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实事求是评赵构
第四节 评赵构(一)
两宋的十八位皇帝,论知名度,除了赵匡胤,就算赵构了。可是赵构在世人眼中普遍印象是反面的、恶劣的,认为他昏庸,因为他杀了岳飞;认为他懦弱,因为他坚持议和,不惜屈膝向敌国称臣;认为他无能,因为他重用秦桧为独相,时间长达十七年,甚至有人还认为他受制于秦桧。尤其是他杀岳飞这事,由于岳飞民族英雄的形象极正面,作为反面形象的赵构因此受尽指责!
事实上,赵构果真如此不堪吗?好在中国地历史丰富多彩,可以上比下比、左比右比、横比竖比,有对比才有伤害,有对比才有距离,有对比才有结论!
我们先分析赵构冤杀岳飞是不是昏庸。
赵构为什么杀岳飞?前文重点分析过。这里我们分析赵构杀岳飞的后果!我们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所作历史事件是否昏庸、糊涂,判断的重要依据就是该历史事件造成的结果。特别是对一位帝王来说,更是如此。比如:
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这事纯属为了搞笑,性质当然糊涂透顶,结果可想而知,犬戎灭了西周。
战国时期赵王迁冤杀李牧,仅仅三个月后,赵国被秦国所灭;北齐高纬冤杀大将斛律光,不久,北齐被周武帝宇文邕所灭;后来的明朝崇祯,冤杀袁崇焕,清军挺进了山海关。这些历史事件,耳熟能详,都是昏庸的典型代表。
而赵构冤杀了岳飞后呢,他所建立不久的南宋政权不仅没有垮掉,反而走向巩固,走向复兴,并向后延续了一百五十二年之久。赵构杀岳飞是不是昏庸,一目了然。
有人会抬杠:如果赵构不冤杀岳飞,大胆起用岳飞北伐,岳飞就收复了国土,统一了国家,这不是昏庸吗?这纯属想当然耳,为什么这样说,等下再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因为赵构的冤杀、错杀,才使岳飞的英名更加流芳于世,从而逐渐成为忠君爱国的典型代表。如果岳飞得以善终,历史对岳飞的评价,可能不及韩世忠。这一点,相信很多人不愿接受,但事实就是如此。我们再来做个对比。
岳飞冤死之前,官职(所任最高职):韩世忠是枢密使,岳飞是枢密副使;荣誉虚职:韩世忠是太保,岳飞是少保;加授节度使:韩世忠是三镇节度使,岳飞是两镇节度使;爵位:韩世忠是英国公,岳飞是武昌郡开国公,比韩世忠低了两个档次;另外韩世忠还被赐号“扬武翊运功臣”,岳飞没有功臣称号。
有人会说,如果岳飞不被冤杀,按他的能力和年纪,取得更大的成就完全有可能。这里就涉及到下一个问题,即该不该“议和”该不该打的问题。也等下统一分析。
赵构在位时期,手下名将如云:韩世忠守淮东,刘光世、张俊守淮西;岳飞守荆襄;吴玠兄弟守四川;杨沂中、刘錡领禁军,还有诸如李显忠、王德、郭浩、杨政之辈。全部是由赵构任用提拔的,如此众多的名将养成,是一位昏君所能做到的吗?
所以说,赵构故意冤杀岳飞,不是因为昏庸,恰恰相反,而是心狠手辣的帝王手段,杀伐果断是一位皇帝的基本素质,柔优寡断、菩萨心肠是做不成皇帝的!
我们再来分析南宋初期,赵构的“议和”国策,是不是懦弱的表现,也就是说,该不该议和、该不该打?分析之前,我们还是来做个对比。
后世的大明灭亡,几乎是北宋灭亡的翻版,所不同的是,大明是被李自成义军和清军夹攻而亡的,而大明的都城在北京,北宋都城在开封,相比之下,大明虽然都城被占领,但南方的收缩空间大得多。那么实际情况又如何呢?
