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称第一,情感收割机——王昌龄《从军行其四》赏读

从军行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七绝圣手”,著名边塞诗人。之所以称之为“七绝圣手”是因为其一,王昌龄的七绝数量之多。在盛唐四百七十余首的七绝诗中,王昌龄独占七十余首。近六分之一数量的优异成绩足以名称七绝;其二,在唐初七绝仅有七十余首,是王昌龄推动七绝体制大定,促进表现手法的成熟,不仅成为唐代流行的诗歌体裁,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当然这里也有李白等人的共同努力,因此在七绝方面王昌龄与李白齐名。

唐朝的边塞诗人,总是以高、岑并称的。但是依据后人考证,王昌龄为唐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唐玄宗李隆基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便掀起了从军的热潮,以求在边疆建功立业。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来到西北边陲,深切的体验了边塞生活,与此同时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故王昌龄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从军行七首》组诗作品,既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又是七绝。这七首诗内容相关连,共同反映了复杂、丰富的边塞生活。第四首诗表现出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彤云密布,遮天蔽日,横亘在湖北面,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也为之暗淡;穿越雪山,就是伫立于河西走廊中的一座孤城;从这座荒漠中的孤城一路西行,就是军事要塞——玉门关。一个南拒吐蕃,一个西防突厥,两座要塞遥遥相望。与其说是孤城雄关相望倒不如说是戍边的将士千里相望。这样一想,这开篇的两句诗就不单纯是环境描写了,而是渗透了复杂的思想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陲要塞的关心,对自己肩负使命的自豪感,对戍边生活的孤寂,对建功立业的悲壮,似乎都集中在了王昌龄为我们铺洒开的这幅绵延千里,地域广阔的长卷中,同时告诉我们这就是西北边陲戍边将士生活和战斗的具体环境。这也更让我们好奇,那些戍边的将士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戍边以来,时间久的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不断的战事,艰苦的战斗,彪悍的敌军,还有漫天的黄沙,虽然已经磨穿了身披的铁甲,但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殆尽,而是在漫天黄沙中愈战愈勇,越磨砺越坚强。听听他们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誓言就明白了“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没有回避战争的艰苦。王昌龄大处撒播,细处收割,收割了典型人物的典型思想

你可能感兴趣的:(边塞称第一,情感收割机——王昌龄《从军行其四》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