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两篇

编者语:今天突然翻到之前写的两篇文章,猛然发觉两篇文章所咏叹的竟然如此相像,不禁感觉煞是奇妙,前文为赞中华古典艺术之美, 后文为感叹当今古美遗失。前文是大三随性所做,后文为高中应试之作。今置于一处,诸君或可一笑耳。

                                                中华古典艺术之美

承续数千年风雅的中华古典文明之美,倾落于书卷之上,残存于博物馆里,剥蚀于历史岁月中。朋友,你有没有过为美而动容,为美而落泪的时刻?

服饰、建筑、戏曲、陶瓷........这些或有形或无形或高雅或朴素的艺术样式,每每让我屏息凝神聚气,即便是遥远古老的神话传说,亦或狞厉凶恶的神兽图腾,概莫能超出审美的范畴。

中华古典艺术之美,美在各个时代的独一无二的审美范式。

汉的质朴,唐的富丽,宋的清雅,明的繁秀.……乍看好像是历史的巧合,细思下来又感觉是历史的必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也孕育出了不同的时代审美范式。

中华古典艺术之美,美在它海纳百川的包容性。​

唐人楷书中霸气雄厚的颜体与秀美工整的欧体可以双峰并峙。​讲究形体美的“曹衣出水”与讲究神韵美的“吴带当风”亦可以平分秋色。阳春白雪有时也需要下里巴人的调和与陪衬方显其美。

中华古典艺术之美,美在它承载的精神与气韵。

传统读书人有四道:茶、花、香、弈。繁琐而精致的礼节,不正是文人雅士道即在日常中最好的注脚吗?将日常的生活也看作是修行,天、地、人在此和谐统一。

愿以一生痴付,中华古典艺术。

注:本文系上学期上美学概论课因读了些许美学书以及传统文化书,有感而作。限于篇幅短小,中华古典艺术之美难以道其万一,望各位看官海涵。

                                                    古美何处

世间尚存多少原配,人间还剩几许古意?”王开岭在《古典之殇》里发出如是痛心疾首的悲叹。

当今的时代,改革创新蔚然成风,而与之相生相伴的则是很多古美的失而不得。新旧时代摩擦碰撞固然无可避免,但如今很多古美的黯然流逝,原因即在于人们一种朴素恋旧情怀的遗失。

“但祈世间人无恙,何妨架上药生尘?”承续中国数千年文明的悬壶济世的中医,在西医的大行其道下,于夹缝中寻求着生存。

自五四新文化提倡白话文以来,古雅深微的文言文逐渐消失于大众的审美之间,赏读之列。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流传千古的爱情绝唱如今还有几人能够吟出?又有几人,能像元好问一般为这世间草木鸟兽虫鱼凝睇挥泪?诗客远去,美诗难继。

洗尽浮华运匠心,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个大国须臾离不开良匠,可为何尚有诸多酱士有恃无恐,侵占着本该属于良匠的殊荣?

从前,寻常人家皆能酿酒。在浙江绍兴,人们将米与酒曲掺在一起深埋起来,待十八年后,醇香的美酒便成为女儿婚宴上的佳酿。而今,怕是很少有人再去酿酒了吧。所饮之酒不过是千篇一律加工而成。

中医,文言文,多情诗客,良匠,酿酒工艺等古美的遗失让人悲戚难承,黯然神伤。恰如余秋雨所言:“世间最让人消受不住的便是对美的祭奠。”

让人欣慰的是,很多社会学者、文人、艺术家,已经在病态萎靡的社会中察见了诸美的消逝,并做着不以为小的努力。

在这之中,有一个人必要提及,那便是蜚声中外的李玉刚。他是一位矢志追寻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的艺人,虽然他的艺术从前一直不被主流认可与接受,但凭着自己多年的付出,终于得以在春晚惊艳亮相,而后一发不可收拾。

我由此明白,一颗滚烫的追寻美的心永远不会被辜负。

为美擎住一盏灯,人间自是有美痴。

注:本文作于作者高中之时

你可能感兴趣的:(美文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