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读周国平论教育

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

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什么叫虚度?快乐不算什么吗?整日跳跑不算什么吗?如果满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虚度,那就让他们虚度好了。

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都是自学。

对于受过基础教育的聪明学生来说,大学里不妨既无老师也不考试,任他们在图书馆里自由地涉猎。

全世界的书架上摆满了精神的美味佳肴,可是学生们却被迫去啃那些毫无营养的乏味的教科书。

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

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之下生长。

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今日一些教师恰恰是以名利为唯一目的,明目张胆地把学生当作获取名利的手段。

神圣的好奇心,即探究未知事物的强烈兴趣,以及在这探究中所获得的喜悦和满足感。内在的自由,即不受权力和社会偏见的限制,也不受未经审察的常规和习惯的羁绊,而能进行独立的思考。

教育的基本道理并不复杂,其主要使命就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受教育者所固有的人性特质得到健康的生长,成为人性健全的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影响是在精神上,因此他自己必须有崇高的精神境界。

看教育是否成功,就看它是否拓展了还是缩减了受教育者的人生可能性。与幸福而有意义的人生这个目标相比,获得一个好职业之类的目标显得何其可怜。

教育究竟何为?

社会科学是针对社会的问题讲故事,文学艺术是针对人生的问题讲故事,宗教和哲学是针对终极问题讲故事。

人是凭借精神属性成其为人的。精神属性可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即理想思维,情感体验,道德实践着三种精神能力。

智育的目标是培育自由,独立的头脑。美育的目标是培育美丽,丰富的心灵。德育的目标是培育善良,高贵的灵魂。

养成读书的癖好。读书成了生活的必需,真正感到不可缺少,几天不读书就寝食不安,自惭形秽。形成自己的读书趣味。有较高的读书品味。

世界百科全书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列有专门条目进行介绍,称之为一部成功的少年百科全书。针对中小学课程学习和课外阅读的需要而编写。

写作业获得许多快乐,但是这种快乐不能代替读书的快乐。

读书的理解和吸收,幸好我们还可以选择读什么书。

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可读可不读的书,一切专业书籍归入此类。必读的书,就精神生活而言,即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憾。

用轻松的方式阅读。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

为了消遣,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

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

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熏染出来的。

读书的快乐,一在求知欲的满足,二在与活在书中的灵魂的交流,三在自身精神的丰富和生长。

摆脱功利的考虑,有从容的心境。

读书是天下最愉快的事,是纯粹的收入,尽管它不像写作那样能带来经济上的收益。

它的力量多半不缘于它自身,而缘于它介入我们生活的那个时机。

后来重读这本书,我们很可能会对它失望,并且诧异当初它何以使自己如此心醉神迷。--平凡的世界,不敢再读,怕毁掉记忆。

文字是抽象的符号,它要求阅读必须同时也是思考,否则就不能理解文字的意义;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

品位,就是能够通过阅读而过一种心智生活,使你对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始终处在活泼的状态。

读书的档次大体上决定了写作的档次。平日读什么书,会在内听觉中形成一种韵律,实际上就是一种无意识的内在格调和趣味,写作时就不要自主地跟着走。

衡量一本书价值的标准是:读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制不住地想写点什么,哪怕我想写的东西表面上与它似乎全然无关。

健忘未必全无益处:可以不被读过的东西牵着鼻子走,易于发挥自己的独创性;言语简洁,不夸夸其谈,因为实在谈不出更多的东西;对事物和书籍永远保持新鲜感,不管接触多少回,总像第一次见到一样。

一个人受另一个人的影响是什么意思呢?无非是一种自我发现,是自己本已存在但沉睡着的东西的被唤醒。对心灵所发生的的重大影响决不可能是一种灌输,而应是一种共鸣和抗争。

一个人有没有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这是非常重要的。

最重要的不是讲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忘不掉的剩下的是什么东西?是一种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不管时代怎样不同,是孩子都爱玩,玩起来不加节制都会影响学习,所以都有一个培养意志力的问题。我主动一种主动的玩,就是把玩和学习结合起来,在玩的同时刺激了求知欲,启迪了智慧。在多数情况下,看电视,玩电脑游戏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往往消磨了大量时间,所获却极小。

多到大自然中去,永远对阳光下的广阔世界充满好奇心。

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和习惯,最重要的是保护和鼓励他们对书籍的兴趣,使他们感到阅读本身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

河北教育出版社的--世界名著之旅,周国平推荐小学生可读的缩写版。共二十来册。

给孩子一个布满书籍的环境,一种以读书为乐的氛围,如此足矣,其余皆顺其自然。

创造力并不神秘,它无非是在强烈的兴趣推动下的持久的努力。第一是兴趣,第二是良好的工作习惯。这个过程中,好奇心,思维能力,想象力,直觉,灵感等,都会被调动起来,为创造作出贡献。

不让她上任何补习班,强化班,启发她轻分数而重理解,鼓励她读感兴趣的课外书。放在第一位的是超越应试的健康心态和快乐学习的能力,而不是知识,尤其不是分数。

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不过周国平读的是原著。

信息传播技术的新革命再一次彻底改变了儿童生活的场景,在作者看来,不啻是消灭了由印刷术所建立的儿童的概念。

钟表消灭了永恒,印刷机使之恢复。依靠印刷的书籍,个人得以摆脱一时一地的控制,扩展了思想自由的疆域。可是,电视似乎又重新消灭了永恒。

文化是思想活动,支离破碎的信息与文化毫不相干。

洛克派认为,儿童是未成形的人,教育就是通过识字和理性能力的培养使之成形,变成文明的成人。卢梭派则认为,儿童拥有与生俱来的自发能力,教育就是生长,以文字为主导的现行教育却压抑了生长,结果使儿童变成了畸形的成人。卢梭的批评是多么切合今日中国的现状。

