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公众号已经有一个多月了,每次在后台看见鼓励的留言,都会觉得何其幸运能通过文字与本不相识的你们产生链接。而每当看见有留言说觉得我是个有趣的人,有自己的观点见解时,都觉得很受宠若惊。如果真有那么点想法的话,也应该说是从书籍里汲取的知识,才让我有了点得以加工的输出。而一年前,我还是个根本不看书的人
要说我是如何培养起读书习惯的,也是因为我多次提到的博主pain,看到她通过一年的时间大量阅读,用文字输出自己的经验心得,从普通大学生到正能量博主,把生活过成自己喜欢的模样。我在她身上仿佛看到了读书的好处,于是就像紧紧抓住一根救命稻草般,希望从养成阅读习惯开始,摆脱当下浑浑噩噩的状态。对于当时的我来说,阅读是在改变自己路上最低成本的尝试
从去年5月份到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也读了60多本书。如果说前期还带着些许功利心,想通过书籍改变自己,现在则更多是兴趣使然,为自己的头脑招兵买马
阅读给我带来了哪些好处?
首先,思维方式的改变是最显著的。摆脱了一些固有的思维陷阱,升级自己的认知,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去行动就永远体会不到
其次,也让我有了输出的前提。没有前期阅读的积累,可能现在也不会在微博或公众号上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是跳出自己狭隘的小圈子,遇见更广阔的世界。邂逅不同的人和事,体验一百种不同的人生,也因此对生活有了更高的期待,而不是在平庸度日中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庆幸自己能在大学生涯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并从中受益,也渐渐影响了身边的一些朋友。以下是我在培养读书习惯初期的一些个人经验,仅供参考,不一定适合每个人
前期养成阶段
有了改变的契机后,接下来就是在习惯养成的道路上,与自己的惰性作艰难的斗争
我参考pain的书单,先从时间管理,如何阅读等工具书开始,希望从中找到可以实践运用的方法论,来管理自己的时间,掌握阅读技巧;
在卡片上写上读书的理由,设定阶段性奖励,贴在书桌前每天一眼就能看到;
规定自己一天读几章,每天至少要有2小时的阅读时间;
制作打卡表,每天完成阅读任务后就在表格上打勾;
…..
万事开头难,开始了就不难。渐渐体会到读书的好处,从书中找到自己想不明白的答案后,也不再觉得读书是件苦差事了
书籍分类
1.专业领域书籍
除了课本教材外,想要在专业领域涉足更深,阅读专业相关的书籍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我是商务英语专业的,就需要多看一些英文原著。备考BEC的时候因为需要商务知识,我就开始阅读通用电器CEO--Jack Welch的自传《Straight from the Gut》,以及描写服务行业的小说Arthur
Hailey的《Hotel》
2.方法论书籍
想要快速入门,了解其他感兴趣的领域,通过书籍自学是最低成本的选择
比如为了掌握阅读技巧我就会看跟阅读方法相关的书《如何阅读一本书》
想建立自己的手账体系时看的是《记事本圆梦计划》
带着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专题阅读,从书籍中找到答案并实践运用
3.文学作品类
阅读其实也是一种放松的方式,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感悟,对这个世界的了解也会多一分
在《温柔的叹息》中,我看见朴素平淡的生活里镌刻着每一个人的影子,我们明明可以活成一本书,却把每一天过成了复制黏贴的流水账
看《带一本书去巴黎》,在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中,通过大量历史细节和场景,丰富了对法国艺术文化以及革命的理解。向往中的巴黎,也不再只是一个模糊的铁塔轮廓
书单来源
1.博主/公众号推荐
关注喜欢的读书博主和一些公众号,往往能帮自己在入门阶段迅速找到合适的书籍,因为她们已经帮我筛选过了,我只要在这份白名单上选择就够了
比如我前期主要参考pain推荐的书单,就省去了在泛滥的时间管理等书籍中甄选的时间和精力
2.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
