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欣赏举隅》读书笔记

按:断断续续傅先生这本书读了好久,比较慢,一则文言写之,自己文言底子比较薄,有些地方不能尽其意,亦需反复读之。二则琐事繁多,停歇不断,不能连贯。间有所思,因不能即书,终如烟云散尽。因文化底子浅薄,故认识难免狭隘,片面,但想来还是记下所思,留作凭证,以便日后再读再思。

此章为“警策与夸饰”。

摘:陆士衡《文赋》云:“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老杜诗云:“语不惊人死不休。”所谓惊人语,即警策也。譬诸御车长路慢慢中,马意倦矣,则施之以警策;文章不能如此,必使览之者昏昏将入睡矣。

意必深蓄而以自然出之,不应矫设其意而出于勉强;辞必深练而以至巧出之,不应平庸其辞而出于率易。

悟:何为警策?从意和辞来说,意居一篇之要,而辞当深练。想到之前议论文中金句训练。完全段中分析论证皆得要点的情况下,我要求在语段结束时,或者另起一段能有一句精致精辟的结论性语句以点亮全篇。精致,是言辞之精,从句式,用词,均需打磨,成为警言;精辟,是思想之深,从前文内容提炼抽象出关乎人生,生命,哲理,审美等道理,具有普适性。行文中若有两三句这样的警策之言,览之者便不会“昏昏将入睡矣”。

摘抄:文词之士,既锻炼其辞意,求为警策以“惊人”,故文学往往富夸大性。

悟:傅举例: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柳宗元诗)。想到很多名言警句,往往采用极言形式,亦有夸饰成分,其意在强调凸显,唤起读者的共鸣。“饰穷其要,则心声锋起,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极言形式成立的条件,道理必然成立,符合事理,符合逻辑,否则任何形式则成为不了金句。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文学欣赏举隅》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