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每日一读287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11

【原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大意】齐景公问孔子治国的道理,孔子回答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说:“好哇!如果真的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吃得着吗?”

【一点启示】人要各归各位,各尽其职,像西方社会子女对父母直乎其名,父子关系像朋友一样,在中国伦理观念是根本行不通的。名不正则言不顺,合理的言行举止才是合乎于道的妥当方式。

【浅谈】

(1)齐景公,姜姓,吕氏,名杵臼,齐灵公之子,齐庄公之弟,早年的景公非常勤政,善于纳谏,关心臣民,以晏婴为齐相,齐国的国势渐渐恢复,在位58年,国内治安相对稳定,国力强盛。晚年景公贪图享乐、厚赋重刑。好犬马、大造宫室,致使民不聊生,却坚持与晋国争夺霸主之虚名。《论语·季氏篇》中称:“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就是对景公的评价。

(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大概是在其早年励精图治的时候,此时孔子大概三十五岁左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的回答因由与当时的强国国君的对话而非常有名。

(3)儒家治国思想是家国同构,所以其伦理文化的代表三纲五常亦是儒家治国思想的准则。其中“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纲”其实是做表率的意思。

(4)君臣父子,前一个是名词,第二个是动词。儒家认为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励精图治,爱恤臣子;大臣要像臣子的样子,尽心尽职,忠于国家;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保护家人,勇于担当;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孝敬长辈,友爱兄弟。一句话,各安其位。

(5)这里孔子提醒景公做好国君份内之事,他是庶子继位,其哥哥嫡长子齐庄公被杀而上位。只有在其位谋其政,才有可能位置稳固。否则,如其兄,庄公君不君,乱淫臣下之妻,惨遭横祸。因为崔杼弑庄公后,大权在握,景公早年形同傀儡,战战兢兢,唯命是从,君不君,臣不臣。

(6)从景公这里看到的是,他听进去了,并且视孔子此言为圭臬。后来虽受权臣田乞对君位的威胁,他终身都对君位无比看重,由此田氏代齐也就没有发生在他身上。

(7)诵习《论语》半部有余,当然我们今天不会觉得此言腐朽,尤其了解了心理学,家庭教育的缺失后,觉得位置与秩序相当重要。千万不可没大没小,甚至颠倒。在生活中、在社交中,每个人扮演好自己应有的角色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君敬臣忠、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恭依然有绝对的现实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每日一读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