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年《水浒传》文人命运

      对于中国人而言《水浒传》都是十分熟悉的,因为在《水浒  传》中是重武轻文的。在里面找出几个文人比同沙中淘金一样的困难,试图在其中找几个文人做研究,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用。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在《水浒传》中,这个武力与暴力的故事中同样也勾勒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地位,探讨他们文人的命运和他们命运的关系,探究出封建社会对他们命运的影响,以及政治对于他们生存的倾扎。也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在北宋这个昏庸的时代为文人们的性格和社会地位。

      《水浒传》中毫无疑问,书写的是宋朝时的人文命运。在当时想做官,基本上只能靠科举,但是朝廷对于知识分子的吸纳数量毕竟是有限的。有着严格的标准,有些人掌握了科举的一定制度,如《水浒传》中的陆谦,黄文炳等呢,有的做官不成,又是无家无业,成了游民和知识分子如吴用,随着社会的动荡,这些人有了更多的人生选择,他们有的浪迹江湖,也有的可能参与造反活动,如梁山原头领王伦,梁山上举足轻重的吴用,都是这样的代表。在这样的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命运充满了诡异与不确定性,他们的道路注定为坎坷不平,所以我们将对王伦,吴用这两个文人代表,为我的具体研究,详加以论之。

        像我们宿舍王伦把王伦在江湖上号称“白衣秀士”,没有什么本事,但是却很不公平地当上了梁山博主。当林冲因为火烧草料场这一事件之后,被逼上梁山,而王伦对林冲有着一种本能的恐惧,只是因为王伦认为林冲才能过于比他高,他怕林冲取代自己,为确保他自己的权威,王伦这个过于心计的人,就用“小寨粮食缺少,屋宇不整,人力寡薄,恐日后误了足下”这一借口,想方设法的拒绝林冲,但是却不成。于是一计不灵,就又用一招,向林冲要“投名状”,就是让林冲到山下杀一人截纳,并将那人钱财尽数纳上。王伦明知山下人烟稀少。也知经过之人都是结伴而行,想达到目标并非易事。去装着大度地对林冲说:“与你三日限,如三日内有投名状来,就容你入伙,若三日内没有,就休怪了。”他的心胸狭窄,以难以完成的“任务”逼走人才的那种心态跃于纸上,在林创逾两天之间一无所获之时,王伦又是一幅怜天怜人的模样又说:“想必今日又是没了,我说是与你三日限,今以两日了,若明日再无,就不必相见了,便请挪步下山,投处别上。”只是王伦自信过了头,谁知林冲第三天时遇上了林志,正当二人打的不可开交之时,王伦才出于“若留林冲,实形容的我们不济,不如做个人情,并留了杨志”盘算允许林冲上山,坐了第四把交易再后来晁盖等人劫生辰纲时发。别上山避难,再到后来王伦故伎重演,林冲和晁盖这一波人密谋,林冲忍无可忍,后来将王伦这胸怀狭小之人火并了。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知道王伦此人因为心胸狭窄,嫉妒他人才能,从不原谅他人,最终他的性格也决定了它最终的命运。

      接下来让我们说说吴用,吴用的第一个故事是这样,就是吴用智取生辰纲。故事是这样的梁中书让杨志押送礼物给东京的丈人祝寿,结果晁盖七人认为这些钱是不义之财,于是七人先是聚义,接下来无用就打探消息,把蒙汗药放入酒中。杨志等15人就被迷倒了,而晁盖七人背着11担金银珠宝,装上车,扬长而去了。

      首先,我们能够体会到吴用的智。在文中的吴用先是自己喝酒,之后趁他们的一个不注意,将蒙汗药倒入其中,这就是他的智,先引诱他人,再去安排陷阱,甚至机智。

      还有宋佳当时在浔阳楼题反诗被捉,和戴宗一起被押至刑场,快行斩时,吴用却用计劫了法场,将宋江二人救了回来。在宋江三打祝家庄时,吴用又双掌连环计又攻破祝家庄,吴用在破连环计时,自己派时迁甲骗取徐宁上山。晁盖曾头市兵败后,吴用又假扮算命先生,在卢俊义家写下藏头反诗,将卢俊义也骗去上山。卢俊义回去之后还被陷害,石秀劫法场亦陷北京城,吴用及时出计。先发无头帖子稳住局势,又差时迁火烧大名府,救出卢俊义和拼命三郎石秀无用这一生与出奇谋,屡建战功。在梁山的位置排在第二,招安后还被封为武胜军承宣府。

        当然,这些写的都是无用的智,吴用还有一个特点。吴用早期跟随着晁盖,吴用勇敢无畏,一经出场就“七星聚义”,“智取生辰纲”,“火并王伦”。但到了宋江统治,虽仍在不断的出谋划策,却变得世故而沉郁,动摇而畏缩。征辽时的一番话吴用却是“端着有道理”。扫平王庆凯旋而归,梁山好汉不得入城,水军头领要军师,讨个说法,杀回梁山。吴用回道:“宋公明兄长定然不从……蛇无头不行,我怎敢自作主张”。招安后的吴用虽然辅佐宋江,破辽,平田虎,平王庆,征方腊后来宋江被人害致死。吴用死在宋江墓前。


        但是吴用还是有心胸狭窄的一面。 宋江问吴用,用什么计策去救史进和鲁智深。

      先搭话的是朱武,首先讲了华州城的情况,然后又定下了“里应外合”的计策。

        按道理讲,朱武的计策还是很有见地的。一来朱武久居少华山,对华州城的情况是很了解的,二来里应外合是梁山泊常用的计策。

      我们来看看吴用的态度。吴用对朱武的计策是“却再商议”,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反对的意见。

          吴用用了一招缓兵之计,先缓缓,看看有没有比里应外合更好的主意。如果有的话,朱武的计策就彻底不用了;如果没有的话,就自己再一次提出“里应外合”的计策,掌握主动权。吴用在用时间换空间。

      吴用带着宋江在华州城转了一圈,发现果然固若金汤,吴用这时仍然想不出来比朱武更好的主意。吴用还是决定实施“拖字诀”,腆着脸跟宋江说“再作商议。”

      吴用这一拖,就是三天。吴用为了不输给朱武,白白耗费了三天的时间。要不是贺太守在等着上头回话,史进和鲁智深说不定就被砍了。

    好不容易等了三天,重要等来了宿太尉。看    把吴用高兴地,赶紧调兵遣将。这里,吴用又暴露了自己的小心眼。只安排了李俊、张顺,没有安排熟悉地形的少华山的人。不是他忘了,而是他根本就不想让少华山的人插手。

        但干活的是李俊、张顺,这都不是省油的灯,直接就怼了吴用一把,“只是无人不识得地境,得一个引领路道最好。”少华山的杨春才帮上忙。在这里我们可以见的吴用的心胸狭窄。

      最后,我们可以得出在《水浒传》中,像吴用的这一些人,在于当贼都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在于《水浒传》的文人之中,都有着一定的附庸和软弱,并且心胸狭窄,这就是水浒文人的模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当年《水浒传》文人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