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学习的是3-6岁孩子养育中典型问题的处理以及沟通的课程,当然,还有张老师的精彩补充,在此做阶段性的学习总结。
■学习了什么课程
《带你一一击破3-6岁孩子高频难题》—乐优优
《父母如何说,孩子成绩才会好》—鲍星宇
《听张燕老师讲—感受/归属感/期待/沟通》
■学习内容回顾
高频难题处理课就3-6岁孩子的高频问题(说谎?磨蹭拖拉?爱买买买?玻璃心?)做了形成的原因分析和破解之道。这门课是就问题来逐一破解。如果在问题出现时候就及时温柔而坚持,守住底线,那问题出现的概率是比较小的。不过,我们很难把握好什么时候该温柔而坚持,毕竟,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里,包括我。总之,先关注孩子的感受,找到正面动机,倾听,共情,引导,引领。
沟通课就崩溃式沟通方式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进行了解说。并且给我们呈现了非暴力沟通:观察事实-表达感受-表达需要-提出请求(自己的需要自己至少负责80%)
归属感:来源于角色(身份)被认可而产生的一种心里感觉。是价值感,安全感建立的基础。表现在对人,对事,对物,对环境的归属感觉。所以我们要认可我们的孩子,认可我们的伴侣,认可我们的学生,认可我们团队的成员,他们产生归属感,进而产生价值感。
价值感:感觉自己有做出贡献,能帮助别人,被别人喜欢,认可产生的一种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感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第一步。
感受:是个体认识客观事物时,在感觉的基础上加上了主观判断而产生的心理现象。(内)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体验,是感受的外部表现。情绪没有对错,不同的感受就会有不同的情绪。感受是内在的,通过情绪表现出来,让人能够觉察到。人的面部表情,说话的音调、节奏,肢体,还有走路的步伐等都渗透着情绪。(外)
感受包括4部分:
情绪(比如恐惧、愤怒、焦虑、悲伤、开心、喜悦、希望等)
身体感觉(比如 放松、紧张、沉重、温暖、冰冷等)
想法(对刺激事件的评价,和对感受的评价)
行为(面部表情:微笑 皱眉,肢体表情:握紧拳头 拥抱等)
其中情绪和身体感觉,是没有对错的,基于对刺激事件的想法,产生这样的情绪,这样的身体感觉,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所以,去评判你的情绪和身体感觉,是徒劳的,也是没有意义的。情绪和身体感觉,作为一股能量存在着,不压抑不抗拒的话,它们在我们身体里停留一会儿,就会流走。特别强烈的身体感觉,我们可以通过深呼吸、放松等方式来缓解一下。
恐惧、愤怒、悲伤、快乐等等的情绪,都是对我们的生命具有生存意义的,它们都有着积极的一面,保护我们活着,且鲜活的感受到生命力。
而我们的想法和行为这两个部分,是可以去调整和改变的。所以,“你有这样的情绪是ok的,但是,你这样的想法,是可以更有弹性的,你有这样的行为,是不ok的。”
总体来说,感受在内,是看不到的,你不说别人就不知道,所以我们一定要表达感受,并且是用正确的方式表达感受。感受在压力之下会变形,可能你感受到的是委屈,但表达出来的是愤怒。所以要及时地释放这些感受,不要堆积,否则就会变形,也要觉察背后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是什么需求没有被满足导致这样的感受,为自己的感受负责,为自己的需求负责。
期待:就是希望别人做…,别人应该做…
为什么会指责式开头?(因为期待)
为什么我们对别人有期待,特别是亲密的人会产生比较多的期待?(黑洞形成论)
老师举的1000分负债的例子。因为我们有巨大的黑洞,所以我们期待别人给爱来填充我们的黑洞。黑洞太大,难以填充,别人给10分的爱,我们接收不到,所以我们还觉得别人没有给爱,我们就容易觉得别人有爱却没给我们爱,然后觉得别人自私,然后就去指责别人不给我们爱,其实是因为我们看不见,因为黑洞太大,导致我们无视这10分的爱。(自己的黑洞自己负责,自己养育内在小孩,给予心理营养,给予爱)
爱是要关注对方的感受,让对方感受好,对方才会被我们影响,如果你让对方感受不好,你说的再有道理,对方他也想叛逆,他也想要逃避,因为我们的潜意识的本能就是趋利避害的,我们越是痛苦那我们逃得特别快。
界限感:是指对界限的判定或重视程度。
