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

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坛的太阳,俄罗斯近代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一切开端的开端”。诗人出生于莫斯科,童年主要是在莫斯科和莫斯科近郊扎哈罗沃村度过。自幼接受三种并行的教育,即外国人充当教师的家庭教育,以外祖母和奶娘为主的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的教育、以伯父和父母为主的诗歌鉴赏与创作教育。它们对普希金日后的创作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普希金自幼便熟练地掌握了法语,知晓许多俄罗斯民间故事,阅读了不少世界名著,同时尝试写作诗歌、寓言和小喜剧等。

部分代表作品解读

诗歌:普希金最初是以抒情诗人的身份步入文坛的,他用令人耳目一新的优美诗篇歌颂生活,细腻地描写人的各种感情及其微妙的变化。政治、爱情、友谊、亲情、无忧无虑的欢乐和对生与死的畅想,是普希金许多抒情诗的主题。《自由颂》强烈谴责专制暴君,指出至高无上的主宰不是沙皇,而是法律;《乡村》中的第一部分描写乡村自然景色,但自然的美反衬出社会的丑,第二部分描写农奴制压迫下的农民;《致恰达耶夫》献给进步军官恰达耶夫,诗人借主人公之口抒发了当时的贵族青年渴望革命的情绪;《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是一篇令人叹赏不已的爱情表白,同时也堪称诗人的诗歌纲领;不止一次被谱曲的《我曾经爱过你》是普希金爱情诗的杰作;《冬天的早晨》和《秋天》讴歌俄罗斯大自然的美;《先知》、《诗人》、《致诗人》和《黎明》等诗反映了普希金对诗人使命的思考。《我给自己建起了一座非手造的纪念碑》同样表达了这一主题。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一种自信:他将在自己的诗中得到永生,俄罗斯所有的民族都将敬奉他。这首诗堪称普希金的诗歌遗嘱,是诗人一生创作的总结。

《叶甫盖尼·奥涅金》("Евгений Онегин" , 1823-1830):诗体长篇小说,俄罗斯现实主义小说的第一部典范之作。写作过程历经8年,发表于1825至1832年间,1833年全书出版。这部以当代社会生活为内容的作品,因其现实主义和民族性,被誉为“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小说描绘了一幅从彼得堡上流社会到偏僻乡村的广阔画面,通过男主人公贵族青年奥涅金的各种活动,展现出贵族、地主、农民等阶级的人物群像,揭示出各类人物的性格。奥涅金天资聪慧,接受的是典型的贵族教育并且深受西方文明的熏陶,他阅读亚当·斯密和卢梭等人的书,欣赏并模仿拜伦的叛逆与忧郁。身处贵族之家和上流社会,他逐渐对都市贵族阶层的生活感到失望和厌倦,既不想在仕途上飞黄腾达,也不愿通过军界光宗耀祖,对写作、农村改革有过一时的热情,希望以此来填补心灵的空虚,后因继承伯父的遗产来到乡间。尽管他用较轻的地租代替了固有的徭役制,为此获得农民的感谢和地主的嫉恨,但乡村生活同样令他觉得无聊,他拒绝了少女塔吉雅娜的爱情,在因小事引发的决斗中杀死了自己的朋友连斯基,之后因为良心不安而出走;塔吉雅娜则嫁给了自己不爱的人。几年后他回到上流社会,与已成为贵妇人的塔吉雅娜在社交界不期而遇,狂热地向她发起爱情攻势,但遭到拒绝。奥涅金最终由于缺乏坚定的生活目标与实现理想的执着意志而一事无成。

叶甫盖尼·奥涅金和连斯基到塔吉雅娜家

长诗主人公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的第一个“多余人”形象,他的形象有极大的概括意义。他是那种既对贵族社会不满又受本阶级影响而不能积极行动起来反对这个社会的人物典型。赫尔岑说:“他是个无所事事的人,因为他从来就什么事都不做,他在他所处的那个环境中是个多余的人,而又没有足够的力量从这个环境中挣脱出来。” 普希金在该长诗中塑造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其出现对俄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之后,毕巧林、别尔托夫、罗亭等一系列多余人形象接踵而来,俄罗斯作家们借该文学形象为世界文坛添上了属于俄罗斯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塔吉雅娜被普希金称为“我亲爱的理想”,是普希金为俄国生活塑造的理想,被后人称为“俄罗斯文学中的灵魂”。她生活在乳娘和女仆人中间,经常听她们讲述人民中代代相传的民间故事。她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成长,淳朴、接近人民。她没有沾染贵族小姐的恶习,与俄罗斯大地、俄罗斯民间的东西紧密相连。普希金借塔吉雅娜想要找回宁静的俄罗斯乡村,提醒一心向往走西欧道路的俄国人,不要忘记和轻视俄罗斯民族的优秀传统——那才是俄罗斯人真正的精神家园。所以,塔吉雅娜已不单纯是向往爱情、渴望家庭幸福的女性的化身,她是普希金美学思想的集中概括和明确表述。