如果你因为一本书而喜欢上一位作家的话,那就可以顺带拜读她的其他作品,因为语言风格不大会跑偏。比如我之前看完《送你一颗子弹》后贼喜欢刘瑜文字里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幽默,就去看她另一本评分较高的《民主的细节》,虽然是一本政治类书籍,但相似的语言风格还是让我很享受它的内容,也意外开启了对西方民主的全新认识
3.书中推荐
在阅读过程中,如果发现作者提及了某本书,也可以记录下来。比如我在看《带一本书去巴黎》的时候,文章提到《九三年》《悲惨世界》等我都会记在读书笔记的相关书籍上。如果想对这个主题继续深入了解的话,就可以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进行主题阅读
书籍判断
我通常会在决定读一本书之前,在豆瓣读书上查看这本书的豆瓣评分,大致浏览内容简介,目录,其他书友的读书笔记。这样下来对书籍也有大概的了解,一般就可以判断是否值得阅读
如果读完前几章发现根本不对自己胃口,也不要勉强,没有非读不可的书,只有自己喜欢且愿意阅读的书,才能发挥它的价值。好比我看到别人推荐的《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后,觉得这个书名简直酷毙了自己肯定会喜欢,结果读了没几章看得我脑仁疼就放弃了
阅读时间
常常把“我很忙”挂在口头上,觉得自己没时间读书,可是每天下来又好像什么都没干。规定自己每天至少阅读2小时后,我卸载了微博,关闭朋友圈。渐渐发现,过去消失的时间开始源源不断地向我涌来,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阅读时间段
静心时间段
1.早晨
早晨绝对是最适合阅读和质量最高的时间段,没有任何噪音琐事的干扰,想不静下心来都难
刚开始我每天早上6点起床,在床上先用kindle看1小时书再下床洗漱。边吃早餐边看书,上课前至少还能有30分钟的阅读时间
2.睡前
睡前也是为数不多的只属于自己的时间。我会10点多就上床看书,然后11点拉上床帘,带上眼罩和耳塞睡觉,即使舍友还在忙活也基本不会吵到我
3.图书馆
不管看书还是码字,我都更喜欢待在图书馆。空调热水灯光一应俱全还绝对安静,你说为什么会有图书馆这么好的地方!
其次,不管哪个时段看书,我都会关机或干脆不带手机,远离手机是保持专注的不二法宝
碎片化时间
1.排队,饭后
2.课间:有时去上课会故意不带手机,这样课间不能刷手机就只能看书了
3.交通时间:入手kindle后,每次出门我都会带上它
总之,就是见缝插针地读书,在前期像一日三餐一样养成看书的习惯
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书后,留下一些痕迹和思考,在书写的过程中将作者的用意和自己的感悟相融合,也算是二次学习的过程。其次,对于写作而言也是很好的素材库。针对不同类型的书籍,也有不同的读书笔记
方法论书籍
对于有主题和大纲目录的工具书,即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阅读的书,一般都可以做思维导图笔记
阅读《小强升职记》时,我就把时间管理的各个阶段和要点整理成思维导图笔记,需要实践运用的时候再翻阅就一目了然
文学类书籍
看到喜欢的句子随手标记,等看完整本书后再摘抄到读书笔记本上。在有启发的句子后写下自己的理解,然后再记录整本书带给我的感悟
如果全书有很多句子都喜欢的话,因为我一般是在kindle上阅读,我会用kindlemate导出完整笔记,再分题材整理到OneNote上,建立自己的写作素材库
最后,回到为什么要读书这件事上
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里写道,“人世间远比教科书更刺激,内容深刻的书应有尽有。逐页翻看这样的书,我会产生一种实际的感触,觉得那些内容随着阅读化作了自己的血肉。不分条理、死记硬背下来的技术性知识,会自然地随着时间的流逝凋零瓢谢,被某个场所——对,就是像知识的坟场一样的幽暗之地——吞噬,不知所终。相比之下,任凭时间流逝却能留存心间永不消亡的东西,才更为重要——这话等于没说吧。然而这一类知识却不会有什么立竿见影的作用。要轮到这类知识真正发挥价值,还得等上很长时间”
这段话的山寨版就是:
--“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这样的阅读究竟有什么意义?”
--“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
无论阅读什么书,不用在乎你捧起一本书时在别人眼中的姿态是否优雅,只要其中有一句话能触动你甚至改变你,就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