李自成起义军攻占京,崇祯煤山自缢,清军入主中原。福王朱由崧南京登帝位,改元弘光,这就是南明的开始。清军快速南下攻陷扬州,和金军快速南下攻敌扬州何其相似?不久南京陷落,朱由崧在逃亡路上被俘,在位时间不到一年。
朱由崧为什么被俘?一是因为自己花天酒地,图享乐,没有凝聚力,二是没有领袖才能,部下大将大臣闹矛盾,他不知如何调解;三是没有战略眼光,不会做长远打算,清兵兵临城下才想到跑路。不跑,表现出来的骨气是很硬朗,但再硬朗被俘了也是虎头蛇尾,遭人耻笑。
弘光政权结束。后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扶植下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但随着郑芝龙降清,隆武帝被俘绝食而亡,后桂王朱由榔在西南称帝,改元永历,公元1661年吴三桂率军入缅,永历帝在昆明被吴三桂勒杀,南明彻底灭亡,前后持续仅有十七年。
这十七年的状态与赵构“议和”前有区别吗?状况差不多,只不过,赵构能够面对现实,一是能够团结部下,形成凝聚力,即使发生了苗傅、刘正彦“苗刘叛乱”,苗傅、刘正彦失败后也没想到要挟持赵构逃跑;二是自己善于跑,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硬抗当时面子很光鲜,可如果被俘、被杀什么光鲜的面子都成了笑柄;三是低下姿态请求“议和”。议和能够成功,其实是有军事实力做坚强后盾的,假如,你软不拉几的,敌方还不直接把你灭了?会有精力与你议和?
赵构刚继位,就频繁遣使“议和”,初期金军攻势如虹,自然不鸟赵构的议和请求,所以赵构一边开跑,一边组织力量抵抗,胜利了几次,金军也就拖得筋疲力尽,赵构顺势提出议和,金军能不答应?
有人会说,前线将领抵抗金军取胜,和赵构有毛线关系?有关系吗?赵构即位后不久,金军即大举南下,前期除了宗泽守住了汴京,其他地方守臣要么投降,要么被杀,要么被俘,金军势如破竹。直到公元1129年十二月“明州之战”,此战前,赵构是怎样勉励明州之战指挥官张俊的呢?“卿舍朕,则前功俱废…一战成功,当封王爵!”所以说,前线战场的失败和胜利,都有最高统治者的意志体现在其中。
“明州之战”后,才陆续有韩世忠的“黄天荡之战”,陈思恭的“太湖之战”,吴玠的“和尚原之战”等等。
还有人会说,南明灭亡,是因为内部不团结啊!那么南宋建立时内部就团结吗?可以说更不团结。文臣之间,一开始宰相宰相李纲和汪伯彦、黄潜善矛盾激烈,后来汪伯彦、黄潜善和吕颐浩有矛盾,至于武将之间的矛盾,则更多,下节再细讲。这些矛盾,不是赵构协调解决、安抚处置的吗?
佐料:《四朝闻见录》乙集记载了一个典故,可做笑话观。
赵构喜欢各种技艺,看相、写字、下棋。吴益是吴皇后弟弟,赵构小舅子,有次偶遇一位棋手,关西人,短小精悍。吴益让他和宫中国手对弈,各国手都败北。
吴益如获至宝,有次侍奉赵构,下棋后,特意提到此关西棋手,说如何如何了得。赵构听了,当天传旨,让他第二天和某国手对决。
当晚,某国手请关西棋手喝酒,先敬了一大杯酒后,请出一个漂亮女孩子,对关西棋手道:“这是我女儿,我打算许配给你为妻,但有个条件,明天御前对弈,你让我第一局,我让你第二局,你成了我女婿,我推荐你也做国手,都在官家面前做事,岂不是好?你如果不相信我,我怎会舍得将女儿许配给你?”
此女哪是国手之女,只不过是教坊的妓女罢了!关西棋手纯朴耿直,哪有怀疑?
第二天,赵构和吴益在旁观看关西棋手和国手对弈,第一局,关西棋手假装输给国手。赵构看完,立即起身拂袖而去,命罚吴益的酒,并道:“毕竟是外道人,哪里敌得过国手?”
关西棋手至此才知,被国手耍弄了,不久忧闷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