这个世界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这三件事已经清晰划分了我们自己的界限。自己的事,只能自己做,不要依附他人;别人的事,只可以尊重和接受,不要强加干涉,也不应该干涉;老天的事,好好配合,天下雨就要打伞出去,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就得学会简朴生活。自己的事情自己负全责,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尊重:古语是指将对方视为比自己地位高而必须重视的心态及其言行,现在已逐渐引伸为平等相待的心态及其言行。
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特的东西,也称为个性。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最基本的就是尊重生命的独特性。时刻想着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平等对待。
■感受和收获
我最喜欢这种对一个概念的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一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深究一个原理的来龙去脉,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对概念理解透彻才能更好地运用。通过课程的学习,把沟通和倾听系统地学习,但要做到先知先觉并且实际运用落地,还需要多多修炼修炼。(值得深入学习《非暴力沟通》一书)
另一个感受是,感受到能量场的抱持,宽容和正能量。在能量场里面时常看到家人们的分享,有时候是无奈地抱怨,不管是婆媳,夫妻还是亲子关系问题,群里的家人们都倾听,群策群力,给予引领,也感叹分享人的勇气,把问题在100多人面前暴露出来,审视自己,勇于面对自己的问题。
在人生的每一段关键时期,我都有过迷茫的事情。特别是大学后半期以及工作后的前几年,时常有茫然的心态,有过堕落,有过痛哭。很多时候是自己胡思乱想吓自己。现在想想,其实迷茫的更多是对未来的不确定和自己的不自信导致的。但,这就是人生吧。以前的我遇到事情的时候,总爱逃避,总期望有一个人能够告诉我一切答案,给我一个123的步骤,然后我照着做就有成果。或者期望时间快些过去,事情快些过去。很多时候想倾诉,却不想暴露自己的迷茫,恐惧和软弱,每次话到嘴边心里就立马否定自己:“说这些干什么,说了也没用”。总希望在别人面前保持良好的形象。这种心态让自己活的低能量比较低,内心无力感重,比较压抑,没有生命的力量和勇气。
觉察过自己,我觉得是自己的限制性信念左右着我,一个是 “家丑不能外扬”,一个是“凡事只能靠自己”。对,我觉得家里的事是比较私人的,不能对外人说,别人会议论,别人会指指点点之类的。比如小时候,父亲出车祸,家里发生了如此大事,我在同学面前也只字不提,在好朋友年前也支支吾吾,我想,我是在逃避,不想承认和面对这件事情。遇到困难,求助别人,在我看来是给别人添加麻烦,说不好的事情会影响别人的心情。我也有比较深的不配得感,我总会怀疑,这么好的事情是轮不到我的,我何德何能可以拥有这么好的东西。这种不配得感还表现在压岁钱上。小时候的压岁钱都是5块,10块的,加起来也没有50。我非常舍不得花钱,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好的文具都不舍得买。但是,如果家人找我拿钱,我就很大方地给他们。
现在来转转念。“家丑不能外扬”,其实我对这里的“家丑”理解的太广义了,我把它理解成了所有不好的事情。另外,这里的“扬”是指对外边大肆宣扬和像祥林嫂那样见到人就说,偏向于口无遮拦地传播。所以是我自己理解有误导致自己不敢于倾诉。“凡事只能靠自己”其实讲的是要努力,遇困难要勇于面对和努力解决。努力是可以的,借助他人的力量也是一种好方式呀。并且我们每个人都是有限的呀,多一个朋友来分担不是更好么?你也得让你的朋友发挥下朋友的价值呀,朋友也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呢,不会是负担的。现在的自己其实比以前放开了一些,在信得过的朋友那里也能袒露心扉。对于不配得感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我是奇迹,我是光,我是美,我是爱,我值得拥有一切的美好。我爱自己,我爱如此优秀的自己,我爱如此平凡的自己。
笔记附录
感谢能量场的领读人的导图分享
版权说明:情绪中的一部分摘抄自(如有版权问题,可以联系删除,谢谢):
https://www.360kuai.com/mob/transcoding?url=9005784be9f27a114&cota=4&kuai_so=1&tj_url=so_rec&sign=360_e39369d1&refer_scene=so_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