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论

罗胖的跨年演讲过后,各大自媒体的笔记、文章纷飞,正负面评价一度在我的朋友圈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语言的力量是可怕的,你根本不知道一篇文章或者一句话对在乎的人影响有多大,正反方各执一词。可是众多学员中,又有多少人看不清如今都是在做流量生意呢,不管是贩卖焦虑还是嚼烂了喂给你吃的知识,如果自己的大脑不运转,不思考,只有输入,没有思考没有输出没有行动,那么,就算是去看一手知识又能带来什么改变呢?

花钱花时间学习并自律的人,至少比不行动的嘴皮子看客强上百倍千倍!

吐槽后还是要分享下干货的:在学习混沌大学的商学院课程之前,有个先导课,其中里面有成甲老师的分享特别受用,比如五星学习方法,我才想起来自己在共读《思考,快与慢》每次读后写文章也是用的类似的方法,但是却从未想过归纳总结成为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这次听到成甲老师的介绍,才恍然觉悟,自己用的方法也很类似,却缺乏了归纳总结提炼,而成甲老师提炼出来了,整个先导课都是干货!以下是内容代入自我理解:

一、如何学习思维模型

(一)思维模型有用?无用?

1、思维模型如何在生活中帮我们解决问题?

思维模型的作用:

作用一: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正确率
作用二:提升创新力

我们是怎么做决策的呢?

心理学家发现我们在外部刺激和做出反应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刺激行为模式,而是ABC模式:
A: Activating events 诱发刺激
B: Beliefs 信念反应
C: Consequences 行动结果
对于同一个A,由于背后的B不同,会做出完全不同的C。
每个人由于经历经验等的不同,个人的信念,做决策的依据都会不同。

这次课程,也听到了对“笨”的另一角度解释:“在你遇到类似的情况,每次采取相同的行为,却还期待产生不同的结果。” 不过,如果背后的决策依据、背后的信念发生改变了后,那么行动结果也会完全不同。而这也是为什么要学习思维模型,换掉自己不可靠的决策依据。
例子:夸奖人的FFC模型(Feeling Fact Compare )

2、为何要学习抽象、看似无用的思维模型?

思维模型从上到下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模型、某一学科的原理或规律、跨学科原理和规律:

而我们学习底层、基础的、不同视角的思维模型是为了培养和训练创新能力的基石

(二)如何发现并学习思维模型?

1、从生活小事中学习:问、思、模

问题:遇到了问题,怎么解决呢?

思路:我为什么会觉得这是一个问题呢?
          为什么他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呢?
          他背后思考的过程是什么?

模型:提炼模型
          更底层的思维模型是什么?

遇到问题向别人学习时,我们要知道的并不是问题本身具体的技巧和答案,而是要知道背后思考问题的过程,并追问这个思路和更底层的更基础的思维模型是否有关联。以系统思维来看问题,元素的增加,整个系统都会不同。

三个转变 ( 怎么样才能更好的学习思维模型?)

心态的转变:好奇心,不断的追问为什么
重点的转变:真正重要的是思考过程,结硬寨,打呆仗
方法的转变: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知识之间的联系,真正的高手会建立模型和模型的联结。


格栅理论-多元思维模型

对于系统而言,结构往往大于要素本身,它的性质取决于要素的结构而非要素本身,比如都由碳元素组成的钻石和石墨。

所以就算是学会了很多思维模型,更重要的是能进行联结,形成结构,而非散装单个的思维模型。


2、从混沌大学学习

学习思维模型重要的不是思维模型本身,也不是重要的知识点,而是理解运用思维模型的思路,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下是成甲老师归纳的五星笔记法:

【五星笔记法】

问题一:这门课老师要讲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课前:
看这堂课的简介
百度、谷歌学科相关背景
查询这个领域的主要思想

问题二:讲述的逻辑是什么?
课中:
与自己的逻辑比较

问题三:疑问和启发是什么?
课中:
课堂上产生的疑问
听课中产生的启发

问题四:背后的思维模型是什么?
课后:
可能涉及的思维模型

问题五:可以应用的实操是什么?
课后:
立刻进行的下一步行动
查阅资料,回答课堂笔记的问题
思考受到启发的内容

这个五星笔记法,自己平常也会用到,成甲老师总结得特别到位,可用于日常的学习中。

(三)如何应用多元思维模型?

多层次+多视角

多层次:把一个问题用不同层次的思维模型来进行分析
多视角:在同一个层次当中,用不同角度的思维模型的分析问题

附:学习tips

不要着急记笔记和思维导图;
收集启发点和疑问点;
通过预想使用的场景来进行记忆。

二、如何进行刻意练习

(一)刻意练习的本质

1、刻意练习的分类:

类型一:简单的行为习惯训练,简单的身体记忆,可以用21天
类型二:规则明确的技能训练,刻意重复1万小时
类型三:思维模型训练,不是简单重复1万小时,因为不是遇到A就采取B的规则

把思维模型训练成直觉,能瞬间调用,才算掌握。而刻意练习就是想要把直觉的换成科学的、多元的、新的思维模型,这是替换大脑中神经链条习惯的过程,这只能通过刻意练习来帮助大脑建立新的连接。

2、练习思维模型的五个阶段-阶梯型进步

阶段一:用的时候想不起来
阶段二:事后诸葛亮
阶段三:事中有启发
阶段四:事前调用
阶段五:自然而然

可以利用刻意练习的工具——【反思日记】来提高我们成长进步的斜率杠杆点。

(二)刻意练习的两个方法

1、刻意对标

刻意的把思维模型当作你思考的标准工具,寻找可以利用思维模型的场景。

例子:复利效应(亚马逊增长飞轮效应)
本质:做A导致B,B反过来强化A,不断循环;长线思维。

2、举一反三

同一思维模型,必须用在三个不同的使用场景中。

例子:锚定效应

(三)如何输入和输出

1、熔断不读书法

当你阅读时遇到有疑问或有启发的地方时,暂停阅读,然后思考:
为什么让我有启发?
启发点在哪?
可以用在生活的什么地方?
这背后有什么基本原理吗?

如果只有20 mins时间,两三分钟阅读,其他时间用来独立思考、理解和推进。

2、关键词读书法:封、序、目、尾

当遇到想深入阅读,理解作者的思考路径和逻辑的时候,就可以用这个方法。
从封面、序言、目录、结尾找到关键词。

作者在这本书中想解决什么问题?(目的)
关于解决这个问题他提出了哪些核心的观点或关键词?
这个目的和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里应外合读书法

里应:阅读书籍的内容

#五星笔记法#

外合:阅读书籍里没写的内容

写作是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的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是层层压缩维度的过程。

外合的方法:知人论世

研究作者的成长背景,他过去的经历对他有什么影响,哪些人的思想对他有大的影响,他所处时代的主流思想是什么?文化背景又是什么?

围绕经典知识来构建大的知识网络,把这本书放在时代、人物、文化等大的网络背景下理解才能真正理解经典思想的力量。

4、如何输出?(如何通过反馈来检验我们的学习)

以教为学:把教别人当作一个学习的过程,不懂什么就去教别人什么

压力转化为动力
发现自己的知识阻塞
通过别人的提问检验反馈

以教为学的三个方法(练习场景)

方法一:课堂笔记——把记笔记当作“教别人”的过程
方法二:写作业——把作业当作写文章的内容
方法三:翻转课堂——把所学讲给同事听

以上是学习方法,方法是工具,主要还是践行和自我的思考打通,利用系统思维来多角度看问题解决问题,做高概率正确的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