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读后感

这几天二刷了《人类简史》,对比了一下一刷时的读书笔记(其实就是书摘),这次阅读基本理清了全书的逻辑和脉络,读后感如下:

《人类简史》的副标题是“从动物到上帝”,写得就是人类如何从非洲大陆上一种不起眼的猴子到称霸全球故事。“人类历史”这个命题太大太泛,即使仅是简史动起笔来也需要勇气。试想一下,如果你作文或者演讲抽到这个题目,一定是抓耳挠腮,被无数繁琐、没有脉络甚至自相矛盾的考古证据、民间传说、历史文献、日常细节淹没,在浩瀚的资料库完全找不到方向,最终只得瞎写一通或者彻底放弃。

非常神奇的是,赫拉利不仅写了这个命题,写得还挺不错,《人类简史》还成了畅销书。

这本书脉络很清晰,它认为人类得以遍布全球、统治世界,主要是因为人类经历了三次大事件: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

. 认知革命

大约是距今7万到3万年前,智人出现了新的思维和沟通方式,他们(或者说是我们)的脑容量变得更大、发展出了更复杂的语言、能够使用很多工具。关于认知革命出现的原因至今仍是谜团,也许是某个智人基因上的突变、也许是环境的变化、也许纯粹是偶然、也许是外星人做的实验......不管原因如何,智人很快从非洲遍布到了全球各个大陆,把其它亲戚比如尼安德特人、直立人赶出了这个世界;他们过着采集狩猎的生活,发展出了最初组织结构和艺术。

. 农业革命

大约一万年前,人类开始投入全部心里,操纵着几种动植物的生命,获得了更多的水果、谷物和肉类。迈向农业社会后,人口数极具增加。人类有了更多财富建立村庄、城市、王国和帝国;能够养活不直接从事生产的诗人、艺术家、祭司和官员;过多无法记忆的信息催生了文字和数学的发展,社会发展出了更复杂的艺术、宗教、仪式、规范、法律和组织结构。人类似乎迈向了持续的繁荣和进步。

. 科学革命

在过去500年里,人类将资源投入科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新力量,我们把这段历程进程称之为“科学革命”。这几个世纪以来,科学为人类提供了许多新工具,取得的成绩也是让人瞠目结舌的。在过去500年里,全球人口增加了14倍,生产增加了240倍,消耗的能量增加了115倍。人类推导了各种理论、发明了飞机、登上了月球、建起了摩天大楼、引爆了可以毁灭世界的原子弹......科学研究给了人类新的力量,许多人开始相信,只要取得并应用新知,人类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贫困、疾病、战争、饥荒、年老、死亡不再是人类必然的命运。

除了关注这三次大事件,《人类简史》还把目光投向了连接人类的力量上。

赫拉利认为,人类得以大规模组织合作有一个必要的前提,那就是人类能够“虚构”,可以一起编织出共同的虚构故事。就算是大批互不认识的人,只要相信某一个故事,就能共同合作,最后创造处数万居民的城市、有数亿人口的帝国。

人类从出生到死亡都被种种虚构的故事和概念围绕,这种人造的直觉就是文化。文化并非一成不变,文化之间的冲突、矛盾是无法避免的,整个人类文化一直流动不休,这种流动蕴藏在一个整体模式之中:规模小而简单的各种文化融入大的文明中。在意识形态下,慢慢发展出“世界一家”的观念,在公元前的1000年间,有三种全球秩序有可能达到这种全球一家的概念。这三种全球秩序,分别是经济上的货币秩序,政治上的帝国秩序,宗教上的全球性宗教。

目光转向现代社会,最成功的现代宗教就是资本主义,作者专门用一章描述了资本主义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这种追求不断增长的力量左右了现代科学的兴起,影响了欧洲帝国主义的出现。贪婪的资本家发现了新大陆、干起了奴隶贸易、从此美洲大陆并入了世界,沉睡的亚非国家进入现代化.......不管是自愿还是被迫,世界紧密的连接起来,一个人的命运和所有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我们还要看到的一点是,人类的发展伴随的还有物种灭绝、环境恶化、能源枯竭。人类历史甚至并不在意人类个体的命运。农业革命中创造的财富和一个日夜辛苦劳作、还要遭受水灾、旱灾、繁重赋税的农民无关;在种植园流血流泪的黑奴永远也吃不到他种植的甘蔗制作的下午茶、蛋糕、甜点;在雾都讨生活的孤儿享受不到半点人类文明的硕果;即使到现代社会,享受着便利科技充裕物质的我们真的要比几万年前过着采集生活的祖先要更幸福吗?

......

作者说道:“在过去几十年间,人类的生存条件有了确实的进步。”

“虽然人类已经拥有了许多龄人赞叹的能力,但我们仍然对目标感到茫然,而且似乎也仍然总是感到不满。”

“我们拥有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但几乎不知道该怎么使用这些力量。”

“拥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负责任、贪得无厌,而且连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天下危险,恐怕莫此为甚。”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类简史》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