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白话道德经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路是为了走的,道是为了行的,当我们修好了道,得到了“清静之果”(见第十四章),就要把“清静之果”化为行动。所以,人生修行,其一在修道,在清静之观,其二在行,把修好的路走好!这便是这章和前章的关系。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这一句话就概括了整章内容。老子用了两个词“微妙”、“玄通”。


微,就是细微、轻微、稍微,寓意思维行动细致入微,并能从细微的地方着手,产生最大的功效,就像蝴蝶效应一般,扇动翅膀,形成飓风,就像“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就像“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星星之火便可燎原,这是不是很“妙”?妙,“女”代表柔和、顺从,顺从自然之意;右边“少”字和“微”异曲同工,都着眼于细微之意。玄,丝线缠绕的丝团,甲骨文类似“8”字,如毛线团,见下图。意为循环、往复、又绵延不绝,并且彼此相“通”,这就是“玄通”,像呼吸,一进一出,循环往复。


该图片由cocoparisienne在Pixabay上发布

微妙玄通,既描述出了自然的规律,又总结出了“行道”的要点。然后老子说,“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这些善于行道的人太玄妙了,我就勉强的描述下吧。”


“豫兮若冬涉川”。豫,左边一个“予”,原意为织布时两个梭子持续送线,“持续送线”,暗含绵延不绝之意,就像行走时两腿交叉用力,让行走力不间歇;右边一个“象”字,大象,作为陆地上最大的动物,象征着稳重、接地、不移。佛家中,普贤菩萨的坐骑就是一头大象,普贤菩萨象征着行道、化德,大象象征着稳重、落实,合在一起就是:把道稳稳的落实了,落实的“道”就叫“德”。“予”和“象”合起来的意思便是稳重、而又绵延的行进。在《易经》里有个“豫卦”,“利建侯、行师”,同样为稳重、绵延行进的意思。


“冬”,冬天,我国属于季风性气候,冬天降水少,河水浅。“川”为小河,远没有没有江河那么大。整句话连起来就是:本来就很大、很稳重、很有力了,在冬天过小河本是很容易的事,却依旧谨慎小心、全力而为,就像我们常说的“狮子搏兔尤用全力”。


“犹兮若畏四邻”。“犹”的繁体字为“猶”,左边一个“犬毛旁”代表着一种动物,右边“酋”代表一坛酒,“犹”的意思是喝了酒的动物,迷迷糊糊的。我们常说的“犹如”,就是由此演绎过来的,因为喝了酒,看东西模糊,所以用“犹如”。整句话连在一起就是:即使像喝了酒那样迷迷糊糊的,依旧谨慎的防备周遭。


两句话连起来就是,这些“善为道”的人,不论自己的状态好坏,行事都全力以赴、小心谨慎。事来就应,应了就仔仔细细、认认真真。


“俨兮其若客”。“俨”左边一个“单人旁”,代表自己,右边一个“严”,严格之意,合在一起意为严于律己。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本来已经很严格的要求自己了,但依旧像客人一样,不断地约束自己,不敢有丝毫松懈。


“涣兮其若释”。“涣”本意为水分流、涣散之意,水有“七善”(道德经第八章),有利万物成长之意,“释”则为释放之意。这句话的意思是,对外的给予、布施已经很多了,却依旧释放自己的慈爱与力量。


“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释”这两句,一收敛一发散,如阴阳之收发,敛则严于律己、修身养性;散则恩泽万物、惠泽四方。就像我们说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敦兮其若朴”,“敦”,敦促、敦敦教诲;“朴”,自然而无人工修饰。整句话意为:对他人的教诲,潜移默化,在不知不觉中教化他人。“太上立德”,最好的教化就是通过自己的德行感染他人,“其次立功”通过“榜样”的作用教化他人,“下次立言”,最无力的便是“言语”,叨唠半天,左耳朵听右耳朵冒,甚至适得其反。所以我们说“孩子最好的老师就是父母”,父母的德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旷兮其若谷”,“旷”,太阳照射之广阔,无所不及;谷,如第六章所说之“谷神”,意为水能绵延不绝的从谷中流出,这里指无穷尽。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善为道”的人,如阳光普照,恩泽四方,自己的能量却又无穷无尽。


“混兮其若浊”,“混”,左边“三点水”代表河流,右边“昆”代表众多,“混”意为,众多河水汇聚。“浊”繁体字为“濁”,左边“三点水”代表水,右边为“蜀”,为观察蚕吐丝化茧的过程,因为丝不断的吐出,所以“濁”义为绵延不绝的河流。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将各种河流汇聚在一起,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层层推进,先说对他人的教化无形“若朴”,然后指出教化的广泛“旷”和无穷尽“谷”,最后指出,无穷尽源于绵延不绝的汇聚与容纳(“混兮其若浊”)。


以上七句,为“善为道”外在的描述,紧接着,从内在做了个总结:“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静之徐生?”“浊”自带流动变化之意,因流动变化才能浑浊;“清”则是不动之水,因为“静”才能清。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谁能在动中清静下来,谁能在清静中生出动来?”动起来之后清静,清静之后再动,再清静再动……这就是循环往复!但是循环往复并不意味着螺旋上升!还需要“保此道,不欲盈”,掌握了清静——动——清静——动的方法,还要“不欲盈”。注意,“不欲盈”和“不盈”是有差别的,“不盈”讲的是不自满、谦虚的状态。“不欲盈”讲的是不去追求圆满的心态,就像修行者心中不能有成就“大自在”的欲望心一样,它有不攀比、保持本分、安在当下而后自然而然成就自己的意思,与前一句的“安”“生”相对应。


举个例子:


一个人走路,走着走着发现自己罗圈腿了,便停下来思考应该怎么走更好,这就是由动到静,研究了几天,发现了更好的走路方式,便按照新的方法走,这就是由静到动。


这个故事很简单,但是很多人,走在人生这条路上,就是一路走到黑的,走到弯腰驼背,走到拄着拐杖,唯独没想过怎么走更有利于身体,怎么走更省力……这就是动中清静不下来了。


还有的人走着走着,发现罗圈腿了,发现走路费事了,发现人生这条路太难了,就干脆不走了,撂挑子不干了,混吃等死了!他也静下来思考了,但是思考的结果是,走着费劲、人生太难、躺着舒服。这就是在静中动不了的!更极端的例子就是,打坐的人沉迷在冥想中,爱幻想的人沉迷在白日梦中,动不起来了!


还有的人,走着走着,发现像马儿一样四条腿走路可能更快点,然后学起了马儿,双手变成双脚,退化了!这个人真的静下来好好思考了,但是想的是怎么更快更好的走完这条路,而不是本本分分的走这条路,就像一个人做事,不去想怎么做好,而是想怎么快点结束。所以循环往复,不一定螺旋上升,当我们失了做人做事的本分时反而倒退了!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吐出了人生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道理,在实践中层层深入,修正不适宜的,在感悟中逐层渐进,践行更适宜的,然后再修正再践行,如剥茧抽丝,一层层的不断“扬弃”,“蔽去而新成”。而这,就是行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行道白话道德经第十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