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人在旅途(四十六)

图片发自App


基础课程改革步步深入,小学语文正走在回家的路上,表现在教学策略更加灵活,教学方法更加理性,教学理念更加超前,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已经形成。

这是程实老师在学习课标中的理性思考,他说,课堂改革需要坚持,需要脚踏实地。研读课标,听课调研,他发现,小学语文课堂改革至少需要五个方面的转变。

一、由课文向课程转变

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师大部分在教课文,因为教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牢记知识,准备考试。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强调语文知识的正确性。所有这些活动主要以课文为主,因此,教学方法往往以订正、规范为主。

而教课程是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解决生活中的阅读问题,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独立阅读、批判思考的品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课程是希望学生去读真正的读物,以书本为单位,一篇一篇地读,一本一本地读。多文本阅读的关键是可以形成类阅读。

图片发自App

二、由内容向表达转变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学习形成与发展。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在“语文内容”上下了不少功夫,但是回过头来看一看,喜忧各半。因为语文课是为了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必须指向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上,而只有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怎么说,怎么写的形式,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水平。

语文内容(写什么)即课文中存在的东西,这些内容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东西,这是在传输文字信息,这只是课文的表层意思。比如《四个太阳》“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学生读了课文之后,找到哪些地方一片清凉?(到处)具体在什么地方?(高山、田野、街道、校园)还有吗?(不知道)前两个问题即使是一年级学生也能回答上来,这就是课文表层内容,第三个问题回答不知道,是课文中没有吗?不是,因为它是课文中蕴含的东西。

朱光潜指出:表达总是独一无二的,一种思想只能由一种方式准确地表达出来。在思想和方式之间需要寻找桥梁、途径、载体。那就是语言形式,那就是话语形式,那就是语言意图,那就是话语意图。如果说语文内容是写什么,那么语文形式就是怎么写。“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却是个“秘密”。这个秘密蕴藏在文本的中层,深层,即所谓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语言的形式。

图片发自App

三、由答案向问题转变

跟着教案走,答案是唯一的;跟着设计走,形成答案的过程是多元的。实施新课程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彰显教学机智,如果预设的是问题,生成的将是答案。一般的阅读教学容易形成一问一答,更容易走进师问生答的套路。这些问题一出现,就会出现指向性,而且思维价值往往不会很高。

如果预设的是答案,生成的将会是问题。列举《一面五星红旗》中的阅读教学片段,老师先让学生找出文中写到“五星红旗”的句子。比如“收拾好背包,我把它系在筏子上,手举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便出发了。”接着老师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师生,生生互问,“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有感而发,有的说,把它系在筏子上怕弄丢了;有的说手举五星红旗是爱国的最好行为;有的说不只是手举,而是心中,是在想着自己的祖国;有的说鲜艳代表祖国的可爱……最后形成“我”有一颗爱国之心,这是预设的,也是定性的。让学生从课文知道“我”具有爱国之心,这一答案是预设的,教师心中有数,而要形成这一答案的过程,则是从好多问题的答案中筛选出来的,其中一个能引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由数量向质量转变

过去,我们一直讲,小学语文课堂应是书声琅琅,于是出现了读书热,读书的次数也就成为了评判的标准,有的学校做出一个硬性指标,一堂语文课至少要让学生读十几遍课文,直到会背诵。后来发现这个过程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做起来很乏味。有人称之为“泛化读书”,其特征是学生“抬头傻读书,低头无思维。”为了改变这一现象,读书方式缓解了不少,比如:齐读、竞赛读、对读、开火车读……不管怎样,还是在“数”字上下了不少功夫。

数量=﹨=质量,要提高读书的质量,首先要体现读书的层次性,低年级读通,读正确,读流利,读懂。中、高年级初读整体感知,研读理解课文。其次要体现读书的目的性,每读一遍课文,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本次读书是解决什么问题。第三,要有读书的效果,这是读书的关键。

图片发自App

五、由感性向理性转变

为了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在课文后面的练习中,增加了多项有个性的习题,如“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我要把喜欢的词语抄下来”。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阅历等知识水平的缺乏,“自己喜欢“变成了“自由化”,其中最常见的有三种现象:(1)词语少的。例:《可贵的沉默》课后“我要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抄下来”学生只抄最后一句“啊,我真快活!这一次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理由:词少!

(2)篇幅短的。《和时间赛跑》中“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背下来。”有学生背诵最后一段:“如果我有什么教给我的孩子,我会告诉他:倘若你一身和时间赛跑,你就会成功。”理由:句短,好背。

(3)无价值的。仍然是这一课的问题,学生还会给个理由:和时间赛跑是下一代的事情,目前还早。

转变这一现象,一是教师要认识教材的价值取向。二是教师要理解编写教材意图。三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抄,乐背。四是课文的正确价值取向要让学生知道,明白,抄写、背诵的作用。五是让学生给个正确的理由。

图片发自App

(河南省林州市 张贵栓)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研人在旅途(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