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我的江山我做主
第四节 四贤士
再说范仲淹因为劝谏赵祯慎废郭皇后,于公元1033年十二月被贬为知睦州(浙江淳安),年后,又改任知苏州。
苏州当年恰好发大水,冲毁农田,范仲淹领着民工疏导苏州境内河流,引太湖水入大海,尚未完毕,又调任明州(浙江宁波)。疏导工程成了半拉子。
转运使奏报赵祯,让范仲淹留下来,带领民众将工程建设完工。赵祯准许。竣工后,范仲淹升为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不久,召还东京,判国子监,升迁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公元1035年二月,李迪因为受范讽牵连,被罢免了宰相,王曾第二次升任宰相,吕夷简进位成了首相。
王曾从公元1023年,第一次任宰相,在相位连续七年,当时吕夷简为参知政事,对王曾十分恭谨,王曾极力推荐吕夷简做宰相。公元1029年因为玉清昭应宫失火,王曾被罢免宰相,此时第二次入相,吕夷简排位却在王曾之前了。
吕夷简在宰相位也长达七年之久了,做事养成了独断专行的习惯,升迁任职都启用自己的门生故吏,这是坐在权力顶峰之人的通病,无可厚非。
但是范仲淹看不顺眼,公元1036年五月,他向赵祯呈上一副“百官图”,将百官升迁的排列顺序捋得一清二楚,他指着“百官图”对赵祯详细解释道:“这些人是按次序升迁的;这些人是破格提拔的;这些人启用得比较公道;这些人却是有私人门路的。”
范仲淹解释完毕后,又对赵祯道:“天子进退近臣,凡是破格启用的,不应该全部将权力下放给宰相。”
吕夷简听说后,十分不快,心想:“就你范仲淹能干啊?”
不久,朝廷讨论东京与西京哪个地方更适宜作为京师。范仲淹又进言道:“西京洛阳险固,而开封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太平时期,以开封为京师无可厚非。如果天下有事,应该移都洛阳。平时要对洛阳未雨绸缪,积储蓄,修宫室。”
赵祯觉得有道理,又问吕夷简的意见。吕夷简却一口否定范仲淹的提议,批驳道:“范仲淹之论,不切实际。”
范仲淹听闻吕夷简的批评,倔劲发作,又上疏献“四论”,讥讽时事,并且向赵祯提出忠告:“汉成帝信任自己的师傅张禹,不怀疑舅舅王家,因而有王莽篡逆之祸(张禹是汉成帝师傅,深得信任,临死前为子孙考虑,违心说汉成帝舅舅王根、王凤的好话,致使王家掌握大权,最后王莽改朝换代)。臣担心朝中也有张禹式的大臣,破坏陛下的家法!”
范仲淹的这个说法,就上纲上线了!
吕夷简更加恼火,斥责范仲淹越职多事,不怀好意,离间君臣,引用朋党。范仲淹不服,出言反驳。范先生再次被贬,知饶州(江西鄱阳)。
范仲淹再遭贬斥,很快引起连锁反应。集贤校理(集贤院管理图书官员,职事轻松,但品秩较高)余靖上言:“范仲淹因为讽劝大臣,竟然受到严厉处罚。倘若他的言论不合圣意,陛下可听可不听,怎么能给他安加罪名啊!陛下自亲政后,多次驱逐上言官员,恐怕会钳制天下人悠悠之口,请陛下撤回诏命!”
明眼人都知道,余靖名为劝赵祯,实际是指责吕夷简。吕夷简一不做二不休,余靖上疏不久,也被贬职为筠州(江西高安)酒税(一州征收酒税官员)。
馆阁校勘(主三馆一阁校勘图书)尹洙接着跟进,上疏道:“范仲淹忠诚有品格,他和我亦师亦友,我可以算是他的同党。现在范仲淹以朋党之罪受处罚,我不愿意苟且躲避!”
吕夷简发怒,顺手又将尹洙也撸了,贬为郢州(湖北钟祥)酒税。
范仲淹被贬,当时朝中大多数官员都出言相救,只是语气没有余靖、尹洙直接、激烈罢了。当然也有叫好声,左司谏(门下省谏官,御史性质。中书省谏官为'右司谏')高若讷就是其中主要代表。
馆阁校勘欧阳修,此时刚三十岁,血气方刚,见高若讷逆流而上、对吕夷简趋炎附势的举动很不耻,气愤填膺之余,写信谴责高若讷道:“范仲淹刚性正直,朝中无人能比。现在无罪被逐,君身为谏官,不为他辩护,反而认为理所应当。你有何面目和朝中士大夫相见?你安然出入朝廷,难道不知道世间有'羞耻'两字吗?从今以后,我认为你不是一位正人君子!”
欧阳修指着高若讷的鼻子怒骂,高若讷很羞愤,向吕夷简告了一状,欧阳修被贬为夷陵县令。
范仲淹被贬出京,朝中大臣都畏惧宰相吕夷简,不敢为范仲淹送别,只有龙图阁学士李纮、集贤校理王质出城为范仲淹践行。
有人好心劝告王质,王质不以为然地回答:“仲淹是贤士,能成为他的朋党,我觉得很荣幸!”
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四人遭贬,在朝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馆阁校勘蔡襄写了一篇《四贤一不肖》诗,全诗五十四句,盛赞四人,讥讽高若讷,该诗一发表,立即上了“热搜”,京城士人争相传颂,当时京城有经济头脑的出版商,单独因为出版这首诗而获利丰厚。
就连出使大宋的契丹使者,也专门买了这首诗,送回幽州悬挂。
佐料:蔡襄于公元1012年出生于福建仙游,蔡襄十五岁参加乡试,十八岁游京师,入国子监深造,公元1030年,蔡襄十九岁,参加开封乡试,为解元。
第二年,蔡襄参加进士考试,获第十名,虚岁二十岁,之后开始入朝做官。蔡襄写《四贤一不孝》诗时才二十五岁。
后来范仲淹等人执政时,蔡襄为谏官,他遇事从不回避,奏疏忠诚恳切,大都关系天下利弊、一时缓急。
蔡襄认为国家安危取决于人事,君主要知人善任、辨别邪正。由于有蔡襄这样的人直言敢谏,朝中大臣心怀畏惧,多有收敛。
蔡襄历任多地知州,在英宗朝做了三司使。公元1067年逝世,享年五十六岁。
蔡襄不仅是北宋名臣,而且是书法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朝四大家。同时蔡襄是当然的文学家。也是水利专家。最后,蔡襄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他竟然还是一位茶学家,如果有人说,蔡襄是一位多面手,不是赞誉,而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