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
这几日,我看了一本关于情绪的书,是美国人Michelle N. Shiota和James W. Kalat写的《情绪心理学》。这本书非常好,涵盖了情绪的方方面面,而且读完很能培养人科学探讨问题的思维,让我觉得没有讲情绪的必要了。
但我也知道像这种理论书,抽象概念较多,对于多数人来说,若非兴趣,实在是艰涩难懂,不堪卒读。也不止此书,人们总是不容易着手陌生的需要主观努力的事物。想到我写的这个文集,自我总结的目的已经达到,现在回头一看,却很有全部删掉的冲动。文笔不流畅、论证没力度不谈,本是想给囿于困境中的人一点启示,现在看来也根本无法达到。
处于网络时代的人从不缺少信息,缺的是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和应用。能处理信息的,不用我罗嗦,自然也能找到更好的方法;生活被无穷尽的信息充塞成大胖子的,我写的这些也只能让他的生活更臃肿。这就使我成为了自己所鄙视的垃圾信息制造者,叫人好不羞愧。
因为不太幸运,我的生活中总是遇到各式问题,总是不开心。为了开心点,我研究过很多问题,也解决了其中一些,知道从困境中走出来不容易,遇到处于困境中人总想帮上点忙。久而久之,便养成了爱“指教”的毛病。然而,需要指教的人,无需提示,他们自会想办法求取;可若是指教本不需要指教的人,就招人厌恶了。可从环境中被动习得的很多能力与习惯使我很不好,所以看到一些人戳着情绪弱点披着“讲道理”的衣裳,将人们引入歧途,坑杀一把,得了名和利,扔下不知所措的可怜人原地打转,我就有了一种所谓“不能将这世界让给坏人”的神圣使命感,便更加卖力地指教了。
现在想想,我本无法保证自己是对的,每每往回看也是错误居多,岂不也是引人入歧途然后弃而不管,和那些“坏人”有什么分别吗?退一大步讲,即使我是对的,他们也正走向歧途,那么我直接告诉他们正确的方向真的是对的吗?这个“发现正确的道路”不正是人们要努力寻求的吗?况且自己能从困境中挣脱也是得益于千百次的“摔倒爬起来”,我若是提前揭晓答案,难道不是剥夺他们学习的机会与探索的乐趣吗?那样的生活还有什么意思?
所以,“指教”他人的行为到此为止吧!
我回顾了一下,这个小文集里虽然有很多胡扯瞎掰误导人的地方,耻辱是耻辱了点,但是大方向还是希望人们培养自己探索问题的意识,说不准以后谁看了能有点启发,也就留着不删了。
可本文题目是情绪,总不能一点关于情绪的都不写。下面我就不忽悠你们了,转述下《情绪心理学》里“情绪调节”一章的大概内容吧!
一、自我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的理论(防御机制),对于心理学的影响已经很小了,但仍有一些文学和哲学学者追随他的观点。重要的是,弗洛伊德的观点并不能解释所有的我们用来应对情绪的方式。”
“虽然我们表达了对弗洛伊德的方法和理论的怀疑,但他在一些基本概念上是正确的:人们想要回避焦虑和压力,并且他们会不断尝试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目标。”
二、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
有人从时间角度,讲情绪调节划分为,事件发生前、事件发生时、事件发生后三个阶段;它们对应的调节策略为,情境关注、认知关注、反应关注。
1、事件发生前——情境关注的策略
情境选择:选择是否进入可能会诱发特定情绪的情境。
也就是说爱撩妹的去酒吧,爱看书的泡图书馆;单身狗远离公园草坪,学渣没事别老往清北跑。
情境修正:我们进入情境,但采取措施改变它。
学总得上,试总要考,亲必须相,遇到这种避无可避的情境就得想办法改变它。比如上学很让你头疼,可如果学校有个小可人儿等着和你眉来眼去,情境是不是变了,你是不是就喜欢去学校了?你长得丑,怕相亲见姑娘,找几个奇丑无比的基友占满要相亲的咖啡馆,你这个丑逼也就成了当场最帅的不是,自信不就有了?
