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Regina 首发 |蓉喵杂谈
写这篇完全是为了提醒自己冰柜里还有数十根玉米等待“临幸”。
对!你没有看错,是冰柜,很大,专门用于存放粮食干货,从大米到小麦粉,从菊花茶到黑加仑,我曾经很嫌弃它占地方,如今无比佩服母上大人的智慧。嗯!
回到玉米。这种原产于拉美的农作物自16世纪传入中国后,一路发扬光大,遍地开花,福泽我中华~~~
(貌似吃的东西传入中国,都能发扬光大:P)
除了吃,它还是工业酒精和烧酒的原料,不能吃的玉米棒也能当燃料,是不是很赞。
它的名字也是经过几番周折,从“玉麦”、“番麦”、“西天麦”,最后终于在徐光启先生的《农政全书》里出现“玉米”。(徐汇区的小盆友有木有很自豪~)
现在由于地区不同,名称就更多了,单单上海就有诸如“珍珠米”、“番麦子”、“玉米棒子”等等的叫法。
自古中国南稻北麦(粟),但是作为玉米种植最普及的地区之一,玉米还是在中国历史上值得一八的。
▲熟悉的地图呀,仿佛回到高中岁月
古籍中形容玉米“不择硗确”�、“但得薄土,即可播种”‚、“虽山巅可植,不滋水而生”ƒ、“盘根极深,西南山陡绝之地最宜”④。
什么意思呢?翻译一下就是,玉米童鞋的环境适应力很强,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土壤就生根。中国西南片区最适合。
但就目前的分布来看东北、华北和西南山区都有它的身影。壮哉!大玉米!
自古江南富庶,玉米大多来自安徽、江苏等地,上海也有小片玉米地。有些地方是把玉米当主食的存在,不过,在本喵的印象里,它是零食!
貌似5月就有玉米上市,一直持续到9/10月。
小时候,夏天晚饭吃得早,饭后妈妈就会煮上一锅新鲜玉米,约莫半个小时,就有阵阵玉米香气传来。可惜只能闻,不能吃,一定要炖够一个半小时以上。
记得那个时候,我不管是看着电视或是做着作业,隔一会儿就问:好了没?
就只等大人说一句:应该好了吧。
立马冲到灶台前,迫不及待揭开锅盖,深吸一口气,哇~~活像个闻到酒香的老鬼。
此时,什么烫呀,热呀皆是浮云,捞出一根玉米才是正道。
竹筷早已准备好,插到粗的那头。插玉米的过程就可以判断玉米的老嫩,嫩的不用费力,老的需要爸爸帮忙。
等吹凉一下,或者等不及,直接放在早已备好的凉白开里,捞出来,吸干水分,开啃!
边吃边说:这次的很嫩,云云。
我吃东西不快,但是吃玉米很速度,犹记得小时候去甪直游玩,偶见卖嫩玉米的小贩。
那玉米实在太嫩,呼哧,吧唧两下就已然下肚。妈妈刚付好钱,一个转头,只见我拿了个干净无比的玉米棒子,一脸满足。
我想她当时的内心是这样的。
后来,我已经不满足于光吃玉米了。往往等玉米水一开,就拿个玩拿个勺,在锅里拨开玉米。没错,取水喝!
淡淡的甜味,有时,玉米煮好,锅里也只剩浅浅的一层水了。
长大才知道这水也是好东西,利水消肿,解渴生津。嘛~更有理由喝了。
煮玉米的方式也被妈妈试了个遍,带叶子不带叶子、烤箱、微波炉····
带叶子比较好保存,烤玉米不错,微波炉,可能是我没操作好,每次转出来都不尽如人意。
煮完玉米除了当天吃,跟多的就放在锅里,自然冷却,第二天放冰柜。吃的时候拿出来热一下,和刚煮的差不多。
有人说,玉米还能做菜呢,是的,如果要写,估计能出一本玉米百科了吧。
如今玉米的种类也是繁多,什么水果玉米、糯玉米、老玉米、进口的、杂交的······
私以为,水果的太甜,老玉米印象中是爆米花的主角,糯玉米才是我的最爱!
玉米夏天多,但在我的印象里,冰柜里似乎一年都有它的身影。大一些才知道,是外婆和舅妈知道我喜欢玉米,早早留下鲜嫩的货,煮好,冰起来,爸妈每次回乡下的就拿一袋。
长时间存放冰柜的玉米自然比不上新鲜的,可谁让它们别有一番风味呢?
So,今天是炫耀贴。
PS:你有好故事嘛?欢迎后台分享。
写这篇的时候发现一个新吃法,冰柜里玉米拿出来,自然解冻,一粒粒剥下来,和剥石榴一样,放在小碗里,嘴巴寂寞来两粒,有点磨砂口感,要试试嘛?
①李拔:《请种包谷议》
②光绪《普安厅志》
③乾隆《嵩县志》
④周亮工:《闽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