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北京味道22 | 炒肝

炒 肝

01 吃一次炒肝,就明白了它

漂在北京的南方人,都听说过北京的小吃“炒肝”,听过很多次,但是不一定吃过。为什么?

炒肝的名字听得不错,进了餐馆,南方人就想,嗯,今天我尝尝炒肝。

炒肝上来,看上去是一碗深色的糊糊,稠得像冲出的藕粉糊,没有藕粉晶莹,颜色比藕粉深,是酱红色还发着油亮。顿时令人眼前浮现了河南的胡辣汤,也是这般黏糊糊的。

“哎呀,炒肝炒肝,这么黏糊的,明明是煮的还说炒肝,看着别扭,不吃了。” 小伙子自言自语,急着赶地铁了。

旁边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不服气了。黏糊糊的怎么不可以叫炒?炒制过程中勾芡,炒出来就是黏糊的啊。

没错,这炒肝的黏糊就是勾芡的效果。勾芡是啥?就是用淀粉加冷水搅拌后倒入锅中,勾芡可以保障炒肝鲜嫩的口感。

这一碗酱红色的糊糊里,满是小块的肥肠与肝,还有切碎的大蒜,用汤匙舀一勺,糊糊入口,稠滑的口感,味道咸香浓厚,名副其实的重口味,但是不腻,小块肥肠劲道耐嚼。

炒肝?这一碗黏糊的炒肝里,没有肝,绝大多数是肥肠啊!哪里有肝的影子?

别急,仔细找找,真找到一小块肝。炒肝的肝是猪肝。

其实,北京炒肝里,大多数都是切小块的肥肠,猪肝只是点缀2-3小块。

你以为是店主偷工减料吗?市场上肥肠比猪肝要贵,关键是肥肠多,炒肝的口感更好。

只是炒肝里肥肠多,肝少,却偏偏叫“炒肝”,这可算是名不副实吧。

02 炒肝的由来

毫无疑问,炒肝是老北京的特色传统小吃,因为除了北京,其他地方没有。

北京炒肝历史悠久,是由宋代民间食品发展而来,据说到了清朝才有了变化。

炒肝的原型是: 以切成段的猪肠、肝、心、肺加调料用白汤煮熟,不讲究佐料,制作简单,尝一次还好,但时间久了,吃的人就少了。

有人建议将其中的 心、肺去掉,只煮肝和肥肠,并取名为:炒肝。店主接受了建议,做了改良后,果然,炒肝的生意越来越好。后来,店主还改良了调料,改进了做法,炒肝的味道越来越香浓,受到人们的欢迎,炒肝终于流传到今天。

改良后的佐料与做法:是在熬热的食油中放入大料,炸透后放入生蒜,蒜变黄时立即放入适量的黄酱,炒好备用。此外还要熬些上好的口蘑汤。原料、佐料备齐后,始制作炒肝儿。先将熟肥肠段放入沸汤,再放入蒜酱、葱花、芡同姜末和口蘑汤,然后将生肝条放入锅中,以淀粉勾芡,最后撒上一层砸好的蒜泥即成。这就是现在的炒肝。

为什么食客建议主料多用肥肠,少用肝呢?

从营养看,肥肠有润燥、补虚、止渴止血之功效。中国人历来讲究“吃什么补什么。” 吃肥肠自然对人的肠道有益处。肝呢? 具有补肝明目、养血、营养保健等作用。

从口感讲,肥肠吃起来柔韧,猪肝煮出来变硬且干,两者的口感正好互补。从调味上,肥肠与猪肝都带有比较浓的异味,而调料中的黄酱与大蒜正好去了令人不爽的气味。

炒肝能成为北京的传统小吃,就证明其原辅料搭配,其口感,截至目前是无可挑剔的。(不爱吃肥肠的,另当别论)

03  炒肝店的轶事

炒肝,虽是北京的一道传统小吃,但它比较小众,不是人人都爱吃肥肠或者猪肝。

不起眼的炒肝却在几年前的一日,引起了美国大使馆的关注。那天下午1点多钟,鼓楼前的马路上,美国大使馆的车队快速驶来,停在了鼓楼东侧的姚记炒肝店。当时的副总统拜登带着孙女一行人进了炒肝店,吃了一碗炸酱面后,离开了。

其实,拜登只是吃了一碗炸酱面,没吃炒肝,多数外国人是不吃动物内脏的。

人们只在意拜登去了姚记炒肝店,没关注他吃的什么,想当然地,他去姚记炒肝店,成了轰动的新闻。于是,姚记炒肝店成了网红店,生意非常红火。

这就是名人效应,也难怪很多餐馆的墙壁上,挂着名人与店主合影的照片,一是告诉食客大众,名人来店里吃饭了,你也来这里吃饭,说明你真有眼光。二是让客人觉得这个餐馆不错,否则名人怎么会来吃饭?

究竟是美味吸引了名人,还是名人推动了美味?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先有美味,而后有名人来。名人效应也确实推动美味传播更广,吸引更多的人。


--------------------

上一篇  漫话北京味道 21

下一篇 漫话北京味道 23

你可能感兴趣的:(漫话北京味道22 | 炒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