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日志读后感之一百

引用

四月十二日 冒牌领导与真正的领导

在1939年,人们能做的只有祈求和企盼。


这不能不说是后见之明。温斯顿•丘吉尔曾出现在我的《经济人的终结》(The End of Economic Man,1939)一书中,我在笔墨之中充满了对他的尊敬。其实,每当我重拾起这本书,我总怀疑自己当时是否打心底希望丘吉尔能够上台。我当时并不信赖那些“冒牌领导”,而当时很多消息灵通人士——包括美国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幕僚们,却寄希望于得到他们的解救。但是,在1939年,丘吉尔只不过是个“可能的”人选,因为他已年近古稀,而且是个不为人所信任的卡桑德拉式的人物;尽管(也可能由于)他的演讲热情洋溢,但听众仍感到厌烦,并两次在政坛落败。尽管他作为一个反对派表现得非常出色,但是却无法证明自己是合适的领导人选。我想在今天看来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1940年,即便到了法国沦陷、敦刻尔克大撤退,并且“慕尼黑与会者”在国内垮台,丘吉尔也并不是理所当然的继任者。

在《经济人的终结》第一版出版一年多后,丘吉尔上台了,这再次证实了我在该书中所祈求和企盼的基本道德观和政治观。当时的现实是缺乏领导者,缺乏确定性,缺乏时代骄子,缺乏价值观念和原则性。

行动指南:

面对你的现实。你避免了哪些威胁?今天就列出计划来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摘自:


彼得•德鲁克《成功运转的社会》(A Functioning Society)

评注:

连着几篇日志,都在谈论领导者。说起领导,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管理。领导和管理、领导者和管理者,这其中隐含的关系非常难解,古往今来很多大师的论述也难以自圆其说。只是在不经意间,人们总希望领导者是精英、英雄、伟人,或者干脆就是救世主。

德鲁克对管理者的个人魅力并不看好,甚至有些反感。丘吉尔上台前的一年,德鲁克就在《经济人的终结》中一眼认出了能够解救人类的“真命天子”。不过德鲁克并没有陶醉于自己的先知先觉,而是老老实实地承认,在众多冒牌领导者之中,丘吉尔也只是一种可能的选择而已。和希特勒相比,丘吉尔的个人魅力并不占优,能够成为真正的领导者,是因为他顺应了德鲁克所祈求和企盼的基本道德观和政治观。

约翰.加德纳在《论领导力》中换了一个思路,认为区分领导者和管理者是不明智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将其定义为领导型管理者和非领导型管理者更加贴切。加德纳的领导观更像是一种折中,为偶像派和实力派,都留下了足够的生存空间。

有的管理者风流倜傥、魅力十足,很容易得到大家的拥戴。也有的管理者看似不显山不露水,依靠实力和成就赢得团队的尊重。偶像型领导不是油头粉面的绣花枕头,实力派领导也不是蓬头垢面的愤青刺头。领导者的个人魅力,确实介乎有无之间,因时因事而异,很难一概而论。

《西游记》里孙悟空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若专以相貌取人,干净错了”,历史上望之不似人君的人君也有很多。对于公司管理而言,反而基于个人魅力去区分冒牌领导和真正的领导,确实是很大的冒险。

你可能感兴趣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