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648,尽心章13-20-2》

《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648,尽心章13-20-2》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今天是戊戌年丙辰月己丑日,三月十二,2018年4月27日星期五。

上一节学习了君子之乐,不是从外面加进来的,正所谓"王天下不与存焉",就算给皇帝做也不换。

这一节学习君子三乐。

第一乐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这个快乐是"人所深愿而不可必得",生命的无常与世事的变迁,常常出人意料,亲人之于人的幸福,犹如根系之于树木。有根的人幸福,无根的人失魂。2000年,母亲去世。那一年经历了失魂落魄,事后想想,那段日子真的像行尸走肉一样活着,飘飘忽忽的。如果说真的醒过来,应该是三年前的那个冬天的清晨,手捧着《大学》走进客厅,点开台灯,裹着毛毯坐进沙发里,读到"诚,毋自欺也",脑子里"轰"的一声巨响,一下子坐起身来。醒了。《了凡四训》讲解说:"亲人是根,根连上了,才有信心"。

第二乐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个,道理都懂,又是人人向往的生命状态,问题在于如何做得到呢?程子说:"人能克己,则仰不愧,俯不怍,心广体胖,其乐可知,有息则馁矣"。第一是克己,第二是保持。曾国藩一生保持日记的功课,目标就是"无不可对人言之事",就是订立目标,追求"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君子之乐。仰不愧,面对的是天,俯不怍,面对的是人。天人合一,中间是君子。

第三乐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天下英才",是指全天下所有的英才们?还是指天下中不世的一个英才?或者,是指天下所有类中属于英才的这一类人,而不论多寡?窃以为是第三义,为何?首先是格局,君子之想不在于一世而在于万世,则必不在意广而在意真。其次,君子的目的是什么呢?传道。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君子的第一使命是"志于道"。举天下明睿之才而教育之,则英才辈出,个个儿都是传道之人,才俊蔚然,济济都是任道之器。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一章的君子三乐,气魄之大,足以镇得住叧一端的事功大位,但并未就此结束,唯有结合下一章的"中立天下",才能登堂入室,一窥君子之境界。

就此三乐而言,船山先生说,只有君子能知其乐,言外之意即是说,如果没有修成君子,则不能体会其中之乐,自然也不能以之为乐,由此可见,快乐也是一种能力。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尽心篇》南怀瑾讲述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648,尽心章13-20-2》)