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治

    记得儿子读中学的时候问我,什么是无为而治?我调侃地回答他,对于你,我就是无为而治。

    很多父母听见我这样说可能的反应是:为了孩子我们都忙不过来!你真的这样做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除非你的孩子特别“乖”、特别“听话”,即便这样,你也不能保证你的孩子做的事情都是对的吧?

    我对儿子说了我对无为而治的理解,任何事物都有其客观规律,我们不要什么事情都试图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干预、改变其客观规律,而是要让事物按照其正常的规律发展。

    其实,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区分何时“为”、何时“不为”,以及如何“为”。为的就是让你的对象,这里就是指孩子,能够符合自身规律地去成长发展,而不要总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塑造孩子,体现父母的存在感,其难度远远大于一味的“为”。

    我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任何生命的幼体都具有内在的成长机制,这个机制的表现形式就是让自己健康成长的本能,本能地会去探索、学习、纠错等。否则这个物种一定会被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所淘汰,人类也不例外。我们也常常看到一些励志故事,讲的是有的小孩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父母照料却取得成功。不要为这样的故事感到惊奇,这是生命本能的力量!

    而我们的教育方式常常与孩子的成长机制相冲突。例如,父母要孩子听话,但孩子的本能却要他去探索和实践,对口头和书面的知识不感兴趣,父母的这些要求其实是违背了孩子成长规律的。另外,用同一套模式去要求所有的孩子,这也会让很多孩子不适应、不接受。我们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但我们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被这个故事所误导了,其实乌龟无论怎么努力都跑不过兔子的,但是兔子努力训练就能游过乌龟吗?我想说的是,我们很多教育方式既不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也没考虑孩子的特点,就是与孩子的本能拧着干!你的孩子是游泳的料,你却想要他成为跑步冠军,而且训练方法还有问题。父母们这样下去就是“为”的越多,错得越多,可谓南辕北辙!可还是有数不清的父母沉醉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中,他们坚信,有志者事竟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们累并快乐着。

    再举一下爱因斯坦做小板凳的例子,如果爱因斯坦的父母坚决要求他把小板凳做到全班最好,他能做到吗?也许很多的父母认为只要足够努力就可以。那我再问一句,小爱因斯坦班上做小板凳最好的同学,他能成为相对论的创立者吗?父母们可以从这个例子中认真思考一下,作为父母,到底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希望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调查结果:父亲同子女的关系往往更好,但在家里为子女操心更多的却是母亲…

    父母错误的干预势必破坏孩子内在的成长机制,这样下去会很可能出现两种情况:要么是父母彻底摧毁了孩子的成长机制,他会变得特别听话,但却没了自己的本能和主见;要么是逆反,什么事情都同你对着干!我认为,逆反就是孩子的成长机制出现了紊乱!

    但也不得不承认,在人类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里,单凭孩子的本能并不能完全应付成长中的所有问题,这也就是我们需要“为”的地方。

    如何“为”?没有标准答案,这与孩子的特点、环境、年龄段等有很大的关系,但我觉得父母至少应该做好这么一些事情:

    从小培养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习惯,只要后果可以接受,不妨让孩子去犯些错并承担相应的后果;

    学会换位思考,提升沟通能力和技巧,努力读懂你的孩子;

    谨言慎行、以身作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括你的孩子;

    采用启发式教育,而不是给予结论性的东西,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孩子的成长体现在渔而不是鱼!

    让孩子自知,明白有些事情非他所擅长,也很艰难,但他必须努力做好;

    还有,永远不要伤及孩子的自尊,因为只有一个自尊的人,才是一个向上的人!他内在的成长机制才会有效发挥作用;

    最后就是,信任、放手。

    关于这几点,我在其它文章中也有所阐述,在此不再赘述。

    回到当初的问题,什么是教育中的无为而治?我想,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就是尊重并且相信孩子,充分激发他上进的本能,在其成长过程中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其次,成就一个最像他自己的孩子,他最终会比我们更清楚地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而不是要我们去告诉他每一件事情该怎么做。

    我曾经告诉儿子,或许有一天你感觉老爸的东西都错了,没关系,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去做就好了。但你要记住一条,永远不能自暴自弃,永远要向上、充满阳光!

    阳光、向上,这就是我在儿子身上希望的终极之“为”!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