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应该有间隔年——北漂18年(75)


人生应该有间隔年——北漂18年(75)_第1张图片
上个月跟朋友A聊起另一位朋友B30岁就正式退休的消息,得到的回答是:“正常情况这不是应该叫待业吗?”如果B有一天重返职场的话,我想她现在的状态也许应该叫间隔年, 今天就说说这个。

2009年,我离开了之前提到的电子书公司,进入了人生另一次间隔年——就是没有固定工作的状态。

一张一驰文武之道
练ITF跆拳道的时候会提到呼吸的问题,一呼一吸就是一张一驰的过程,止吸的时候动作停止(这样更有力),其余状态动作流程,相当于中间过程。
我认为工作也应该有类似状态,工作一阵就休息几年,不考虑生计只做自己有兴趣和喜欢的事情。放松身心对健康有利之外,可以让自己跳出来看很多事情。回顾近20年职场之路,我本人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每次停下来一段,再出发时状态会更好一些(2016年之后就不用再出发了)。
客观地说,并不是我选择了间隔年的方式,而是它选择了我。
间隔年养成计划
1997年,我开始进入职场始终没有放松的念头,这确实跟多年的错误教育有关系。
所受的教育让我不断进取,始终努力向前,根本没有人提过其实可以停下来,可以什么都不干,但是 现实教育每一个人。
2002年,离开国企之后因为机缘巧合失业了(就是这么巧,本系列前面介绍过),在家待了近两个月,那会儿还住在达园宾馆外面的四合院里,每天除了面试就是在家上网找工作。有本书上的观点不错,把“ 找工作 ”当成一份工作,每天做8小时。按我的习惯,每天至少工作10小时。
2005年,离开外企备考MBA,又迎来了间隔年的状态。那会儿的状态是“ 盲目自信+自认有目标 ”,只是盲目认为以后的生活会更好,每天各种上备考培训班。至今记得两个细节,一个是要辞职备考时,当时领导LLG说了一句:“你考MBA不就是为了找份儿好工作吗?”我没回答,心想——就您这样儿怕是理解不了,考硕士是为治我自己心里的病,生活会更加好!(现在想想不知道是谁不懂)
另一个细节是,盛夏的时候培训班有阵上课在中央党校,每天中午上到晚上。我骑个自行车,背着大书包从当时住的地方每天40分钟到中央党校,到的时候后背湿透了,进教室就有空调,感觉很酸爽。我老爷子看到这儿肯定会说:“真辛苦啊!”其实,无论在中关村送货,还是备考MBA,或是其他什么都是我自己选择的,感觉很好——有自主权,愿意努力而已。
2009年,像本文开头提到的,又进入了间隔年状态。那会儿北京户口有了,MBA毕业了,自己感觉能力很强了(事实证明并没有),辞职之后开始准备四处讲课……

认真想想,虽然说工作了20年,但正景上班的其实也没几年,人生就是这样在“两个间隔年之间的工作一小段”式的度过了,挺好的,至少活的不纠结。
突然想起2008年时一位同事,她来应聘编辑Luu时就一个要求“每年要有1个月旅游,工资不要,保留职位”。她领导是个一只眼(不是玩笑)心肠不太好的人,以为当时同意,后期工作来了让这位编辑想休也休不了,造成即成事实!心肠不好的人其实做事都是这样。Luu工作的很努力……
9个月之后,Luu要休假去旅游,一只眼说:“不行!工作这么忙!”
Luu就辞职了。
说话算数和说话不算数都应该有回报。

你可能感兴趣的:(北漂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