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8-12

0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利万物而不与争利,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居住要安于卑下,存心要深沉,交友要相亲,言语要真诚,为政要有条有理,办事要无所不能,行为要待机而动。正因为他与物无争,才不犯过失。

感悟:

水的特性:

1、滋养万物;(博施不望报)

2、本性柔弱,顺其自然而不争;(顺势而为)

3、甘愿蓄居流注于他人所厌恶的卑下之处;(谦下,虚静沉默)

4、清明,照万物各如其形,至诚不虚伪;(他了解他人,他人了解他)

5、包容世间万事万物。(也因为它的兼容性,万物都离不开它)

0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译文:拥有太多,不如适可而止;磨得太锋利,反而容易断;金玉满堂,守不住;富贵骄纵,招祸殃。完成功业后,不占据功劳,不露锋芒,不咄咄逼人。这是天道。

感悟:“持而盈之,揣而锐之,金玉满堂,富贵而骄”这些都是人们成功之后的“盈”,在此老子告诉人们持“盈”守“盈”所带来的不利后果,并告诉人们对治的方面为“功遂身退”。这里的“功遂身退”是不是退居为隐士,而是要敛藏,不表露,不居功。

10.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神与形合一,能不分离吗?听任生理的本能,致最柔和的心境,能像婴儿吗?清除杂念,深入静观,能无瑕疵吗?爱民治国,自然无为吗?感官与外界接触,能安静柔和吗?智无不照,能不用心机吗?生养万物而不占有;推动了万物而不自以为尽了力;涵养万物而不干扰。才是深远的“德”。

感悟:本章对治浮燥而急功近利的人们,唤其回归到内心纯朴,自然而为。古代人的自私、急功近利是导致战斗不断的主要原因。而且这种风气还一直延续到了现代。

11.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三十条辐集中到一毂,有了毂中间的空洞,才有了车的作用,抟击陶泥作器皿,有了器皿,中间的空处,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造房屋,有门窗四壁的空间,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所给人的便利,完全靠“无”的作用。

感悟:人类的思维定势基本是以“有”为目标,而忽略“无”的,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感官的限制,“无”就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感觉不到要它有什么用,在此,老子就告诉我们“无”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没有“无”,“有”就无“利”可言。

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目盲;动听的音乐,使人耳聋;丰美的食品,使人口伤;追逐猎物,使人心发狂;新奇物品,引起偷和抢。因此“圣人”只求肚子吃饱,不为看着好看。所以不要后者而要前者。

感悟:老子为什么夸大耳目口腹之欲的害处呢?其实并非夸大,这是事实。想想看,一个沉迷于眼耳鼻舌身意的享受的人,必定要为自己拥有这样的享受而持续自私自利。一个自私自利的人,他就看不清真相,听不明真话,山珍海味吃多了反而失去了食欲,打猎会让一个人充满攻击性,贵重的物品会让一个人总是担心失去它。(这是老子描述了他那个时代的达官贵人的生活模式,在现在的社会那些贪官和土豪以及一些富二代也在继续类似这样的生活。)当然,老子也没有想法或办法去改变这些人,他只是给我们没有如此过活的人提个醒。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