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式管理”风靡全球,之后70年代“日本式管理”创造非凡的经济奇迹。在区别两者不同特点后,曾仕强教授提出“中国式管理”。
他认为管理必须以中国管理哲学与西方管理科学相结合,尤其是要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心理行为特征,才能达到管理效果。
《中国式管理》以传统文化经典为管理哲学依据,结合儒家修齐治平的理念,深入分析“中国人”特有的心理行为特征,确定一系列符合中国国人的管理策略与方法。
书中值得收藏的相关知识点如下:
1、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修己的具体表现在于促进组织成员的自觉、自律与自主。
为什么要修己安人?因为有人才有事,有好人才能做好事。安人是安股东、安员工、安顾客、安社会。
修己是修造自己,而不是改变别人。只有管理者先修己,用心改变自己,让员工受到良好的感应,自动地改变他们,更为快速有效。
对中国人来说,管理是心连心的过程,安人就是心连心的结果。如果不安人,修己不过是独善其身,谈不上管理。
2、中国式管理主张人治大于法治,寓人治于法治之中,人人自动自发地守法重纪。
寓人于法治,要把人治与法治结合起来想,而不是分开来看。中国式管理不主张在法治和人治中二选一,而是要法理情并重,以情为指导纲领,在合理中求圆满。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必须在制度许可的范围内,衡情论理。适当加以调整,合理解决问题,寓人治于法治之中。
3、用推拖拉来化解问题。就像打太极,用推拖拉的功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动态中维持平衡,让结果轻松愉快,不留后遗症。不要圆滑要圆通。
4、中国式管理的哲学基础是“你好我好”的交互主义,奉行中庸之道。彼此协商,合理解决,结果圆满,是中国式管理协调的主要过程。
凡遇到问题,除非事态紧急,一定要坚持“上司提问,部属找答案”的原则,经一上一下,充分沟通,寻找化解之道。
5、中国式管理的三大主轴:以人为主,因道结合,依理而变。主张围绕着人谈事,其管理讲究从人性入手。认为制度化管理不如以理念来结合志同道合的人,形成共识。只要合理,比依法更容易取得圆满结果。
6、中国式管理的最高智慧是“以不变应万变”,主张“一切变得合理”。这是中国式管理“权变”的特色。
7、中国式管理的组织形态,是呈树状的有机系统。老板、董事会是树根,干部是树干,员工是树叶。树根吸收水分,源源不断向树干供应,树干毫无保留地向枝叶予取予求。开花结果是枝叶的事,树干不与枝叶争绿夺艳。
一切生长的总源头在根部,只要根还活着,拥有正当的经营理念,春天来临就会复苏,景气良好马上从谷底翻身。
8、与西方主张相反,中国式管理讲究先负起责任来,上司才会再授权。
9、计划者的计划,是管理的起点,作为执行者,经营者应该担负70%的责任。执行和考核加在一起可以估量企业成败。
10、良好的领导,对计划具有高度的执行热忱,不论份内份外,热心接纳,并表现出强烈的意愿,要把计划执行得彻底有效。
领导者要有“为而不恃”、“为而不争”的精神,用无为的态度来领导同仁,大家才乐意尽心尽力,不互相争夺成果,达到同心协力,无不为的效果。
11、考核的目的,在救人而不是杀人。在圆满中分是非,是中国式管理的考核重点。
对,并没有用,在做对之外,还要重视圆满、圆融和圆通。
考核的时候,要先集体再个人,大家才乐于接受。通常单位考核得到优等,单位成员享受优等,其他人无话可说。
12、领导要做到情理法相结合。对领导者来说,把部属的情绪稳定下来,应该列为行事的首要。
13、在激励管理中,合理的不公平是一种重要措施。
忠诚可靠对个人而言是一种“信用度”,要用激励的方式团结忠诚可靠的人,达到安、和、乐、利的层次。
14、中国式管理以有德有才为第一等人才。有德无才为第二等,无德无才为第三等,无德有才为第四等人才。同样无德,就选无才的人,至少不会惹事。
15、一个人的人品,往往是管理有效与否的关键。
16、对外“做好事”,对内“和为贵”,成为内外兼修的主要经营策略。
书中的很多观点也很容易误读,很多提法比如:明哲保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会而不议议而不决、一团和气、阴奉阳违等等,大多带有浓浓的心机、厚黑气息,将权谋、攻心、多面和圆滑等市井之术包装成管理手段,作为应对人性的管理利器,很容易让人走偏。
此书不一定非要一次性从头读到尾,可以时不时翻看几页,其中的一些观点适合反复体会。随着时间的变化,一个人的管理经历和个人身份会有变化,重新阅读书中的某些观点,会引发不一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