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讲稿》——康德

我有一种错觉,作者讲解的康德给了我这样的印象——康德不是在说审美是什么样子,而是在解释,审美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然后去证明给我们看!

凡是都问个“是这样子吗?”,很适合做研究,特别是学习美学,一句“是这样吗?”,就意味着要去翻一些大部头的书,而且保证没完没了!所以,读书要看看你的目的是什么?

关于康德的笔记

康德是真正的美学之父,康德的书《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实用人类学》。和美学关系最大的一本是《判断力批判》。此处的批判,真正意义是,追问知识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

康德颠覆了从古希腊罗马以来美学的出发点和方法论,把美学的基本问题中“美是什么?”变成了“审美是什么?”审美在康德那里叫做鉴赏判断。审美判断和事实判断、感官判断、逻辑判断、道德判断在本质上完全不同。

康德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了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即无利害而生愉快、非概念而又有普遍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共通感。

一,从美感的特征提出两个契机。

1,无利害而生愉快

康德认为,鉴赏是判断美的一种能力,对象美不美,不是看它能否给我们带来知识,而是能否给我们愉快。

康德认为,快适(感官判断),美和善(道德判断)都使人愉快。只是,快适和善,任何时候,都与其对象上的某种利害,结合着。唯有审美才是一种无利害的和自由的愉悦。一个对象美不美,和它有没有用,能否带来好处,毫不相干。

审美是超功利的,同时又能带来快感,这就叫“无利害而生愉快”。

2,非概念而又有普遍性

功利性快感是没有普遍性的,那叫“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美是有普遍性的,当你感到美,你会相信,认为或要求其他人同感此美,否则,你会失望,沮丧甚至愤怒!因为美是超功利的,没有半点好处,无缘无故愉快起来!

真正具有普遍性的,只有逻辑和概念,他们的普遍性表现在抽象,客观,铁面无私。美和美感却不同。它是感性的、具体的、千姿百态和变化万千的,是能够使人愉快,也必须使人愉快的。

审美判断既超功利又非概念,既生快感却又有普遍性。

二,从美感的原则,康德也提出两个契机。

1,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当我们问,一个事物为什么存在时,也就有了目的论的问题。感官判断(舒服不舒服)、事实判断(是不是)、逻辑判断(对不对)、道德判断(好不好)都有判断前的目的。

审美判断没有这个目的,或者说它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如果没有目的,我们就不知道为什么会感到愉快,只好认定它其实是有目的的。但是绝对不是某个具体的客观目的,康德把它叫做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审美不要求我们觉察到什么目的,只要能够唤起愉快的情感。所以,康德把艺术叫做“第二自然”。艺术虽然是人创造的,却又不能让人看出是人造的,应该像自然一样。

审美欣赏和艺术创造一样,应该“无心于万物”。审美就像散步,他要的是自由,自然,自如,随意,走到哪算哪,而且不管走到哪,都能感到美。

2,共通感

审美是必须分享的,当你觉得美,内心深处,潜意识里,认定大家都会觉得美。因此,有必要为审美建立一个主观性原理,不是通过概念,是通过情感,又像概念一样普遍有效的规定的什么使人愉快。康德认为,这就是“共通感”。共通感是审美的“先验假设前提”,它是一种假设,假设大家会赞同你的感受,他先于审美,在审美之前已经设定,它是审美的前提。“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即人性中共通的东西,所以叫做共通感。

共通感,是一切人对于一个判断的赞同的必然性,但是只意味着彼此一致的可能性。有了它,美可以共享,美感可以传达,艺术可以欣赏。

这个原则是主观的,却被设想具有普遍性!

三,康德的启迪

四个契机就是四个关键,其中最关键的是“主观普遍性”。康德认为,美是以客观表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观的东西,这是美、审美和艺术的秘密!在鉴赏判断里,假设的普遍赞同的必然性是一种主观的必然性,他在共通感的前提下,作为客观的东西,被表象着,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论断。我们以此可以得到许多启迪。

1,审美与非审美的区别,仅在于主体的态度,和对象无关。

2,审美判断联系与主体,因此,他表面上是审物,实际上是审人。心中无美则世间无美,只要有一颗审美的心灵,那就随所住处恒安乐,一丘一壑也风流。

3,审美判断联系与主体,因此美必须有主体的审美感受来确证。美和丑都是审美的,美的问题和丑的问题也都是美学问题,非审美却是无所谓美丑。

4,审美判断联系与主体,它只和对象的形式有关,和对象的实存无关。不管它是什么,只要你觉得它美就可以。

5,审美判断联系于主体,与其说审美对象是否美,判断对象是否美,不如说是希望其美,证实其美。

美感是不是美感,要靠他人的同感,他人的共鸣来证明,审美判断必须先验的假设一个前提,就是一切人对于一个判断赞同的必然性,也就是康德的“共通感”!正是它像概念一样,普遍有效地规定着,什么使人愉快,什么使人不愉快。正是它使我们能够理直气壮的说某个对象美,某个对象不美。正是它使我们在理直气壮的说某个对象美的时候,总是期待和要求着他人的同意,也正是它使美这个原本是主观的东西,被客观的表象着。

《读书破万卷》(五)

你可能感兴趣的:(《美学讲稿》——康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