《叶甫盖尼·奥涅金》作为一部诗体长篇小说,作者本人的形象贯穿始终。小说中有大量的抒情插话,这些插话或议论世态炎凉,或抒发自己的感情。因此,作品既有小说的流畅,又有诗的凝练。这些插话并没有游离于全书的内容,而是自然插入,诗人的影子始终伴随着男女主人公。他的存在大大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和色彩,增加了它的情趣。小说各章以独特的“奥涅金式诗节”组成,每节十四行,用抑扬格写成,诗的形式虽相同,但内容又相对独立。作为一部长篇小说,作品描绘了极其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俄国城乡的四季景色、各阶层的日常生活、国家经济、文化状况都在小说中真实而生动地反映出来。而作者对社会风习的描写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男女主人公提供生活的场景,为塑造典型性格服务。作家通过人物之间的性格对比,相互谈话和评价,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书信,喜欢阅读的书籍及房间的摆设等多方面来刻画人物性格。普希金在小说中把书面语、口语和民间语言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从根本上革新了文学的语言。

《别尔金小说集》("Повести Белкина", 1830):1830年普希金在鲍尔金诺停留期间完成了包括五个短篇在内的《别尔金小说集》。这部作品集中体现了普希金短篇小说的成就。其中收入了他的五个短篇小说,即《棺材匠》(“Гробовщик”)、《驿站长》(“Станционный смотритель”)、《村姑小姐》(“Барышня-крестьянка”)、《射击》(“Выстрел”)和《暴风雪》(“Метель”)。普希金的诗歌气势磅礴,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激情。可是,这五篇小说却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写法,以写人记事的手法来展现俄罗斯底层人物的命运。人物塑造得活灵活现,小说语言清新生动,干净利落,堪称经典。

《驿站长》是《别尔金小说集》中最优秀的一篇。主人公维林 (Самсон Вырин) 是个乡间驿站长,因为社会地位低下而不得不忍受种种屈辱。他在爱女杜尼娅 (Дуня) 被过路的骠骑大尉明斯基 (Минский) 带走后焦灼万分,急忙赶到彼得堡寻找,但被明斯基撵出家门。维林投告无门,只能忍辱回家,从此借酒浇愁,忧伤成疾而死。社会不平不仅使他失去做人的尊严,而且夺走了他生活中唯一的欢乐,甚至生命。与卡拉姆津笔下操贵族小姐语言的农家少女不同,维林的思想感情和言谈与他的身份、教养十分相称,作者把人物塑造得真切、动人。杜尼娅并未如维林所料被遗弃和沦落街头,而是一直得到明斯基的宠爱,成为“贵妇人”。这种结局客观上使维林原来的担心显得多余,从而也缓和了对明斯基的谴责。小说引起的更多是同情和叹息,而不是愤怒和抗议。

为找回女儿寻到彼得堡的维林

在俄国文学史上,普希金的作品《驿站长》中第一次塑造了维林这一“小人物”(маленький человек)形象(继普希金之后,果戈理的小说《外套》(“Шинель”)、屠格涅夫的小说《木木》(“Муму”)、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穷人》(“Бедные люди”)、契诃夫的小说《苦恼》(“Тоска”)都触及了“小人物”的形象)。“小人物”主题突出显示了俄罗斯文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对人的关爱、对被压迫者的同情、对恶势力的批判和抗议从此成为俄罗斯文学的优良传统。

《上尉的女儿》("Капитанская дочка", 1836) 是普希金最后一部小说作品。小说以虚构的主人公格里尼奥夫老年时对往事回忆的形式写成。小说直接描写了18世纪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起义,是俄罗斯文学中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现实主义作品。历史上,贵族社会和沙皇政府一贯丑化普加乔夫,把他说成是十恶不赦的强盗,而普希金却怀抱琵琶另弹别调,把他塑造成一位机智勇敢、乐观豪迈、胸怀远大理想而又深受人民爱戴的农民运动领袖,同时在作品中生动地展示了这场运动波澜壮阔的规模和广泛的社会基础,表达了作家对封建压迫下农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农奴制度与专制统治的深刻批判。小说把虚构的人物和历史人物、个人的悲欢离合和波澜起伏的历史事件有机地糅合在一起,既赋予虚构人物以特定的历史时代的风貌,又使历史事件和人物显得生动丰满;小说中大量使用民间创作素材,小说历史场面宏大,人物众多。

最后,还是用郑体武老师的话来为怎么赞颂都不过分的普希金结个尾吧:

普希金具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在抒情诗、戏剧、小说和文学理论方面都卓有建树。普希金使艺术创作摆脱了各种教条,并面向现实,将现实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根基。他几乎在所有的体裁领域都有非凡的创造。他确立了俄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原则,并提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作品。普希金的创作全面反映了当时俄罗斯人民的生活,反映了其历史过去和对光明未来的憧憬。普希金创造了俄罗斯文学中“多余人”的鼻祖,也开了写“小人物”的先河。普希金缔造了现代俄罗斯文学语言,大大提高了俄罗斯文学的艺术表现力。他的语言至今仍是清晰、准确、生动、优美和朴素的典范。普希金以自己的创作为世界文学宝库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普希金的创作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你可能感兴趣的:(普希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