2、事件发生时——认知关注的策略
注意控制:就是控制注意力,用专业的话讲,就是转移视线,客人长得丑你就别看他的脸咯,也许他的耳朵漂亮,你就只看他的耳朵咯,嘴长得难看,也许牙齿好看呐,那就光看他的牙咯,新来的不会你就多学着点。
认知重评:就是改变自己的看法。你这样想:对面这个人(相亲对象)虽然没有钱,可也没文化呀;虽然外表丑,可心灵也不美呀;虽然不够高,可人家足够胖啊;郎财配女貌,奸夫找淫妇;有了武大郎,西门庆还会远吗?这样一想,是不是平衡多了?(注:阿Q同学善用此道)
3、事件发生后——反应关注的策略
表达你的感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爽你就发泄出来。
小明强日了你,就躲小强怀里哭诉;老板削了你,回家你就揍孩子。
然而研究证实,这招并不好用。哭诉有效不在于哭,而在于诉的过程得到了他人关怀,得到了人际支持。普遍产生发泄有效的错觉可能是人们发泄后通常很快平静下来,便有能力对事件思考、评估,而正确合理地认识事件是极其有效的。但是,但但是,你不发泄迟早也会平静下来,迟早也能认清事件,哭诉的还好说,被你暴怒的时候揍的哇哇直哭的娃娃找谁说理去?
锻炼:就是健身。研究表明长期稳定的中等强度的锻炼对抑郁症的治疗效果不亚于药物。而且坚持锻炼的人也更帅,更美,更容易找到男女朋友,更加幸福而有活力,这还不够吗?要注意,是长期稳定的中等强度的锻炼。
放松:冥想大法好,虽然我们都不明白为什么。
情绪表达抑制:这招叫做忍辱偷生,大腿挨一刀算得了什么?
情绪逃离策略:一发一发又一发,两发三发四五发。六发七发八九发,落水糜情永不罢。嗑药,饮酒,吃不停,还有飞机和游戏,好不好看疗效,谁用谁知道!
总结:
“有可能的情况下,最好的取向就是尝试着去解决问题。即使你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对情境发挥一点控制或甚至想要种植情境,都会让问题变得没有那么让人喘不过来气。
当你不能很好地控制情境时,重评往往是下一个最佳选择。从其他角度来看待压力情境,它可能会带来一些好处吗?你能将它变成一个做出有价值的事情的机会吗?
最后,反应关注的取向也有一定的作用,或者作为其他的补充,或者作为其他策略都失败后的最终手段。在这里研究纠正了我们一些常见的错误观点:充分表达你的负性情绪并不能帮助降低它们。而抑制它们经常也会适得其反。折中的取向往往是最好的,思考问题并和他人讨论问题,但不要沉浸其中。定期的锻炼可以帮助我们控制情绪,放松也可以。”
---------------------割了吧-------------------------
到这里,我们这个小文集马上就要结束了。有什么获奖感言吗?写这么烂,奖个屁啊,致歉还差不多!非常感谢读到这里的朋友,若是对您毫无帮助还浪费了您不少时间,我在这里向您表示深切而沉痛的歉意。既然已经浪费那么多时间了,请容许我最后再浪费一点吧!
你有没有发现,有的时候,当你真正决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其实没有什么困难,从开始到最后,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玄乎点的,用牧羊少年的话说,“全世界都会联合起来帮你的忙”。
这里指的是一种我们真切感受到的状态——我要做这件事,这是理所当然,毋庸置疑的。这和我们想要做什么是不同的概念。想要做的指向的是具体事件,是脑子里对事件的想象;我们这里指向的是要做某件事的时候感受到的一种状态。就好比我们坠入爱河,很自然的想要和对方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为了这个目标,你努力学习、工作,比平时努力好多倍,但从不觉得痛苦,反而感觉很快乐,也比如我决定未来两三年内到美国影视业发展之后,一天24小时,学习、工作十五六个小时觉得很正常,开心得很!开始写这个文集的时候一天写不了两千字,现在要是光写这种不太需要讲究的文字一天能写一万多,比如今天这篇就是晚饭后才开始写的。
这就是我说的“决定”做某事的状态,这种状态你一定也体验过是不是?而达到这种“决定”的状态的过程我称为“做决定”。
我们若是进入“决定”状态,就没有什么缺乏动力、拖延症之类的问题了,自然会摔该摔的跤,摔着摔着事就成了。
所以我认为想做什么事,这个想要只是想要,对行动来说没有任何意义,真正开始的第一步应该是“做决定”,让自己进入一个“决定”做这件事的状态,剩下的就等着瓜熟蒂落吧!
至于如何“做决定”——嘿嘿,嘿嘿嘿——!
我才不告诉你哩!(•̀ᴗ•́)و̑̑
再见!
花生了没
2016.5.30夜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