同类,所以他的台词是最精彩的。孙红雷气质很野,把邱如白的狂热劲给演出来了。

 邱如白说梅兰芳骨子里有种孤单,是这种孤单成就了梅兰芳的艺术,谁毁了这份孤单就是毁了梅兰芳,而他认为梅和孟小冬的恋爱正是具备了这份毁灭的力量。像是弗洛伊德的利比多理论。影片美化了梅孟之恋,让我们看到了割舍,意欲为之遗憾,而现实中的梅孟恋结局并不缠绵,孟小冬后来做了杜月笙的姨太太,生活和情感搅到一起之后是难得纯粹的。我认可孤单说,梅和孟在一起时消灭了那潜藏心底的孤单,那是无以比拟的快乐,但令人悲哀的规律是,有多么快乐,就会有多么失望。所以说,邱如白的担心是过了头的。

 另一个主题是艺人对自身人格的寻求。梅兰芳等一代名伶与当时文化人的结交提升了他们的品位和修养,也使得他们的自我意识渐渐觉醒,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中,艺人的公众形象和社会地位的确得以提升。只是纸枷锁的隐喻恐怕不只限于一个时代。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孤独成就艺术——看电影《梅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