中学时代发现了什么?因为求知欲的觉醒,发现了一个书的世界。因为性的觉醒,发现了一个异性世界。因为自我意识的觉醒,发现了自我也发现了死亡。

读书成了我的终身职业。

进入高中后,我仍然不曾读过任何真正重要的书,基本上是在粗浅的知识性读物中摸索。在盲目而又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有一阵我竟然认真地读起了词典,边读边把我觉得有用的词条抄在笔记簿上。我在中学时代的读书收获肯定不在于某一本书对于我的具体影响,而在于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生命的早期,突然发现死亡。迟早有一天,一个人将确凿无疑地知道自己也是不可避免地会死的。这一发现是一种极其痛苦的内心经验,宛如发生了一场看不见的地震。从此以后,一个人就开始了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和思考。

有限的生命,用来追逐物欲,真是太奢侈,太浪费了。

曾经的学校非常重视集体主义的教育,个人主义则总是遭到最严厉的批评。个人没有任何独立的价值,其全部价值就是成为集体里的积极分子,为集体做好事。在这样的氛围里,一个少年人的自我意识是很难觉醒的。--是不是今日朝鲜的现状呢?

意识到了我的生命的有限和宝贵,我要对这不可重复的生命负责。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是最基本的责任心,一个对自己的生命尚且不负责的人是绝不可能对他人,对民族,对世界负责的。

父母的眼神,往往是孩子藉之感受世界的明暗和自己生命的强弱的。

真爱孩子就应当从长计议,使孩子离得开父母,离开了父母仍有能力生活得好,这乃是常识。

父母的眼里常含不安,是因为看到了在我们的周围环境中有太多的不安全的因素,交通混乱,公共设施质量低劣,针对儿童的犯罪猖獗等。给孩子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生存环境,这的确已是全社会的一项刻不容缓的责任。

成长是人生最重要而奇妙的经历之一,我们在一生中有两次机会来体验这个经历,一次是为人子女,在父母抚育之下正大;一次是为人父母,抚育孩子长大。

这似乎短暂的童年其实是人生中最悠长的时光。我们仅在儿童时体验过时光的永驻,而到了成年之后,儿时的回忆又将伴随我们的一生。

对聪明的大人说的话:倘若你珍惜你的童年,你一定也要尊重你的孩子的童年。

孩子虽是借你而来,却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爱,却不可给他想法,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

教育即生长,教育机构和教育者的使命就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

一个人的童年,最好在乡村度过。童年是生命蓬勃生长的时期,而乡村为它提供了充满同样蓬勃生长的生命的环境。农村孩子的生命不孤单,它有许多同伴,它与树草,野兔,家畜,昆虫进行着无声的谈话,它本能地感觉到自己属于大自然的生命共同体。

童年无小事,人生最早的印象因为写在白纸上而格外鲜明,旁人觉得琐碎的细节很可能对本人性格的形成发生过重大作用。

一个人自己无为却逼迫孩子大有作为的人,他的无为其实是无能和不得志,一个自己拼命奋斗却让孩子自由生长的人,他的拼命多少是出于无奈,这两种人都想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的未遂愿望。

正确的做法是鼓励孩子,不妨与他们讨论,提出一些可能的答案,但一定不要作结论。

平安。身心健康地成长。

最好的鼓励办法就是和他们一起思考和讨论。

一个有意义的人生是要留下什么作品或者思想传承?或者至少在其中添砖加瓦吧!

傅佩荣--哲学与人生

周国平--画说哲学: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精神的故乡。

罗素--西方的智慧,杜兰特--哲学的故事,梯利--西方哲学史

要真正领悟哲学是什么,最好的办法就是都大哲学家的原著。

提倡学生写读书笔记。

写日记,贵在坚持,养成习惯。一定要真实,有内容。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独立见解。

语文水平,无非是两样,一是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一是写作的兴趣和能力。

中学生最好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中学是人生的一个关键时期,许多好习惯和坏习惯都是在这个时期里养成的。有两种好习惯,一旦养成了,就终身受益。就是阅读和写日记的习惯。

日记是灵魂的密室。你心中也许有一些不愿或者不能对被人的感受,你就用笔对自己说。

有的人只习惯于与别人共处,和别人说话,自己对自己无话可说,一旦独处就难受得要命。

成为一个够格的作家,基本条件是有真情实感,并且善于用恰当的语言把真情实感表达出来。

作文所起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如果教师水平低,指导失当,甚至会起坏作用。与写作文不同,写日记时,人是自由的,可以只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还可以只按照自己满意的方式写,不用考虑是否合乎某个老师的要求或者某种固定的规范。

写日记必须遵守三个条件:1是坚持,尤其开始时每天都写,来不及就第二天补写。绝不偷懒,绝不姑息自己。2是认真,对触动了自己的事情和心情要仔细写,努力寻找确切的表达,绝不马虎,决不敷衍自己,这样写出的日记才具有价值。3是私密,基本上不给人看,这样在写日记时才能排除他人眼光的干扰,坦然面对自己,句句都写真心话。

偷窥日记是对孩子正在生长的自由心灵和独立人格的摧残。

你可能感兴趣的:(171、读周国平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